「寶寶,去拿你的小白兔給媽媽,乖乖!」媽媽指著地下的小白兔,再指指自己,吩咐在地下爬行的豆豆。七個月的豆豆看看小白兔,又看看媽媽,開心地爬到了小白兔旁邊,一隻手拿起小白兔,慢慢爬到媽媽身邊,坐起來,把小白兔遞給媽媽。
看著兒子出色地完成任務,媽媽高興地抱起他,親了兩下,說:「我們家豆豆真棒,會幫媽媽做事情了!」小傢伙聽到媽媽的表揚,也開心地手舞足蹈。
從豆豆的表現來看,他的手的靈活性和手眼的協調性已經發育得很好了。寶寶如果能自己用拇指、食指握拿東西,則表明他的手部動作發育很好。寶寶先能握東西,然後才主動放鬆,也就是說寶寶先會拿起東西,然後才會把東西放到一外。所謂「心靈手巧」,就充分說明手與腦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
01.孩子的手指動作發展是怎麼的過程?
嬰幼兒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遵循了從混濁到分化、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過程,基本形成了這樣的規律:本能的抓握——有意識的滿把抓握——拇指以及拇指中指的協調抓握——抓放可逆——雙手協調。
02.鍛鍊寶寶十指能力,能開發寶寶智力
在發育成長的過程中,寶寶的小手比嘴先會「說話」,他們往往先認識自己的手,有很多時候他們會兩眼盯著自己的小手很仔細地看個沒完。因此,手是寶寶認識世界的重要部位。
大腦有許多細胞專門處理十指、手心、手背、腕關節的感覺和運動信息。所以手的動作,特別是十指的動作,越複雜、越精巧、越嫻熟,就越能在大腦皮層建立更多的神經聯繫,從而使寶寶更聰明。
03.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幫寶寶進行手指動作訓練?
爸爸媽媽一定要把握好機會,多訓練寶寶的手部動作,以助於智力的開發。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可以通過和娃玩這些遊戲,進行手指動作訓練,經過訓練,孩子就會變得越發心靈手巧。
捏物訓練
寶寶三個月開始,可以選一些不同質地,適合寶寶小手抓握的玩具或物品,讓寶寶練習抓握,比如:撥浪鼓、海綿條、絨布頭、紙卷、小瓶蓋或小積木等。
寶寶七個月開始,讓寶寶開始學習捏取一些小的物品, 如爆米花、 小糖豆等。剛開始學的時候,需要家長的示範。可給一個小口徑的塑料瓶, 引導寶寶把小糖豆放入瓶內再倒出來,再放進去,來回玩耍。
家長應觀察寶寶能否用拇食指協調拿起爆米花、小糖豆等小物品並自如地放下。如果動作還比較生硬,不夠協調,就應多給寶寶做這類練習。
在開始訓練時,可以用拇指、食指扒取,以後逐漸發展至用拇指和食指相對捏起,每日可訓練數次。在訓練時,最好爸爸媽媽要陪同寶寶一起,以免寶寶將這些小物品塞進嘴裡或鼻腔內,導致發生危險。
拔高和控制力訓練
寶寶能準確抓握之後,可給他一些積木、 套碗、套塔等玩具進行手指動作的拔高和控制力訓練。爸爸媽媽可以在桌前給寶寶擺上多種玩具,如小瓶、蓋子、小丸、積木、小匙、小碗、水瓶等。當寶寶看到這些東西時,慢慢就會知道用積木玩搭高,知道將蓋子扣在瓶子上,知道用水瓶喝水,知道用拇指、食指捏起小丸,知道將小匙放在小碗里「準備吃飯」等等。
協調、連貫性訓練
讓寶寶抓住一個再抓一個,也可給寶寶同一隻手上送兩次玩具,讓他學會將玩具傳遞到另一隻手上再取第二個玩具。這樣,寶寶手指動作的連續性和協調性可得到很好的鍛鍊。
具體玩法:準備兩塊積木,媽媽拿著一塊積木遞到寶寶,讓寶寶用左手接住,然後再拿起另一塊積木給寶寶,觀察寶寶是伸出右手來接,還是將積木轉到右手裡,騰出左手來接。
如果寶寶不會將左手的積木轉到右手裡,再伸出左手來接積木,媽媽應該誘導寶寶去轉換,讓寶寶知道兩隻手是可以協調使用的。在寶寶抓積木的時候,媽媽可以輕輕將寶寶的大拇指和其他四指分開,讓寶寶用抓握的方式拿東西,而不是大把抓。
擊打訓練
讓寶寶學習對擊手裡的兩個玩具,如對擊積木、小套碗等。媽媽要給寶寶做好示範以吸引並讓其主動模仿。可先拿同樣的兩塊積木或套碗,一手一塊, 有節奏地擊打給寶寶看;也可以配合語言動作,讓他學著模仿敲擊。反覆多次訓練,寶寶自然會受感染,拿上玩具就會不由自主地擊打。
目的性訓練
寶寶開始拿玩具時可能會扔掉或撒手,並不會有意識地放下,因此,我們要適時地訓練寶寶有意識、有目的地拿起或放下。
訓練時,媽媽的指導性語言很重要,要明確地對他說:把某某東西拿起來或放下,或給某人,或放在某處,如「把那塊小積木放到箱子裡」、把小白兔拿給媽媽」等。
寶寶帶著任務去拿或放,興趣會很濃,再加上成功後大人的鼓勵和誇獎,寶寶自己動手的興趣和信心更是被激發出來。
就如文中開頭,媽媽指導豆豆把地上的小白兔拿給她,豆豆完成任務後,媽媽抱起他,親了兩下並表揚,豆豆得到媽媽的誇獎後也是開心得手舞足蹈。下次媽媽再有任務給他時,他也會很開心地去完成。
小書蟲媽媽溫馨提示:
1.訓練寶寶捏握小物品時應注意安全,抓完之後要及時收起來。
2.不要讓寶寶抓對他來說太大、太重等力所不及的東西,失敗會挫傷寶寶的信心。
3.給寶寶多提供動手玩的機會,對寶寶大腦發育有促進作用。
結語:十指鍛鍊能開發寶寶智力,爸媽和孩子玩這5個遊戲,娃越玩越聰明,快和你家寶寶玩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