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經濟帶染料及染料中間體產業區域性調研報告發布

2020-01-12   中國石油和化工

長江經濟帶一直是我國傳統石化產業聚集區,也是染料及中間體產業的密集區。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應急管理部、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中國染料工業協會指導下,中國化工報社成立長江經濟帶染料及染料中間體產業發展調研組,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開展了為期兩年的產業調研活動。2020年1月11日,長江經濟帶染料及染料中間體產業區域性調研報告正式發布。

調研組共走訪了上海、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長江經濟帶沿線8個省(市)的近30家染料及染料中間體企業(重慶、貴州、雲南無典型染料及染料中間體企業),調研產品涵蓋了分散染料、活性染料和酸性染料三大染料類型,以及還原物、H酸、間苯二胺、對位酯、1–氨基蒽醌等主要中間體類型,對產業發展現狀與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調查摸底,對典型企業的經驗做法進行了系統梳理,發現了產業存在的七大問題,並針對這七大問題提出了八大建議。

長江經濟帶染料及染料中間體產業區域性調研報告 (節選)

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染料及染料中間體產業的特殊性決定了生產對水資源的依賴程度較高,加之對產品運輸成本的考慮,企業多沿江、臨海布局,「化工沿江」由此形成。多年來,不科學、不環保、急功近利的發展模式,使長江經濟帶地區的染料及染料中間體產業累積了一些落後產能,主要表現在長江經濟帶染料中間體—染料—紡織印染產業鏈條在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等方面隱憂仍存。從調研情況來看,長江經濟帶的染料及中間體企業目前還存在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

安全生產狀況兩級分化

長江經濟帶染料及染料中間體產業調研組在實地走訪調研中發現,雖然大部分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工藝提升,裝置安全水平和智能化水平得到明顯提升,整體安全水平登上一個新台階。但仍有一些企業沿襲粗放型方式生產,長江經濟帶染料及染料中間體企業在安全生產方面兩極分化的現象愈加明顯。

一批先進企業不斷加強安全研究,更迭技術,為生產提供可防可控的科學保障。如龍盛研究院,採用反應量熱儀對化學工藝安全性與危險性進行評估,可有效防止和控制因突然斷電、誤操作等特殊情況造成冷卻系統突然中斷、反應放熱急劇增加引發的爆炸。

但調研組同時發現,一些企業面對快速擴張的市場需求,沒能樹牢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沒有守住安全發展底線,逾越了安全生產紅線,淡漠了本質安全和環境友好意識。

2019年,響水天嘉宜公司「3·21」特別重大爆炸事故造成78人死亡。2018年,宜賓恆達科技有限公司「7·12」重大爆炸著火事故,造成19人死亡。2017年,連雲港聚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2·9」重大爆炸事故,造成10人死亡。

這些安全生產事故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巨大損失的同時,也嚴重影響了染料及染料中間體產業的形象,先進企業在安全生產建設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被淹沒在這些爆炸的烏雲之中。


環保水平呈現下游>中游>上游態勢

目前,長江經濟帶染料及染料中間體產業整體的環保水平呈現出下游>中游>上游的態勢。在下游最典型的是浙江和上海。

閏土股份近年來環保投入超過15億元,重點進行了工藝改進和「三廢」治理,通過工藝改造淘汰了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產品,多種廢棄物的排放量大幅縮減。海翔藥業下屬的台州市前進化工有限公司攻克了活性艷藍KN-R耐鹽鹼性能的難題,實現了溶劑的有效回收,大幅降低廢水排放量。

而長江中上游地區的產業技術水平相對落後,環保水平參差不齊,不僅存在工藝污染等問題,還牽涉水路運輸等一系列問題,影響生態航道的建設。

比如宜賓恆達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因為引入精細化工產品,在不具備基本生產條件的情況下匆忙投產,引發了19人死亡的重大安全事故。事故發生之後,該企業的非法排污情況才得以浮現在社會公眾面前。

