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大學怎樣擴招,通向名校的路,永遠都是一條擁擠的獨木橋。
無論時代怎樣發展,爭取上名校的心,永遠都是一顆充滿渴望的心。
無論社會如何多元化,在現實中,名校畢業生的成功率,永遠高過普通學校。
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卻並不意味著所有上了普通高校的學生就沒有機會,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把一所普通大學讀成名校。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弄明白,名校和普通學校之間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許多人的直觀感受中,所謂的名校,都是歷史悠久的,名師薈萃的,資源豐富的,甚至連校園都是美麗的。
然而,這些與一個學生有什麼關係嗎?
歷史已經成為過去,你永遠不會擁有它;名師雖然薈萃,然而非但人家不一定有時間搭理你,而且如果你每天都不去上課,名師有沒有又有什麼關係呢?資源再豐富,平分到每一個學生身上的,從絕對值來說,也不會有太大的區別;至於校園的美麗,如果你認為這會讓你成才,那麼不用考大學,隨便找個公園待著好了……
這些都不是造成名校與普通高校差異的本質。那麼這個本質是什麼呢?
兩個字——氛圍,由上述因素以及你的同學共同構成的氛圍,其中又以同學最為重要的。
因為,這些人會在你的人生觀,價值觀逐漸形成之際,與你朝夕相處四年,甚至更長。之所以要用「氛圍」這個詞,就在於這種相處,這種影響是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的。其緊密程度,在通常情況下,會遠遠超過此前的父母,和此後的夫妻。
無論你走在校園的哪個角落,無論你在校園裡做什麼事情,他們都在你身邊,他們的言論,他們的行為,他們的思維方式,都會包圍著你,影響著你。逐漸將你在不經意間,化為同類。
這就是名校與普通大學之間的根本區別。
在名校之中,你是在和一群同齡人中的精英生活在一起,你的眼界自然就會更加寬廣,你的思想自然就會更加深刻,你的志向自然就會更加高遠,你的內心自然就會更加自信。
反之,如果你和一群在大學還沒有畢業,就已經開始思考未來的孩子要上哪家幼兒園的人呆在一起,那麼在潛移默化之下,你的志向就會下滑,你的自信會動搖……
當步入社會之後,當面對一項艱巨的任務,或者一項宏大的事業的時候,名校的學生往往敢於擔當,而普通高校的學生,往往就會退縮;在面對一些蠅頭小利的時候,名校的學生往往敢於不屑,而普通高校的學生,卻往往趨之若鶩。
原因就在於,四年的生活下來,在「同學」的影響下,在「氛圍」的薰陶下,個人的定位出現了高低差異,由此就將決定人走向不同的社會層面。
簡單的說,名校的生活,能夠讓一個人的心變得高大,而普通學校的生活,則往往對人的心靈有矮化作用。
當我們懂得了是這個道理之後,那麼把一所普通大學讀成名校,也就是不再是什麼十分困難的事情了。
簡而言之,就是一句話——吸收其知識,擺脫其氛圍。
具體而言,應當由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是絕不放棄自己,始終不降低自我定位。把周圍的同學,當做自己的底線,當做一個反向的參照物,始終向上看,向前走。
其次,通常情況下,一座城市中,不會只有一所大學,而且其中必然有所謂不同層次的名校。而在大學當中,許多課程,至少是許多講座都是開放的。因此,就給在校的學生,在事實上,可以共享名校資源的機會。
應當儘可能多的,去聽各種「名師」的講座——不在於通過一場講座,學習多少知識。而是通過講座,去感受「名師」的對人生,對學術的態度,用個流行的詞就是,去感受人家的氣場。通過這種感受,來提升自己,讓自己知道什麼上,什麼是前,從而也就知道了如何向上看,向前走。
最後,就是給自己找事情去思考,去實踐。無論是在學術上,還是在現實的事務之中,只有真正的去實踐,才能不斷的矯正自己的自負,增進自己的自信。
通過去思考一些,去做一些,表面上看好像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往往是提升自己的最佳捷徑——這種提升,不僅是能力上的,更是內心強大上的。
舉個例子說,我們通常在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之初,會因為知識的有限,而自卑和膽怯,將自己放在一個,只配背背書,或者懷著崇敬的心情,去讀讀前人的注釋的位置上。
但是,在北宋,蘇洵,蘇軾(東坡),蘇轍父子三人同為進士,不僅創造了一個科舉奇蹟,而且父子三人還共同躋身唐宋八大家之列。這其中,固然有兩個兒子才思敏銳的因素,但是也跟蘇洵作為父親的堪稱奇特的教育方法有關——蘇洵在兩個孩子略知詩書之後,就要求他們對所讀經典進行注釋!!!這在很多人看來,實在是不可想像的,甚至可以稱之為胡鬧。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想一想,就不難得出一個結論——正是這種訓練,才讓蘇軾和蘇轍,不僅在短時間內,迅速提升了文學水平,更提高了他們的思想能力,提高了他們的人生定位。
說白了,當他們的同齡人大多數還在考慮如何把書背好的時候,他們已經在想如何寫出一本,讓人能讀懂的書了。所以,兄弟二人,都在北宋政壇上,發揮了巨大的影響和作用,而不僅僅是一個泛泛的官員。
相對來說,現代的大學之所以能夠遍布全球,就是因為它在經過了千年的發展之後,的確成為了一種高效的傳播知識與思想的模式,對於任何一個身處其中的人,至少在4年之內,它都具有取之不盡的資源。
關鍵在於你是不是真正的去充分利用了這些資源,而不是資源本身的多少。
綜合上述,任何一個人,只要能夠做到這三個步驟——適度保持距離,不讓自己陷於庸俗;尋師訪課,讓自己看到高遠;勇於實踐,不斷自我推升。始終堅持一個原則——學知識,不學同學。
那麼就都能把一所普通大學讀成名校。
本文為朱東老師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