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的飯圈文化,杜甫、白居易都曾當過追星族

2021-04-08     夜讀史書

原標題:唐朝詩人的飯圈文化,杜甫、白居易都曾當過追星族

如今許多青年男女都會有自己的愛豆。女孩們追捧明星偶像,買專輯、買周邊、打榜、控評、應援,為了自己心儀的偶像的事業順風順水可謂是鞠躬盡瘁,出錢又出力。這樣全心全意的追星女孩越來越多,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飯圈文化。

狂熱的飯圈文化近年來備受爭議,但對優秀的人的崇拜卻是本性使然,古往今來都有。社會經濟、文化越發達,追星現象也越普遍。在盛唐時期,就湧現出了一大批廣受追捧的「國民偶像」,但那時人們對才華的熱愛程度要遠勝過顏值,再好看的皮囊也不如一個有趣的靈魂更讓人賞心悅目。而婉轉的歌聲只適用於秦樓楚館,曼妙的舞姿也只能流落到教坊和瓦肆,真正能受人尊重和喜愛的,往往是才華出眾的大詩人。其中最負盛名的應該就是詩仙李白了。

李白不僅群眾基礎好,而且還背景強大,連唐玄宗都親自為他站台,御手調羹,隨鸞侍駕,最後賜金放還。而李白的頭號粉絲,則非杜甫莫屬。

天寶三年的夏天,杜甫在洛陽邂逅了李白,聞一多先生是這樣形容這場會面的:「四千年的歷史裡,除了孔子見老子,沒有比這兩人的會面,更重大,更神聖,更可紀念的。我們再逼緊我們的想像,譬如說,青天裡太陽和月亮碰了頭,那麼,塵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遙拜,說是皇天的祥瑞。」

此時的杜甫還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李白卻早已名滿天下了。初次見面,杜甫就為李白洒脫恣意的風度和浪漫大膽的詩風所深深吸引。此後,兩人結伴同遊了一些地方,杜甫對李白的仰慕之情也與日俱增。

杜甫寫過許多詩來稱頌李白,包括但不限於《贈李白》、《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冬日有懷李白》、《春日憶李白》等。作為對杜甫的熱情的回應,李白也寫了一首《戲贈杜甫》作為兩人的留別詩。兩位詩壇泰斗的互動,也成為唐代詩人崇拜鏈的開端。而後來的詩人,對於偶像的崇拜之情則顯得更加熱切。

「安史之亂」發生後,唐朝經歷了由盛轉衰的動盪。在見識了戰爭和離亂後,杜甫的詩越來越深沉而悲壯,他的詩名也越來越大,由此引來了一大波「粉絲」,其中韓愈的大弟子張籍當屬杜甫的頭號狂熱「粉絲」。張籍有多狂熱呢?秉承吃什麼補什麼的樸素理念,他曾把杜甫的詩集燒灰為末,溫水送服。

李白和杜甫後世並稱「李杜」,而晚唐的李商隱和杜牧則被稱為「小李杜」。杜牧出身好,門第高,成名也早。李商隱還是個文壇新秀的時候,杜牧已經是地方司勛員外郎了。剛開始李商隱對杜牧的崇敬之情也相當於杜甫對李白,可惜李商隱並不像杜甫那樣會說話,在《贈司勛杜十三員外》一詩中,公然拿杜牧的名字牧之開玩笑,顯得很不禮貌,而杜牧也不像李白那麼豁達開朗愛交遊,從此以後一直對他愛答不理,得不到愛豆回應的李商隱很是鬱悶。

不過好在李商隱的才華得到了另一位大詩人的崇拜。他就是當時和元稹並稱「元白」的詩人白居易。按說當時的白居易無論在政壇還是詩壇的地位都要高於李商隱,那麼為什麼說白居易對他說崇拜而非賞識呢?因為他對李商隱說過一句話:「我死後,得為爾兒足矣。」表示能投胎成為李商隱的兒子,時時聆聽教誨就心滿意足了,推崇之意溢於言表。後來,李商隱果然給自己的兒子起名「老白」。

白居易作為當時的文壇領袖,當然也是有很多自己的粉絲的。其中,最著名的頭號粉絲應該是葛清。與前面幾位不同,此人可不是什麼文豪,而只是一個普通的販夫走卒。他之所以出名,是因為他對白居易詩歌的喜愛已經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他把白居易的詩用刺青紋在自己身上,甚至在部分地方還有相關配圖。

《酉陽雜俎》的作者段成式觀察到,葛清身上一共有三十多處紋身,可謂是體無完膚,密集恐懼症患者的噩夢。而他不僅能背誦、講解所有詩,還能準確地指出每首詩的位置,被人戲稱為白居易的「行詩圖」。

「粉絲」往往是不可能看到偶像的全部的,我們看到的,只是偶像的閃光點,所以才會被吸引。對優秀者的嚮往是人之本性,但這種嚮往是為了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在對偶像的崇拜中迷失了自我。就像杜甫崇拜李白,是崇拜他的人生態度和理想。張籍喜歡杜甫,是因為他也對民間的疾苦感同身受。白居易迷戀李商隱,是因為他過人的天賦,而葛清痴狂於白居易,就只能把他的文字紋遍全身來取悅自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3mLsngB9EJ7ZLmJPuc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