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廣州地鐵客流三破紀錄,多次衝上1000萬人次大關。所有線路之中,三號線(含北延段)壓力最大,承擔全線網約四分之一客流,日均超200萬人次。全線網最大客流的體育西路站也是在三號線,從星期一到星期天每日都要限流。
面對三號線與日俱增的客流,廣州地鐵今年首開番禺廣場往來機場北的貫通車,中途不必在體育西路站下車換乘,既提升三號線北延段運力,也減輕體育西路站的客流壓力。從非高峰期到晚高峰常態化運行,貫通車實現了1.0到2.0版本的進階,高峰期排隊人龍縮短一半。與此同時,地鐵不斷優化貫通車的乘客指引,每當媒體報道都從善如流迅速行動,真正做到即知即改、立行立改。
廣州地鐵推出新措施,在晚高峰期間試行機場北至番禺廣場雙向直達列車,體育西路站每天約減少4萬人次的換乘客流。
「網紅」三號線:地鐵四分之一客流在這裡
三號線的擁擠,是有數據「支撐」的:廣州各條地鐵之中,三號線憑「一己之力」占據了全網客流的四分之一。今年上半年,廣州地鐵日均客運量868.8萬人次,三號線(含北延段)日均客流量210.6萬人次,是唯一日均超200萬的線路。
地鐵三號線分為番禺廣場-天河客運站、體育西路-機場北兩部分。後者習慣稱為三號線北延段,運力更緊張。因為三號線北延段在體育西路站折返(掉頭),而折返段只有單線設計,同一時間只能允許一列車「掉頭」,這等於為加密間隔設定了「天花板」。
一邊是運力「天花板」,另一邊是需求不斷上升。2017年底九號線開通,唯一的換乘站就是三號線北延段的高增站。2018年底,十四號線開通,接入三號線北延段的嘉禾望崗站。2018年,三號線北延段日均客流量81.66萬人次,同比上升9.29%。
作為一號線、三號線、三號線北延段的換乘站,體育西路站是廣州地鐵客流量最大的車站,2018年日均54.95萬人次。根據廣州地鐵的數據,體育西路站工作日每天約有4萬人次在三號線與三號線北延段之間換乘。由於客流量過大,體育西路站是廣州唯一從星期一到星期天都要常態化限流的站點,基本上全年除了過年之外每天都不例外。
敢啃「硬骨頭」:工作日晚高峰開行貫通車
三號線北延段的間隔難再顯著提升,體育西路站不堪重負,怎麼辦?早在設計之初,三號線已經預留了條件,可開行重疊的行車路線,比如番禺廣場出發,既有列車去機場北、也有列車去天河客運站。然而,重疊的行車路線對於信號系統有很高的要求,一旦出故障將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地鐵在三號線北延段開通八年多以來,一直實行相對分離的行車模式。
然而,面對屢創新高的客流,現階段能採取的措施已經上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地鐵必須啃硬骨頭,要革新現有的行車模式。
今年1月15日-17日,地鐵三號線首次在中峰期試行貫通車。所謂貫通車,就是番禺廣場往返機場北的列車,與現有的番禺廣場往返天河客運站、體育西路往返機場北列車並存。廣州地鐵相關負責人表示:「此舉可提升機場北與番禺廣場的直達性,減少乘客在體育西路站換乘,緩解車站的客流壓力。」
開貫通車絕非易事。「我們多次現場調研,研究新交路開行的可行性,並經過前期反覆多次的試驗、測試、評估、演練,貫通車才得以正式實施。」由於貫通車從番禺廣場開到機場北,單程用時超過70分鐘,對司機駕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地鐵專門為此優化調整司機排班交路。
