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越崎 本文圖片來源於民革中央網站
孫越崎(1893-1995),原名毓麒,浙江紹興人。1950年加入民革。1949年後,曾任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計劃局副局長,開灤煤礦總管理處副主任、煤炭工業部顧問、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歐美同學會名譽會長等職。民革第三、四屆中央委員,第五、六屆中央副主席,第七屆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第八屆中央名譽主席。第二至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至七屆全國政協常委。
1949年11月4日這天,香港附近的海面,波濤洶湧。一艘客輪鳴著汽笛,離開香港碼頭,調整了航向,向北方駛去。船駛出港口不久,突然,四艘國民黨海軍的小軍艦徑直開了過來,將客輪包圍在當中。船長非常緊張,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只好把船慢慢停了下來。客船才停穩,小軍艦上的國民黨士兵一窩蜂地沖了上來,他們不由分說,進入客艙大肆搜查,一邊搜查,一邊喊著:「孫越崎在哪裡?快出來!」這些士兵上上下下,幾乎把客輪翻了個底朝天,但沒有找到他們想找的那個孫越崎,只好悻悻地回軍艦復命去了。
其實,他們欲得之而後快的那個孫越崎所乘坐的客輪,也是剛剛駛離香港島。但為了保險起見,船主沒有按照常規走台灣海峽,而是改走台灣外海,避開了國民黨的搜查。幾天後,孫越崎到達了天津,投入剛剛成立的新中國的懷抱,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這個孫越崎,到底是什麼人,讓國民黨如此大動干戈呢?孫越崎,確非等閒之輩,是中國現代能源工業的奠基人之一,有「工礦泰斗」「煤、油大王」之稱,曾經在國民黨政府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資源委員會主任等要職。此刻,他就在剛剛從香港出發北上新中國的另一艘船上。這艘船的船主與孫越崎相識,覺得孫越崎目標太大,按照常規走台灣海峽很不安全,就臨時改道繞行台灣外海,使孫越崎躲過了這一劫。
審時度勢籌划起義
抗戰勝利後,滿懷救國報國夢想的孫越崎以為終於等來了和平建設年代,準備大幹一場。他辭去擔任的四川4個煤礦和甘肅油礦局總經理職務,以特派員的身份由行政院經濟部、戰時生產局派往東北,主持接收東北地區的重工業,同時又兼任行政院河北平津區敵偽產業處理局局長。
1946年,資源委員會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合影。
1947年7月,孫越崎到華北及東北視察資源委員會所屬工礦企業。到東北後,他看到國民黨軍隊士氣低落、節節敗退,共產黨軍隊士氣高昂、深得人心、節節勝利,逐漸認識到:國民黨的敗亡,共產黨的勝利,基本已成定局。國家建設、民族復興的重任,必將落在共產黨的肩上。孫越崎開始認真思考資源委員會和自己到底該如何審時度勢,作出正確的抉擇。
1948年10月,國民黨政府全國工業總會在南京召開。會議期間,孫越崎事前未與任何人商量,召集資源委員會各地的負責人秘密開會,商議把資源委員會留在大陸。會上,孫越崎明確表態:「我終於明白在國民黨下面是沒有出路的,去年我把東北一些工礦企業的負責人撤到關內是個錯誤,工程技術人員離開企業還能發揮什麼作用?現在共產黨勝利在望,我們難道還要繼續跟著這個腐敗政府一路走下去,跟他們一起毀滅嗎?」他在會上說:「我們這些人,都是學工程技術的,都是懷著工業救國的理想,在抗日戰爭開始前就參加了中國的工業建設。資源委員會現有的工礦企業,是中國僅有的一點兒工業基礎,我們有責任把它們保存下來。」他要求資源委員會所屬企業的全體員工棄暗投明,「堅守崗位、保護財產、迎接解放、辦理移交」。這次會議成效顯著,會後,分散在全國的資源委員會各廠礦企業和32000餘名職員及數十萬技術工人,有組織地開展活動,與當地國民黨政府、軍隊百般周旋,最終全部留在原崗位,護廠護礦迎解放,為百廢待興的新中國保存了一批重要的重工業家底和大批物資。如玉門油礦新中國成立前夕,國民黨政府西北長官公署要求中國石油公司甘青分公司(即玉門油礦)經理鄒明炸毀油礦。鄒明為此專門赴香港請求孫越崎的協助,孫越崎當即聯繫邵力子等人,請解放軍儘快進軍玉門,以免油礦受損。鄒明回到油礦,積極組織武裝護礦,最終玉門油礦在1949年9月25日迎來了解放,我國唯一的石油基地就這樣完好地移交到了新中國手中。
