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絲綢廠,藏著六代南充人的青春

2019-07-04     看四川雜誌社

枯黃的落葉鋪墊在老舊石板上

連接起去往四合院

老繭庫、老廠房的阡陌道路

遊人織起張張笑臉

「哐當哐當」

一列老式小火車正載著遊人和陽光

穿越在六合絲綢廠百年的絲綢記憶之中


六合絲綢廠 —— 一個擁有大量工業遺址的明珠,傳承千年,記錄著南充蠶桑的發展軌跡,承載了一代代人的青春。

前年秋冬,我第一次去了南充都京鎮的六合絲綢廠。都京鎮位於南充市高坪區,嘉陵江中游東岸,與順慶城區隔江相望,距廣安84公里,自駕經滬蓉高速南充高坪出口下,需時約1小時10分鐘。

邁進六合絲綢廠,透過斑駁的光影,踩在輕柔的落葉之上,手指拂過廠內的煮繭車間、立繅車間、復搖車間、自動繅車間,又走過繭庫、職工食堂、宿舍,每一聲呼吸,每一次駐足,每一個凝視,都是六合絲綢廠百年絲綢記憶中的一幀畫面。

過 去

天上取樣人間織

滿城皆聞機杼聲

據《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南充早在3000年前的巴子國時期就已盛產桑蠶。

幾千年來,南充民間婦女「蠶桑紡績,咸勤厥職,不以刺繡為工」,故而南充制絲織綢技術在古代就有較高水平。

西漢時期,絲綢成為朝廷貢品。唐代,「果州之綾已為重於長安」,又從長安「出口」日本,日本皇室將其珍藏並視為國寶。明代,南充之綾因比蘇杭之綾較為疏鬆,「惟其疏鬆故最適於書畫」,所以明代書畫名家如董香光、楊龍友多樂用綾,其綾皆自南充出。

百年六合

絲綢源點

時光倒回1987年,六合絲綢廠的「金鹿牌」生絲獲得國際博覽會金獎,鹿鶴碑因此而建,激勵了一代代絲廠人。當時,絲二廠(原六合絲綢廠)的職工最多時達到了上萬人,被稱為亞洲最大的萬人工廠。

絲綢廠的建立,離不開一個人——張瀾先生。

1912年,張瀾在今天順慶區南門壩創辦果山蠶業社,傳授孵蠶種、栽桑養蠶、改良蠶種的新技術,併購置60部腳踏繅絲車繅制揚返絲,首創了南充繅制勻度揚返絲之例。


後來張瀾與盛克勤等人集資白銀5萬兩,在今天順慶區學院街創辦六合絲廠,並於1929年遷至南充縣都京壩——這就是六合絲廠的前身。

當 1931 年世界經濟危機波及到國內,上海絲價猛跌,也影響到了南充,致使境內各絲廠歇業。為了共渡難關,六合絲廠和南充另一家絲廠合併更名為同六絲廠,成為當時四川省第一大繅絲廠。

險渡危機後,四川省政府將四川大華生絲貿易股份有限公司改組成四川絲業股份有限公司,實行官商合辦,同六絲廠更名為四川絲業公司第二制絲廠,簡稱「南充絲二廠」。

到 1941 年,四川蠶桑業出現轉機,南充絲二廠抓住機遇,招收工人、蠶絲綢技術人員、留學海外精通蠶桑業的人才,並添置設備,擴大生產,創造品牌。 一系列的創舉給未來的輝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到來,全國工業經濟迅速復甦,絲二廠年產值在9000萬元左右,1990年突破億元大關。這個生產規模在當時不僅是中國第一,甚至堪稱亞洲第一。


想當初能走進這個大門是多麼驕傲自豪的一件事!在那個平均工資並不高的年代,在絲廠工作就能養家餬口,當時口號是「么妹么妹快點長,長大好進絲二廠,伙食巴適工資高,軍官幹部隨便挑。」

那時的六合絲綢廠,就像一個獨立的王國,過著自給自足、不被外界打擾的安穩生活,這裡有自己的學校、醫院、小吃店等等配套設施,一切都安排的巴巴適適。

然而,隨著市場全球化成為時代必然,江浙絲綢、國外絲綢的異軍突起,南充絲二廠產銷脫節,步入困境。

後雖經政府改製成立了南充嘉麗華絲綢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但終因其產品的研發能力弱、技術設備落後、產品附加值不高、機構臃腫人浮於事而破產。1996年,「嘉麗華」剝離出有效資產,組建四川南充六合集團公司。南充絲綢的空前盛況就這樣落下帷幕。

未 來

沒有一成不變的生活,沒有一成不變的歲月。

繅絲機旁的「絲綢人」已經換了六代,這六代人傳承百年絲綢工藝,見證南充絲綢業的變遷。

在世的老廠職工中,有的人已經98歲高齡了。他是曾經「絲綢人」中的一員,他記憶中的南充絲二廠, 還是那片被嘉陵江和農田環繞的老模樣。

隨著「絲綢女神」的歸來和南充絲綢廠暢銷海外,遍地金黃的絲綢廠帶給我一種新起點、再出發的歷史蒼茫感。

也許再過兩年,你還沒警覺,這裡就高樓林立,只留下往事讓我們慢慢回味。

誰也不知道還會不會有第二個「亞洲」第一萬人大廠,但是這份記憶與榮耀,是南充人永遠會傳承下去的。


- THE END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NviO2wB8g2yegND3Ze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