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平均每年1個諾貝爾,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2019-10-15     金吉列出國留學

10月9日晚,出生於日本大阪的吉野彰教授獲得了2019年諾貝爾化學獲獎,以表彰他為鋰電池的發展所做的貢獻。

吉野彰是現代鋰離子電池(LIB)的發明者。1983年,他運用鈷酸鋰開發陰極、聚乙炔開發陽極,制出世界第一個可充電鋰離子電池的原型。

這也是日本繼2000年以來的第7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第19位諾貝爾獎得主!平均每年產生1位諾貝爾獎得主,著實令人驚嘆!

碩果纍纍的背後,除了有科學家們的努力,也凸顯了日本的整體科研實力。為何日本化學科研實力如此厲害?

1、 教育投入

自1960年開始日本正式開始加大對教育投入,到1977年這一比例已經達到了8.02%。同時,高等教育經費占教育經費的比例也穩步上升。雖然近幾年投入占比有所下降,但是日本在教育科研的投入仍居已開發國家之首。教育經費大量的投入,讓教育環境、基礎設施、研究設備、研究人員待遇有了質的提升。

2、 匠人精神

匠人精神不僅僅體現在日本的工業製造中,也貫穿日本的學術界。在日本大學,教授都是十幾年如一日做同一個課題研究,很少會中途更換課題或者同時做多個課題。

3、 超級國際化大學計劃

為進一步推進國內頂尖大學向國際化進軍,鼓勵頂尖大學進行改革,創造出更有利於國際競爭力的教育環境和國際化人才,日本文部科學省於2014年提出了超級國際化大學計劃。政府挑選24所日本頂尖院校開展全英文授課,吸引海外優秀人才前往日本交流學習。這也是我們日常提到日本全英文授課項目(SGU),留學生可以直接用英語遞交申請。

正是由於以上種種,讓日本培養了28位諾貝爾獎得主。日本科研實力如此厲害,想必很多同學都想去學習,接下來啟德帶大家一起看看科研資源豐富、實力雄厚的學校。

東京大學

作為日本大學的老大,東京大學先後誕生了8位諾貝爾得主,居日本大學之首。東京大學2012年全年在研項目4971個,政府資助科研經費到款233.2億日元,並在加速器科學、基本粒子、原子能、天文物理及無人宇宙實驗室方面取得一定成果。

專業推薦:化學、物理、生物

大阪大學

大阪大學的校友涵蓋了日本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也誕生了沃爾夫獎、拉斯克獎、克拉福德獎、蓋爾德納基金會國際獎、日本國際獎得主等。此次獲得獲獎的吉野彰教授教授也畢業於大阪大學。

專業推薦:物理、化學科學、生物技術

京都大學

京都大學在全球都享有很高的聲望,被譽為「科學家的搖籃」,其先後培養了7位諾獎得主,在獲得日本科學院獎以及其他方面獎勵的更是數不勝數。

專業推薦:應用數學與物理

東北大學

東北大學有著「尊重研究」的傳統,並且代代相傳,如金屬材料研究所,在創造KS合金鋼的本多光太郎博士帶領下,堅持不懈數十年,全所有很多人獲得文化勳章、文化獎、日本科學院獎、本多紀念獎等各種獎勵。

專業推薦:材料科學

九州大學

九州大學一直致力於更高的學術目標,不僅自身的學術研究不斷精進,而且更與外部配合,積極的進行學術交流與研究合作。目前,九州大學與38個國家和地區的上百所學校與機構簽訂了學術交流協議。

專業推薦:物理、化學、化學與生物化學

名古屋大學

作為日本最年輕的帝國大學,名古屋在諾貝爾獎的表現上仍然非常突出,培養了下益川敏英、小林誠、天野浩等3位諾獎得主,並在高能加速器研究、有機合成化學領域、蛋白分子方面取得一定成果。

專業推薦:生物科學、材料科學、數學

北海道大學

北海道大學雖然看起來不起眼,卻擁有「最尖端研究開發支援項目」1項(可持續發展的分子追查放射線治療設備的開發),其工學部教授鈴木章於2010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專業推薦:應用物理、數學、生物科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JdX0m0BMH2_cNUg-VQ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