集體起義貢獻突出
1949年4月21日,國民黨政府公開拒絕在和平協定上簽字,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國民黨政府逃到了廣州。一片混亂之中,孫越崎把資源委員會搬到了上海。上海是當時中國最大的進出口貿易港口,資源委員會主管物資進出口的材料供應事務所設在這裡。凡是資源委員會直接採購的物資,都由材料供應事務所辦理進口和分配事宜,主要進口的有成套設備、五金材料、工具儀表以及美援物資。資源委員會主管出口鎢、鎂、汞、錫等的金屬管理處和台灣十大公司駐上海營運處也在這裡,還擁有各類物資的大小倉庫70餘座,另外在高橋油庫存儲進口原油10萬噸,產自甘肅玉門、新疆獨山子的汽油1800萬加侖,以及一套煉油廠設備和檔案等,還有從台灣調來的大批白糖等緊俏物資。為了便於集中力量保護,孫越崎經過深思熟慮,把資源委員會本部遷到了上海。國民黨政府知道上海肯定會被解放,把上海撤運當成最大任務,其中資源委員會及其所掌控的資源是重點之一,湯恩伯等輪番督促,形勢一直十分緊張。作為負責人,孫越崎到了上海,可以以自己的身份和閱歷,幫助資源委員會各部門繼續做好護廠護產工作。
毛澤東歡迎資源委員會起義的電文
最終,孫越崎領導資源委員會順利向新中國移交的一大批稀缺物資有:16000噸白糖、50000餘桶原油、一套煉油廠的大部設備、鎢銻錫等礦產品、大量鋼材等。同時,他們的主動起義也使舊中國的大部分工礦企業免遭戰火塗炭,基本完好地回到人民手中,讓新生的共和國不僅有了一定的物資儲備,也迅速地運轉起工業的車輪。
投身新中國經濟建設
孫越崎到北京後,受到周恩來總理接見。隨後被任命為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計劃局副局長兼基建處處長。財經委主任是陳雲,計劃局局長是宋劭文,副局長是四人,孫曉村、錢昌照、孫越崎三位副局長是黨外人士,還從全國各地調入一批原資源委員會高級職員。1950年3月,孫越崎由邵力子介紹加入民革。
1951年6月16日,孫越崎起草的《沒有工程設計就不可能施工》的社論,發表在《人民日報》上。這篇文章反映了孫越崎當時對基本建設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建設是我國工業化的具體工程,涉及面廣,影響重大,是百年大計,明確提出「施工必先設計」的基本建設原則。這篇社論發表後,中央很多單位紛紛請他去作關於基本建設的報告。事實證明,《基本建設工作程序暫行辦法》在三年經濟恢復和「一五」期間,對全國的基本建設起到了良好的指導作用。
毛澤東簽批的任命孫越崎為中央財經計劃局副局長的任命通知書
1952年6月,政府機構進行大調整,財經委員會與其他委員會一併被取消,幹部要重新分配工作。在填寫志願時,孫越崎寫下「願意到煤礦去做技術工作」。1952年7月,中財委和計劃局正式撤銷,孫越崎被分配到當時的全國第一大礦——唐山開灤煤礦,擔任總管處第三副主任。從1952年到1959年,孫越崎共下井100多次,甚至爬過幾次豎井,很快熟悉了開灤的井井巷巷。由於他懂技術和生產,提出不少有益建議,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全礦贏得了很高的威望。例如孫越崎十分關心礦工們的身體健康,下決心改變開灤煤礦使用的乾式鑽機粉塵很大的問題,他組織工程技術人員攻關,大家一起研究、探討和實驗,終於改造出了當時中國絕無僅有的低塵鑽機,改進後的鑽機產生的粉塵比普通地面上所含的粉塵還低。
孫越崎還為開展兩岸交往,促進和平統一,到處奔走呼籲。1988年和1990年,他兩赴香港,通過電話隔海與在台灣的老朋友張群、陳立夫等人共敘友情,互致問候。在香港期間,孫越崎出席復旦大學校友世界聯誼會,他在會上呼籲:「海峽兩岸的隔離隔閡,是歷史原因造成的,當務之急是要為民族的利益,儘快完成祖國統一大業,越快越好,這是我這個百歲老人最後一次對年輕人要說的……」他多次在北京接待台灣來訪的原國民黨政要,向他們宣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希望在台灣的舊屬,共同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而努力。
1980年中,孫越崎(右三)等人合影
(原題為《孫越崎:帶領資源委員會員工集體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