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場「名不副實」的戰役?

2021-02-14   枕貓

原標題:淮海戰役: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場「名不副實」的戰役?

淮海戰役,國民黨稱「徐蚌會戰」,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連雲港),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棗莊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引用自頭條百科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規模最大的一場,從1948年11月6日起至1949年1月兩個月之間,共殲滅及改編國民黨軍隊55.5萬人。但是我軍也遭受到重大傷亡,共損失了13.4萬人,過程中經歷了很多的惡戰苦戰。

這場史無前例的大決戰,被冠之以「淮海」的名稱,指的是淮安、淮陰和海州(連雲港)。而真正的作戰範圍,已經遠遠超過這一區域,以「淮海戰役」來為其命名,是否名副其實呢?

淮海戰役

最初的設想

在1948年初,針對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後,中共中央軍委決定由粟裕率領一支大軍,渡江南下,一方面牽制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減輕友軍的壓力。當時陳毅得知這一計劃後,非常興奮,認為這一舉措可以徹底扭轉戰局,在開會回住所的路上,興奮地寫下一首詩:「五年勝利今可卜,穩渡長江遣粟郎。」

但是,就在中央軍委緊急制定作戰計劃時,粟裕卻提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意見。那就是先在華東一帶尋找國民黨軍隊主力,消滅其有生力量後,再進行渡江作戰。

此時,我軍在山東境內展開了反攻,濟南戰役打響,第二綏靖區司令王耀武,率領整編第96軍12萬人,派駐重兵把守濟南。此時山東境內的國民黨軍隊已經被盪清,濟南已經成為了一座孤城。

粟裕採取了一套特殊的戰略,派了40個團圍困濟南,卻用了60個團在外圍構築防線。濟南戰役打得出乎意料的順利,僅用了8天,就徹底拿下了這座易守難攻的城市。就是這60個團的人,整個戰役期間在外圍一仗未打,無不是心頭痒痒,求戰心切。粟裕及時關注到這一點,認為可以趁著這股勁,繼續發動一場大戰。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個戰略計劃浮現在粟裕腦海中,那就是奪取淮安、淮陰、海州、寶應、高郵等城市,將山東解放區與蘇北解放區連成一片。所以取兩淮的「淮」字,與海州的「海」字,合併稱為「淮海」,這次戰役也被定名為「淮海戰役」。

粟裕

越打越大的戰役

從戰爭的一開始,似乎就偏離了「淮海」的方向。國民黨為了應對解放軍的攻勢,將部隊沿著隴海線收縮,他們的戰略重點,放在了徐州和蚌埠一帶,他們也想在此地進行一場決戰,所以將其命名為「徐蚌會戰」。

根據國民黨南京方面的部署,所有兵力向徐州集合,以至於海州也被「戰略性」放棄。黃百韜的第七兵團原本開赴濟南解救王耀武,誰知戰鬥打得太快,未待集結完畢,王耀武便被活捉。於是徐州剿總劉峙下令,駐防于海州的第44軍劃歸黃百韜指揮,自隴海線向西撤退。

但是他們的一次失誤,可謂「一招走錯滿盤皆輸」,這就是劉峙下令黃百韜停下,在新安鎮附近,原地等待第44軍,集合後再退往徐州。粟裕立即看到了戰機,認為可以一舉吃掉孤軍在外的黃百韜部,於是提前兩天發動淮海戰役。華野一路追擊,另一路插向黃百韜身後,切斷他們與徐州的聯繫。

就在這個緊要的關頭,負責防衛徐州北大門的第三綏靖區,兩個副司令何基灃、張克俠,原來是地下黨員,就在此時拉了2.3萬人的部隊臨陣起義,華野戰士迅速穿過他們的防區,插到黃百韜身後。

黃百韜

終於在碾莊附近,黃百韜被團團圍住。黃百韜也利用修築的工事,企圖負隅頑抗。蔣介石深感劉峙的無能,緊急調回在東北的杜聿明,讓他接管指揮。杜聿明立即命令邱清泉和李彌兵團向東開進,以圖解碾莊之圍。

華野戰士在第二道防線上誓死守住了陣地,讓救援的部隊始終未能與黃百韜部匯合。在經歷了重大犧牲、付出了近6萬人、的代價後,以「近迫攻堅戰」的方法,全殲碾莊之敵共計12萬人,黃百韜本人也在陣中自殺。

至此,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結束,粟裕基本完成了自己最初的戰略目標,扭轉了敵我實力的對比,解放軍逐漸在戰場上占據上風。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小淮海戰役」,但是國共雙方都知道,戰爭的規模,已經完全超出當初的設想,他們將會在更大的範圍內展開決戰。

