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去接兒子放學時,正巧遇到了兒子幼兒園時的好朋友梓豪的媽媽,梓豪和兒子在上小學之後就被分在不同班級了。和梓豪媽媽聊起了各自的孩子,梓豪媽媽說:這幾天挺鬧心的,因為班裡有個小男孩總是欺負梓豪,把他文具盒扔進暖氣里,給他取外號,沒事就起鬨等。
因為那個孩子的媽媽是家委會的組長,經常去班級里和老師商量事情,所以那個愛欺負人的小男孩有點有恃無恐,老師有時候也睜隻眼閉隻眼,梓豪媽媽嘆著氣說,自己又不想和那個小男孩鬧翻臉,可是梓豪這麼受欺負,自己也不舒服。她說:這可怎麼辦?怎麼才能培養一個不受別人欺負的孩子呢?
很理解梓豪媽媽的心情,自從有了娃,對娃的事情每天都是一百二十個擔心,最擔心的就是被別的孩子欺負。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哪些孩子容易被欺負?
1.體弱多病的孩子
一般體弱多病,從氣勢上就不足,小孩子之間有時候就跟小動物一樣,也會「欺軟怕硬」,看見
2.不合群的孩子
因為每家都是一個孩子,很多孩子在家裡被各種嬌縱,和小朋友玩時也是很矯情,動不動就哭哭啼啼或者不講理,別的孩子可能就會抱團不理他,這種情況孩子越大出現的越明顯。
3.被老師或者長者「嫌棄」的孩子
小孩子也會「見風使舵」,如果老師不喜歡一個學生,可能會讓班級里的其他學生都不要理他,這種被孤立的孩子,也很容易被欺負。
大家都喜歡看的哈利波特,寄人籬下在親戚家時,因為長輩對他並不好,所以那家裡的孩子對他也很不好,對他做出各種惡作劇。
那麼,該如何養成一個不會被欺負的孩子呢?
1.從身體上給孩子「壯威」
我有個朋友有個女兒,女兒三歲時她離婚了,一直自己單親帶孩子,等孩子4、5歲時,她發現女兒在外邊特別怯懦,什麼都不敢出頭,被人搶了玩具也不敢說,不敢要。後來她就給女兒報了一個跆拳道班,女兒上了大半年之後,明顯開始有了氣勢,女兒從來不欺負人,但是遇到欺負她的人,她也會怒瞪著眼睛,把欺負她的小男孩嚇跑了。
這裡並非是崇尚武力,而是孩子在身體強壯後,他再面對之前讓他害怕的人或者事物,就不會過於怯懦了。
2.從孩子有物權意識時教起
孩子在3歲左右時就開始有了物權意識,這時候可以鼓勵孩子保護自己的玩具,並且告訴孩子,他自己的玩具,他有決定權。
前幾天去一家超市時,有兩位寶媽各自帶著一個孩子也在逛超市,其中一個孩子在玩一個小汽車,另一個孩子就哭鬧著也要那個小汽車,有汽車的那個寶媽就馬上要求孩子把汽車給妹妹玩,那個孩子不願意,結果這個寶媽直接上前一把就搶過小汽車,然後遞給了旁邊的小孩。
當時自己是看呆了,一點都沒有商量的餘地,真的直接就上手搶的,真不知道該佩服這位寶媽大方還是該譴責她。
在孩子物權意識啟蒙時,不要橫加干涉,如果都是粗暴干預,孩子最後當然成了受氣包。
要鼓勵孩子勇敢保護自己的東西,有小朋友想搶時,要大聲說:這是我的玩具,或者,這是我先拿到了,你不能直接搶別人的玩具。
這個場面要多次訓練孩子做到,氣勢上不能輸,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角色扮演,在遇到強硬的孩子,不管不顧直接搶時,可以找對方的大人介入。
3.父母示範,平日不做討好型人格
中國傳統的父母,其實很多屬於順應型,害怕起衝突,經常做忍氣吞聲型,這樣孩子往往也會變得如此,遇到強勢的人時可能還會變成討好型人格。
蔣方舟曾經在一次綜藝節目裡就自曝說,自己屬於討好型人格,她會害怕跟任何人發生衝突與矛盾,不論是生活里,還是職場上,甚至包括愛情里,她都始終扮演討好他人的角色,不敢也不會去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不會跟對方爭吵,害怕起衝突,害怕讓別人覺得不高興。
在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時,要鼓勵孩子說出來,這世界不是你忍讓就能實現和平的,很多時候,越是忍讓越讓人覺得可欺!
4.平時多帶孩子融入集體
平時多帶孩子見世面,孩子見到世面多了就不會怯場;
另外,鼓勵孩子有自己的朋友圈,朋友多了,遇到別人欺負時都會有人幫他,而不是孤單一個人。
孩子的性格,和父母是有著直接聯繫的,像前文所說的梓豪媽媽,性格屬於很溫和型,之前一直顧及著臉面問題,不好意思和調皮小男孩的媽媽說,後來我鼓勵她說出來,因為對方家長也未必是不講理的人,昨兒在網上和我說,她已經和那個男孩媽媽溝通過,聽梓豪說,那個小朋友已經不太欺負他了,還是很有成效的。
所以說,父母本身先不要設定一種不好的結果,要教孩子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特別是遇到不公平時,孩子勇敢說出來,別人才能明白,並且做出改變!
jason媽咪有辦法,喜詩詞,愛旅遊,寫有溫度的文字,做靈魂有香氣的媽咪。
資深文案,多平台原創簽約作者,育兒路上一路修行中。原創不易,請求關注點贊並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QS1c3QBd8y1i3sJGa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