貫通車常態化運行5個月後,6月份再一次擴大運行時段,開進晚高峰。6月18日-20日試水3天後,地鐵從7月8日起正式實施工作日晚高峰貫通車。目前,廣州地鐵三號線已經在工作日非高峰期和晚高峰、節假日全天開行了來往番禺廣場和機場北的貫通車。
會不會在早高峰開貫通車?廣州地鐵相關負責人說:「目前,三號線在早高峰已開行龍歸至大石、嘉禾望崗至大石、嘉禾望崗至番禺廣場、同和至大石單向直達列車,以及同和至番禺廣場雙向直達列車。後續將結合三號線增購車的到貨情況以及客流變化情況,研究早高峰開行機場北至番禺廣場的貫通車的可行性。」
效果很明顯:晚高峰排隊人龍縮短一半
貫通車1月初次試水,不少乘客已感覺節省了時間。市民劉先生說:「原本從番禺去機場要在體育西路站下車換乘三號線北延段,人多的時候可能要等好幾趟才能擠上,現在不用換乘了,節省至少5分鐘。」
聚集了眾多地鐵常客的地鐵族論壇,掛出了三號線貫通車是否應該繼續開行的投票,將近250人投票,結果一面倒贊成常態化運行。市民凌先生建議:不僅要常態化,還要繼續推廣,在更多時段實施。
在1月試水結束後的周末,廣州地鐵宣布「常態化」運作的決定:1月21日起工作日日間非高峰期和節假日全天試行機場北至番禺廣場雙向貫通車。
「排隊的人龍短了一半。」6月晚高峰開行貫通車後,在體育西路站等候機場北方向列車的多位乘客表示。羅小姐平時在中間站台等三號線北延段,人龍一直排到天河客運站方向的站台這邊,占據了超過一半的空間,擁擠不堪。「現在兩邊都有車去機場,分流了不少乘客。」
廣州地鐵統計,自7月8日在工作日晚高峰增開機場北至番禺廣場貫通車以來,在晚高峰(17:00~21:00)期間,除支線段(天河客運站至體育西路站)外,三號線其他區段運力均有提升。周一至周四,體育西路站、珠江新城站的客控時長及強度較之前均有縮短和降低。據統計,體育西路站工作日全天減少約4萬人次換乘客流,晚高峰期間換乘客流減少了7000人次左右,大大緩解了體育西路站換乘客流壓力。
持續做優化:乘客哪裡不便我們改哪裡
首次試水期間,貫通車方便之餘,也暴露出一些問題:車站原有的指引信息未跟上新調整的營運安排。比如屏蔽門上方的線路圖沒有貫通車的信息,不少乘客仍然按老習慣坐車,「冷落」了貫通車,還有的市民因此上錯車。
廣州日報報道上述情況後,地鐵立即改進,視覺、聽覺指引信息同步調整。3天後,貫通車常態化運作,體育西路站已更換蓋板貼,同時顯示往天河客運站和機場北兩個方向。地鐵為站台編制的序號也派上用場,體育西路站往天河客運站、機場北的兩個站台,分別命名為4號、6號。每當貫通車進站,站內廣播會反覆播報「4號站台本次列車終點站是機場北,需要前往天河客運站方向的乘客請等候下一趟列車」。
晚高峰常態化開行貫通車之後,地鐵從7月起加入新指引——在屏蔽門上方的吊板增設投影導向,動態顯示本班列車的目的地和下一站信息。剛開始時,市民嫌字體偏小,看起來費勁。本報報道出街後,地鐵很快便作出調整:加大了投影面積和字體,從只顯示本班列車,改為未來三班車的信息,並且從最初只在體育西路站應用投影,進一步擴大至珠江新城、客村等站。
三號線持續客流較大,後續還有哪些措施提升運能?廣州地鐵相關負責人說,在現有的供車水平條件下,將通過研究開行配比,結合靈活調度列車、空車投放、備用車加開等方式,最大程度滿足客流需求。同時,地鐵已加快三號線增購車採購進度,早日增加高峰上線列車數。
同時,廣州地鐵正在加快推進環線(十一號線)及與三號線平行線(十八號線)的建設,新線路的建成將分流三號線的客流。
看貫通車如何緩解體育西路站擁堵
開通貫通車前
從番禺廣場方向前往北延段的乘客無法直達,需在體育西路站下車換乘三號線北延段列車。這就導致大量前往不同方向的乘客聚集在體育西路站,形成擁堵,影響乘車、通行效率。
