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伯為什麼會傻到為敵人通風報信,置自己的侄子於不顧?范增"素好奇計",為什麼范增的"奇計"卻不為項羽所用?項羽為什麼會放走劉邦,以至弄得自己最後一敗塗地,無可挽回?諸多疑點為鴻門宴憑空製造出了諸多不解之謎,諸多不解之謎讓後人百思不得其解。是啊,怎麼會有項羽這樣的笨蛋,讓煮熟的鴨子撲楞楞一飛沖天。
歷史真的是這樣嗎?鴻門宴前,項伯為什麼要告密?鴻門宴中,項伯為什麼要挺身而出保護劉邦?項伯真的是貪小利忘大義的千古罪人嗎?
任何一個有政治頭腦的人都會看到其中的巨大風險。因為此時的劉邦,有兩點不可殺:
第一,對於反秦陣營來說,劉邦有大功,殺劉邦有政治風險。
劉邦是奉命西征,並且贏得了推翻秦朝暴政的首功,按照約定,即使劉邦稱王也是理所應當,任何人都不應該說三道四。結果劉邦低調行事,並沒有稱王,政治上毫無瑕疵。此時,項羽貿然下令進攻劉邦無疑同室操戈,將楚懷王的約定變成了一紙空文,有巨大的政治風險。
第二,劉邦對於穩定關中極有價值,殺劉邦無民心基礎。
秦王朝統治土崩瓦解,此時關中地區處於權力真空期,關中人心思定、人心思穩、人心思安,而這一切在劉邦的約法三章里似乎都得到了承諾,因此,先入關的劉邦在關中人心中無異於無冕之王。此時,如果有人加害劉邦,很難贏得關中人民的擁護和信賴。更何況項羽還欠了關中地區20萬條生命。
因此,我們再回頭來思考范增的建議,其實完全是頭腦發熱的結果,劉邦絕不是案上魚肉,可以讓項羽隨意宰割。
但是,巨大的風險項羽看不到,項羽被范增的花言巧語蒙蔽了眼睛,只等明天就去砍劉邦的狗頭,全然不顧身邊危機四伏。怎麼辦?怎麼辦?項伯狂躁得汗流不止。大難臨頭了,危機到來了,項氏的反秦大業馬上就要玩完了!
於是我們看到了項伯的自救,他不能眼見項氏家族的偉業毀於一旦。
按照這樣的條件來思考,在劉邦的大營里,只有張良一個人可以擔此重任。第一,他和項伯曾是生死之交,救過項伯的命;第二,張良在劉邦陣營里有相當的分量,對劉邦能說得上話。
因此,哪有什麼內奸和叛變,哪有什麼賣主求榮和一時糊塗,這完全是項伯對項羽的最大關愛和幫助,是項伯對項氏反秦事業的最大貢獻和付出。幾千年的罵名即將滾滾而來,但項伯已經顧不了那麼多了。這才是真正的大忠若"奸"!只是後人讀史不精,誤把項伯當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