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小夥伴都想知道
自己都交養老保險費
退休後到底能領多少養老金?
養老金是怎樣計算的?
今天,小保就用最簡單的情況為例
給大家講清楚~
職工養老保險金=月基礎養老金+月個人帳戶養老金+月過渡性養老金+調節金
月基礎養老金
月基礎養老金=(全省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職工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全部繳費年限×1%
月個人帳戶養老金
月個人帳戶養老金=退休時個人帳戶儲存額÷本人退休年齡相對應的計發月數
月過渡性養老金
月過渡性養老金=職工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建立個人帳戶前的本人視同繳費年限×1.2%
調節金
調節金計發標準,建立個人帳戶前的本人視同繳費年限滿十五年及以上,每人每月發15元。
解析
- 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退休時上年度全省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以下簡稱全省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平均繳費工資指數
- 本人平均繳費工資指數=建立個人帳戶當年至退休上年度本人歷年繳費工資指數的平均值
- 本人當年繳費工資指數=本人當年繳費工資÷全省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
- 視同繳費年限是指參加工作時間到建帳前符合國家和省規定計算的連續工齡(不含折算工齡)
- 實際繳費年限是指從建帳起到退休時的繳費年限
- 全部繳費年限=視同繳費年限+實際繳費年限(實際計算中要將繳費年限換算為年,保留兩位小數)
看不懂?沒關係!
舉個栗子來分析~
以某單位張先生的參保繳費情況為例:
他參加工作時間為1988年5月,在2019年10月時,60歲到齡退休,建立個人帳戶時間1996年1月1日,建立個人帳戶前的本人視同繳費年限91個月,實際繳費年限286月,全部繳費年限377月,個人帳戶儲存額65336.84元,個人帳戶計發月數139個月,本人平均繳費指數為1.0327。
張先生的養老金由4部分組成
基礎養老金 + 個人帳戶養老金 +過渡性養老金+調節金
視同繳費年限是1988年5月到1995年12月,共91個月。
實際繳費年限是從1996年1月到2019年10月,共286個月。
全部繳費年限377個月,也就是31.42年。
視同繳費年限91個月,也就是7.58年。
基礎養老金
將相關數據套用上面的公式
我們來看看張先生的基礎養老金
有多少~
1、上年度全省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6142元,本人平均繳費指數1.0327。
2、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6142×1.0327=6342.84元
所以,張先生的基礎養老金
(6142+6342.84)÷2×31.42×1%
=1961.37元
機智的你是不是發現規律啦?
累計繳費時間越長
繳費基數越高
基礎養老金越多!
個人帳戶養老金
張先生每個月個人繳的養老保險費
都計入了他的個人帳戶
並且計算利息
假設張先生60歲退休時
個人帳戶儲存額65336.84元。
張先生的個人帳戶養老金
65336.84÷139(計發月數)=470.05元
過渡性養老金
張先生的過渡性養老金
6342.84×7.58×1.2%=576.94元
調節金
張先生建帳前的視同繳費年限不滿足15年,不計發調節金。
講了這麼多
退休後張先生第一年每月到手的養老金
究竟是多少呢?
基礎養老金+個人帳戶養老金
+過渡性養老金
1961.37+470.05+576.94
=3008.36元。
來源 | 蘭州市社保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RXnUHEBfwtFQPkdhQ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