1948年10月27日,為了應對華中剿總兵力的加入,中原野戰軍主力四個縱隊由鄭州向東進入徐州附近,規模越打越大。

原來設想的「淮海戰役」,由華野單獨承擔,現在已經發展為兩大野戰軍主力共同配合的戰役,小淮海發展為大淮海。為了應對更大範圍內的調度,粟裕提出請「陳軍長、鄧政委統一指揮」,毛主席委任陳毅、鄧小平在更大層面上統籌。

毛澤東

「關係黨國存亡的一戰」

繼黃百韜之後,第二個被解放軍盯上的,是黃維的第12兵團。

眼看著華東作戰不利,蔣介石調動了華中的三個兵團,即李延年第6兵團、劉汝明第8兵團和黃維的第12兵團向宿縣馳援。但是李延年、劉汝明畏戰不前,造成了黃維位置突出,處在危險的境地。

11月25日,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將國軍第12兵團包圍於宿縣西南之雙堆集。為了保證消滅這支王牌部隊,解放軍又調集華野的9個縱隊,南下阻擊援軍。杜聿明也命令孫元良、邱清泉的兵團繼續向南,企圖救援黃維。可一連打了三天,不僅傷亡慘重,還只前進了幾公里,被困在孤山集、四堡一線,再也沒能前進一步。

南京國民政府對於黃維的指揮也是一團混亂,先是命令原地固守,又命令趁解放軍立足未穩,率先發起突圍。誰知道派出突圍的廖運周又是個地下黨員,帶領110師起義,讓黃維士氣大挫。徐州剿總副司令杜聿明,深感如此下去必然坐以待斃,於是一聲令下,徐州的30萬大軍棄城而走,準備一路西去、南下,構築新的防線。

杜聿明

然而蔣介石不忍黃維兵團被殲滅,於是又命令杜聿明調轉方向,轉向東南方向發動進攻,試圖打破防線與黃維兵團匯合。就是這一紙親筆信,葬送了杜聿明的30萬大軍,在陳官莊、青龍集一帶,杜聿明連同邱清泉、李彌、孫元良的三個兵團,被華野和中野團團圍住,根本幾乎是插翅難飛。

解放軍對於黃維的包圍圈越縮越小,最後被壓在1.5平方公里的狹小範圍內。中原野戰軍中的「襄陽營」和「洛陽營」,打掉了黃維的最後一張王牌「老虎團」。黃維組織突圍,登上了一輛坦克,卻因迷路被活捉。

蔣介石非常重視此次戰役,甚至將其看作關係黨國存亡的一戰,不惜派出自己的兒子蔣緯國,率領戰車部隊衝鋒。但這些都沒有改寫黃維兵團的命運,12萬的精銳部隊,在此折戟沉沙。

黃維

戰爭的結局

不僅黃維兵團覆滅,杜聿明集團也被裡三層外三層圍得水泄不通。由於平津戰役進入決戰階段,因此暫緩了對於杜聿明的圍攻,轉而採取了政治宣傳為主的「攻心戰」。被包圍的國民黨官兵缺衣少糧,不少人在絕望之下只能選擇投降。

20天後,解放軍對拒不投降的杜聿明發動了總攻,此時國民黨軍心早已瓦解,從1月6日解放軍發起總攻,到1月10日結束戰鬥,僅僅持續了4天不到。

失敗的杜聿明剃掉鬍子,偽裝成士兵想矇混過關,卻在安徽省蕭縣張莊寨鎮張老莊被俘,身份也被識破。此外,兩個兵團司令員,一個陣亡,一個逃脫。一直在南邊試圖救援的李延年第6兵團和劉汝明第8兵團,眼見杜聿明失敗,旋即放棄淮河以南、長江以北的地區,撤往到了江南。

淮海戰役以解放軍的大勝告終。

淮海戰役

命名的思考

在戰爭開始的初期,中共中央軍委認為,要消滅國民黨的有生力量,至少還需要五年的時間。對於粟裕的要求,僅僅是,在4-8個月的時間裡,消滅國民黨軍隊五六個至十一二個正規旅,並且為完成渡江作戰做好準備。

粟裕卻以天才戰略家的膽識和勇氣,制定了更加宏大的戰略,取得了非凡的戰果。中共中央軍委也能根據戰場的形勢,迅速作出判斷和改變。

當粟裕決定提前兩天發動淮海戰役時,並沒有第一時間得到同意,而是先斬後奏,提前命令進攻。中央軍委不但沒有責備,還發電報讓粟裕一切軍事行動自己處置,並且「不要請示」,這種對前線指揮官的充分信任,為贏得戰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粟裕

反觀國民黨,南京政府在戰略上猶豫不決,制定的政策常常前後矛盾,前線指揮官又缺乏決斷的勇氣,處處掣肘,為失敗埋下了伏筆。

這一場史詩級的大會戰,雖然被命名為「淮海戰役」有名不副實之嫌,但卻是基於淮海一帶所制定戰略的演變。沒有當初完成「小目標」的耐心,也就不會有此後盪氣迴腸大打戰的決心。

「淮海戰役」永遠值得我們銘記。

文/陳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