企業自律缺失,政府部門環保監管不力、執法尺度不統一,環境違法成本偏低,是造成長江中上游地區染料及染料中間體企業生態環境問題多發、企業環保水平落後於長江下游企業的主要原因。


部分落後產能向監管薄弱地區轉移

隨著恢復長江生態攻堅戰、化企入園等工作不斷深入推進,大量化工企業正在搬遷。在這個過程中,染料及中間體產業的落後產能出現向西、向北、向鄉鎮轉移的現象。繼寧夏、內蒙古之後,東北地區的吉林、黑龍江,西北地區的甘肅、青海甚至新疆成為染料及中間體企業新建項目的重要目標地區。調查組在走訪過程中發現,部分企業在轉移時並沒有對產品工藝進行升級。

有行業組織反映:部分地方政府的相關管理部門,就這些轉移的染料及染料中間體項目向他們徵求意見時,主要關注的是經濟效益。至於這些轉移來的項目技術是否先進、有沒有可能導致生態環境污染等方面的問題關注不多。在一些地區,由落後產業轉移帶來的環境污染事件不斷發生。比如甘肅酒泉的金塔北河灣循環經濟產業園,一年之內就有年產1.5萬噸對硝基苯胺及染料生產項目、1000噸鹼性品綠染料中間體以及1200噸酸性橙II染料中間體等多個項目提出建設申請。而該園區2019年8月9日被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組點名,4個染料中間體項目都存在非法生產、非法排污等嚴重環境問題。

多家染料骨幹企業都反映,環保執法水平存在的地區差異,加速了一些無法在長江經濟帶生存的落後企業向一些所謂環境容量大的地區的轉移。長江經濟帶的一些染料及染料中間體企業不再進行環保方面的投入,而是將產能向西、向北、向鄉鎮及農村進行轉移。這樣的轉移在將污染帶入承接地區的同時,傷害了那些通過大規模投入、技術改造及產業升級而保持環保先進的企業的信心和利益,不利於染料及中間體產業的整體轉型升級。

產業空心化苗頭顯現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從染料中間體到染料再到紡織印染,已經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是我國工業產業鏈完整的國際競爭核心優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本次調查發現,在這條完整產業鏈上的一些企業,已經或正在考慮向外轉移產能,產業空心化的苗頭已經出現。

近幾年,印度染料企業憑藉價格等方面的優勢,不斷蠶食中國染料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印度在染料生產過程中有很強的優勢,並在加大分散染料及中間體的生產建設,2018年下半年分散染料產能已經擴大。調研中,不斷有企業向調研組提及向印度轉移產能的情況,有的已經進入考察調研等實質性階段。染料及中間體產業下游的印染企業也出現產能向外轉移的情況,可能會加速我國染料及中間體產業空心化的進程。


副產廢鹽的處理和綜合利用無標可依

近年來,我國染料及中間體產業針對染料母液水的高酸度、高色度、高COD等特點,對其處理方式和技術進行了探索,認為可以將母液廢水中的副產鹽加以回收利用,製備硫酸銨、氯化銨等一系列副產品,從而實現廢物資源化利用。但目前染料及染料中間體產業副產的鹽到底該如何處理,處理到什麼程度才算安全,後期的綜合利用該怎麼做,哪些領域可以使用這些處理過的副產鹽等等,都沒有相關的標準可依,一些關鍵性指標缺乏控制標準和處理程序。

正是如此,這些本來可以綜合利用的廢鹽被一些地方定性為危險廢物,導致每年數十萬噸的副產廢鹽即使進行了無害化處理也無處可去,下游企業想使用也因為沒有標準而面臨潛在的環境風險。


專業技術工人缺乏

染料及染料中間體生產和監管本身具有其特殊的複雜性,生產、經營各個環節都存在不容疏忽的安全隱患,主要生產環節必須要有專業技能的工作人員進行才能確保安全和產品質量。但本次調研發現,不少的染料及染料中間體生產企業專業技術工人缺乏,由此導致一些重大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