根據廣州地鐵的數據,體育西路站工作日每天約有4萬人次在三號線與三號線北延段之間換乘。
開通貫通車後
從番禺廣場方向來的乘客可以搭乘貫通線直達機場北及北延段沿途車站,不需要在體體育西路站換乘,從而大大緩解了體育西路站的擁堵問題。
廣州地鐵統計,自增開機場北至番禺廣場貫通車以來,在晚高峰期間,除支線段外,三號線其他區段運力均有提升。周一至周四,體育西路站、珠江新城站的客控時長及強度較之前均有縮短和降低。體育西路站工作日全天減少約4萬人次換乘客流,晚高峰期間換乘客流減少了7000人次左右。
地鐵三號線有了貫通車之後,我去番禺區不需要中途下車,在通勤時間和乘坐體驗上都有了提升。在以往,沒有貫通車分流去往不同目的地的乘客,列車裡邊真的太擠了。有一次我在三號線列車車廂里,硬生生被人擠得手機都拿不出來,還試過被人流擠到車廂外。現在有了貫通車,擁擠情況改善了,我搭乘三號線再也沒出現過這麼狼狽的情況。
三號線開行機場北到番禺廣場的貫通車,對疏解體育西路站高峰期的人流壓力幫助很大。貫通車試行以來,乘客被有效分流到天河客運站等其他三號線的站點,減輕了站內的擁擠狀況和客流壓力。更重要的是,貫通車從機場北到番禺廣場,途經天河、海珠和番禺區等人流稠密的商圈,在體育西路站這裡串聯起南北各站,提升了整條線路的運輸效率。
我家住陳家祠附近,經常需要來往花都高增那邊。我通常坐一號線到體育西路站,再換乘三號線往北。自從有了貫通車,我最大的感受是在體育西路站可以更從容地等車了。以往我曾經試過兩三趟列車開過來都上不去,人流量太大,大家在站內「兵荒馬亂」,真的很難等一趟列車就可以擠上去。但是現在我發現,體育西路站裡面排隊候車的人群要少了一部分,人擠人的情況沒有那麼嚴重。
地鐵貫通車
體現精細化公共服務
面對三號線與日俱增的客流,廣州地鐵今年首開番禺廣場往來機場北的貫通車,中途不必在體育西路站下車換乘,既提升三號線北延段運力,也減輕體育西路站的客流壓力。從非高峰期到晚高峰常態化運行,地鐵貫通車在試運行中不斷優化改進,保障客運安全。
熟悉廣州地鐵的人都知道體育西路站高峰期間人頭涌動的情況。體育西路站之所以人流量大,一是因為地鐵站地處繁華的天河商圈附近,連通了眾多商務、購物、娛樂場所;二是因為體育西路站本身是地鐵一號線、三號線和三號線北延段的換乘站,多條線路匯聚,換乘客流量大。
如今,加開機場北至番禺廣場的貫通車後,以往要在體育西路站換乘的乘客可以不用換乘而直接抵達目的地了。另外,晚高峰時期的站台人流量也少了,有效發揮了疏導分流的作用,緩解了站內的換乘壓力。與此同時,及時調整地鐵站內視覺、聽覺指引信息,優化貫通車的乘車指引,為市民帶來更多便利,獲得不少市民的好評。這充分體現出地鐵公共服務質量的提升,折射出廣州城市管理的進步,值得點贊。
近年來,從設立女性車廂到加開貫通車,市民的需求愈發多元,意味著地鐵管理也要及時跟進。比如,在技術手段上,不妨加強大數據和智能技術的應用,優化地鐵站場布局,提高換乘效率等;在軟體服務上,更多地站在乘客的角度換位思考,提供更貼心的服務,進一步提升運營服務水平,提高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來源:廣州日報
【關注樂居二手房,獲取更多購房資訊】
文章來源:大洋網-廣州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Fbjg2wBvvf6VcSZEWC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