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怎麼辦?掌握這幾個秘訣,家長輕鬆解決問題

2020-01-23   春花育兒

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後總會出現一些問題,大多數家長反映的就是孩子會開始叛逆,有自己的行為和主見,造成的結果就是不聽話。有的時候不聽話這個問題不僅僅只是在青春期孩子身上體現,有的孩子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出現這個問題了。

沉迷手機,不肯讀書,父母越說什麼孩子就越要反著來,這種無視父母存在的表現讓家長十分頭疼,跟孩子溝通吧,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採用一些極端的方式,比如說拔掉網線或者是限制孩子的行為,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讓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更加困難,矛盾反而越來越多。

其實有這樣問題的家庭不在少數,尤其是青春期的家庭中,原本是一段最美好的時光被家庭矛盾搞得煩惱增多。青春期的問題極大地考驗著家長的耐心和包容心,如果家長能夠知道一些基本的教育知識,就不會將問題弄得更加複雜。

有的時候,越急反而越變形,孩子也會更加抗拒,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延續過去的聽話,但是問題卻依然存在。比如越讓快寫作業孩子越磨蹭,又或者讓孩子早點睡,他反而總是晚睡,越不讓孩子玩手機,他就越會找機會刷手機。總而言之就是父母越讓孩子做什麼他們就越不做,不是和父母爭辯就是根本漠視父母。



其實在孩子聽話和不聽話之間有兩個關鍵點需要父母注意,首先就是可以在孩子聽話的時候對他們表達感謝,其實孩子最聽話的時候也是他們最沒有主見的時候,等到年紀漸長有了自己的主意是正常的,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孩子沒有義務一輩子聽父母的話。

父母如果能夠理解孩子聽話其實是對自己的優待,所以這不是應該和必要的,因此父母可以平時對孩子聽話的行為表示感謝,這樣其實能讓孩子今後更加聽話,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是被尊重的。因為孩子聽話是基於對父母的信任之上的,這其實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如果現在你的孩子還肯聽你的話,不妨嘗試對孩子說出自己的感謝,帶著感激而不是要求的能量開口,通過這樣的表達可以讓孩子看到他行為的價值。會更願意採納父母的建議。

其次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父母要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了解他們的需求,聽話是家長的福氣,不聽話是家長的福利,因為這表示家長又有機會可以成長了。

青春期是孩子自我意識第二次快速成長的階段,不聽話其實是常態,家長沒有必要讓孩子放棄自我來成全自己的自負感。即便今天孩子反抗的時候說的話口無遮攔,家長同樣可以告訴孩子:你可以表達不同的意見,只是剛才你說的話讓我覺得不舒服。



有的時候家長聚焦的並不是孩子無視自己的不存在,而是要去思考孩子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孩子的經歷和家長是有很大不同的,孩子內心演變的過程需要家長及時了解,不聽話的背後往往掩藏著很多被忽視的需求。

這個時候家長只有靜下來學著去傾聽和了解,才能更好的知道孩子心裡想的到底是什麼。貼近孩子內心的委屈和苦悶,體會孩子青春期出現的「無價值感」,才有機會讓孩子外在的表現做出改變。

一旦家長能夠有意識的做到這一點,孩子就會從不聽話原意轉折到可以靜下心來聽從父母的建議。

孩子不聽話其實是家長直面親子關係的入口,如果家長肯原意深入了解,就會知道在這個問題的背後其實有很多其他的問題需要解決。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會說的父母。

家長對孩子的愛是無私和偉大的,恨不得把全世界最好的都給孩子,但有的時候面對孩子家長的愛會將自己放在與他們對立的位置上,如果家長不能控制和接納自己的情緒,又怎麼能面對孩子的情緒呢?

當問題出現的時候,怒吼和暴力鎮壓是很常見的對待孩子的方式,但是不能因為為了孩子好就不在意方式方法,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家長要注意有些話可以說,有些話最好不要說。



可以適當替孩子表達想法,但是不要使用威脅性的暗示,不要讓孩子整天活在威脅當中。其實就需要簡單幾句從孩子角度共情的話語,就能解決很多問題。讓孩子心甘情願的接受父母的意見。

有的時候並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父母的表達方式讓孩子無法接受導致的。有的時候光愛孩子是不夠的,需要讓孩子感受到愛才行。愛孩子並不意味著要理解孩子,但是要和孩子站在同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教育才能發揮出真正的力量。

孩子只有在真實感受到有人愛的情況下他們的才能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家長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要注意指令簡潔,很多父母之所以被孩子貼上嘮叨的標籤,就是因為一個指令來回說,說多了反而會失去效力,讓孩子更煩躁,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所以要做一個會長話短說的和孩子溝通的高手。

在與孩子說話的時候要注意肢體語言,情感教育永遠比道理教育更有意義。擁抱永遠比吼叫更有力量,當孩子鬧彆扭的時候最怕的就是父母的冷言冷語或者暴力鎮壓。家長可以用溫和的語言和行動來讓孩子更好地接受自己的建議。一句從孩子角度理解的話語遠比一萬句「我為了你好」要管用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