多家染料及中間體生產企業向我們反映了招工難、用工難的問題,要想為生產車間找到合格的專業技能工人很不容易。一些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只能用專業技能水平達不到要求的工人代替。


清潔工藝推廣難

大力研究和推廣清潔工藝和技術,本應是染料及中間體這樣污染物排放總量比較大、「三廢」治理比較難的產業最關注的問題。但在本次調研中我們發現,很多企業往往更傾向於選擇能為自己降低成本的技術,對那些比較先進但卻可能抬高生產成本的清潔生產技術則積極性較低。一些有價值的清潔生產工藝,在染料及染料中間體產業很難推廣。


產業發展八項建議

破解長江經濟帶染料及染料中間體產業調研中所發現的企業安全兩極分化、環保水平上下游不平衡、落後產能向其他地區轉移、產業顯現空心化苗頭、廢水副產廢鹽無標可依、專業技術工人缺乏、國際競爭後勁不足等一系列突出問題,亟須國家、行業及長江經濟帶沿線各地政府和企業通力合作,協同發力。從夯實安全管理基礎,強化生產本質安全上下功夫;從激發企業內生動力,抓好環保基礎管理上想辦法;從淘汰落後產能,鼓勵區域協同發展上定策略;從強化創新驅動,提升產品品質上鼓幹勁;從儘快出台政策標準,引導行業規範發展上指方向;從鼓勵兼并重組,維護市場平穩上多作為;從聯合培養專業技能人才上創條件;從提高中間體產品出口退稅率,扭轉國際競爭被動局面上給政策。為此,特提出如下8項建議。
是夯實安全管理基礎,強化本質安全主體責任。

從根本上改變企業「重生產、輕安全」的發展模式,要切實把防控化解染料及中間體生產經營系統性的重大安全風險擺在突出的位置,提高准入門檻,大力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明確安全生產「一把手」的責任,依靠科技進步提升企業本質安全水平。

要發揮地方政府,特別是行業組織的作用,加強指導和督導,推動重大政策方針的落地生根。嚴格源頭風險管控,加快實施危化品建設項目多部門聯合審批制度,從嚴實施涉及「三重一高」安全許可及監管。不斷加強技術創新,運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工藝,對涉及高風險的染料中間體生產工藝和裝備實施替代和低危化改造。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風險管控水平,推進項目全過程管理,建設重大危險源智能在線監控與預警系統,精準管控危化品生產經營風險。

是激發企業綠色發展內生動力,自覺保護生態環境。

染料及中間體企業只有從上到下,自內而外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從制度、管理、生產等多個方面落實環境風險管理的責任意識,才能科學管控廢水、固廢排放風險。因此,要重視染料及中間體企業的基礎性、源頭性、瓶頸性問題,通過技術創新、工藝變革、優化產業鏈等多種措施,從源頭上管控和減量固廢、含鹽廢水的排放,變廢為寶,變危為安,促進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並以更加嚴格的管理措施強化綜合治理、精確治理,在企業內部把推進綠色發展當做「二次創業」。

是加速淘汰落後產能,鼓勵區域協同發展。

鑒於長江經濟帶區域間染料及染料中間體產業發展不平衡,安全環保治理水平不平衡,建議實行「一盤棋」管理模式,謹防落後產能異地落戶、風險轉移。各級相關部門應貫徹落實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禁止染料及染料中間體低端產能向蘇北、中西部、東北等地區轉移,推進資源綜合利用,扭轉並遏制重特大安全環保事故多發勢頭;加大落後產能淘汰力度,對環保不達標、安全風險隱患大的落後產能堅決關閉淘汰;對同質化重複性建設項目,堅決停止審批建設,堅決遏制新上低端無效產能。

是強化創新驅動,提升產品競爭力。

與已開發國家相比,染料及中間體技術創新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因此,要進行產品創新,以市場為導向,推進產品結構調整和適應性、差異性調整,加快實施品牌戰略;加強技術創新、自主創新,提升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在創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上花大氣力、下大功夫;生產方式向集成化與自動化轉變,實現裝備現代化的升級改造。

是儘快健全完善政策標準,指導行業規範發展。

為進一步推進監管執法制度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亟須加快制修訂和健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通過提高違法成本,嚴格處罰標準,強化法治措施,推進依法依規治理。相關政府部門應抓緊梳理現行安全環保生產法律法規,建立健全並儘快出台染料及中間體產業各類標準規範,以標準及規範引導染料及中間體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

在國家和地方政府層面,應轉變監督管理方式,將事後監督、處罰,改為事前引領和規範,事中跟進了解、追蹤關注,事後勸制、懲處等綜合管控與施策。建議在現行《環保法》下制定精準執法細則(或體系),進一步明確操作規則和標準尺度,儘可能減少自由裁量權,有效規範執法行為;加強執法能力建設,不斷改善執法條件和裝備,推進環境監管能力標準化建設。

建議加強「散亂污」企業排查力度;提高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建立失信企業名單;地方政府把「招商引資」逐步轉變為「招商選資」,建立產業承接環境評價體系,從自然資源、地理區位、環境容量、經濟基礎、經濟結構、市場容量、環境風險等多個指標進行綜合考量,確保引入產業在符合生態要求的大前提下,服務地方經濟。

是倡導兼并重組,維持市場平穩。

兼并重組有望成為染料及中間體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眼下正是「十四五」規劃的醞釀期,行業發展需要規劃先行,這也是染料及中間體產業實現綠色發展的源頭保障,通過制訂科學、合理的規劃,引導染料及中間體產業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是一項重要且十分必要的工作。為此,建議國家宏觀決策部門,進一步完善推動落實染料及中間體產業轉型升級的政策措施,統籌布局染料及中間體產業高質量發展布局。適時修訂發布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和淘汏落後安全技術裝備目錄,對不符合要求的堅決關閉退出,遏制盲目無序違規發展現象,促進產業向高端轉型升級,淘汰落後,騰籠換鳥,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提升產業整體發展水平。鼓勵龍頭企業對落後企業進行兼并重組,提升落後企業的工藝技術和本質安全,構建綠色發展生態鏈,以安穩長滿優來防止產量驟變,維持市場平穩。

是聯合培養專業技能人才。

為適應染料及染料中間體產業的快速發展,滿足國內外印染紡織市場對染料及中間體的旺盛需求,首要的是抓緊培養企業一線員工的安全環保意識和技術水平,從目前的初級階段,有一個質的提升。建議在長江經濟帶染料及染料中間體產業重點省份建設化工職業院校,開設專門課程和相關專業,加強專業人才培養。

是恢復染料及染料中間體出口退稅,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

為了提升我國染料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增強企業發展後勁,扭轉國際競爭被動局面,謹防我國在推進世界染料強國建設中形成產業「空心化」,業界期望恢復對染料及中間體的出口退稅政策,建議國家相關部門給予染料及中間體產品足額出口退稅率。

鑒於我國間苯二酚、鄰苯二胺等染料中間體技術水平比肩國際一流,如浙江鴻盛公司間苯二胺水解法製備間苯二酚技術,是目前工業化生產間苯二酚中最有競爭力的工藝路線,產品質量優於國外水平。針對美國對我國間苯二酚和鄰苯二胺加征25%的懲罰性關稅等多種因素,國內企業的競爭壓力空前加大,為了穩固國際市場地位,鼓勵國內企業更好地拓展國際市場,掌握染料及中間體產業的國際話語權,建議將間苯二酚和鄰苯二胺的出口退稅稅率由現行的10%提高到13%。同時,恢復染料及中間體出口退稅政策,以促進染料及中間體產業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

長江經濟帶染料及中間體典型企業

(中國化工報社長江經濟帶染料及染料中間體產業發展調研組,調研組成員崔學軍、潘傑、孟晶、張木早、張香、王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