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成為一個會說話的人,你只需要掌握這四個技能

2019-08-07     慕妤說

你有沒有試過,因為自己不會說話,從而導致自己錯失很多機會?

18歲不懂訴說情感,而錯過了大學時期喜歡的女生;

23歲不會流暢表達,而無法說服HR讓你獲得工作;

26歲不懂聊天應酬,而無法處好跟同事之間的關係;

30歲不懂得好好溝通,而無法跟家人和諧相處;

所有所有的這一切,除了涉及到你自身能力的大小,還關係到,你究竟是不是一個「會說話」的人。

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利於降低心理壓力、化解心理障礙、促進心理健康。不良的人際關係,導致自己有話不想說也不能說,把所有的問題都壓抑在心中,問題得不到有效的化解,從而產生心理障礙。

所以,成為一個「會說話」的人,不僅可以增大說話給自己帶來的積極影響,還能夠通過說話,構建良好的人際關係,排解自己內心的煩憂。

那一個會說話的人,都有什麼特徵呢?通常來說,這樣的人會有四種「能力」:

1,信息解讀的能力;

2,口頭的講述能力;

3,表達思路的能力;

4,外界的回應能力;

這四種能力,已經涵蓋了我們日常的口才所需。

所以針對這幾方面去提高,我們才能夠變成一個「會說話」的人。

學會對信息進行解讀

構成我們用來說話的語言素材,可以是各種各樣的信息。

而我們之所以「有話可說」,就是因為我們懂得對這些信息進行解讀。

良好的溝通,需要你發出正確的信息,而對方又對信息進行「正確」的解讀;而糟糕的溝通,正是由於你發出錯誤的信息,而對方對信息進行了錯誤的解讀。

例如新婚兩小口在聊天。

丈夫說:「老婆,你今天下班順便買菜回來煮飯吧,到時我回來就可以直接吃了。」

妻子說:「憑什麼我要這樣做啊?難道我是你的保姆嗎?下班就要給你做飯吃?」

這個對話有什麼問題呢?

無論是信息的「發出方」還是「接收方」,他們對信息的運用和解讀,都用了一個錯誤的方式,最終可能會引發爭吵。

如果換另一種形式,丈夫可以這麼說:「老婆,今天你下班,可以先買菜回家煮飯嗎?我想回到家就能夠吃到你做得飯!」

這樣給出的語言信息是不是更好呢?

當然,妻子對於丈夫話語的解讀,也可以不用站在「保姆」這個對立的角度去解讀,說不定丈夫僅僅是希望可以回家跟你吃飯而已,並無惡意,不用過度解讀。

所以在你傳遞信息或者接受信息的時候,你對信息持有什麼樣的態度,會影響到你做出什麼樣的表達。

我們所有的表達,都是基於對信息的解讀之上。

當你接觸某個信息,我們的大腦就會產生某種觀感。這些觀感會調動我們腦海中相應的「語庫」。最終,我們就利用「語庫」組織語言,構建表達。

也就是說,在你學會表達之前,你首先要懂得如何解讀信息。

有些信息的解讀很簡單,如「你是否覺得你的生活幸福」,你可以從自身的經歷和感受出發,綜合所得的信息構建表達。

但有些信息的解讀很困難,如「中美正在進行貿易戰」。對於這個信息,如果你大腦里沒有相應的知識儲備,就很難解讀出自己的看法了。

而很多人對於一些耳熟能詳的事物,都無法順利解讀,構建表達的話語,這就涉及到思維的發散性是否敏感了。

想要提高思維發散的敏感度,一般有三種方法:

第一,學會關聯性思考;

將你接觸到的事物,跟自己的生活經驗聯繫起來,或者跟其他相關性的事物聯想起來,就可以擴展自己的思路。

如「玫瑰」,你可以聯想為「美麗的陷阱」,也可以將其看成只可遠觀而不可觸碰的暗戀對象等。

第二,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

每個信息,都有不同的解讀角度,有正面,也有反面,有積極面,也有消極面,有保守的一面,也有激進的一面。

只要懂得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你就會解讀出不同的看法。

第三,學會提問;

發散思維的重點不在於找到答案,而是通過不斷的提問去接近答案。提出不同的問題,會讓你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獲得啟發。

越能從差異的角度提出具體的問題,就越能夠拓展自己的思維。

增強你的口頭講述能力

講述能力,就是口頭表達能力的體現。

你能夠把解讀出來的信息,組合成語言,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的講述能力好不好。

例如別人跟你說「看書可以提高我們思維認知的能力」,對於這個話題,當你得出自己的解讀之後,你就可以根據這個解讀,去組織語句表達了。

正如前面所說,解讀的方向有很多,正面、負面、積極、消極、同意或反對等。當你有了這些解讀方向,得出觀點,你就可以講述自己「為什麼會得出這個觀點」。

這就是擴充話題的能力。

所謂「擴充話題」,就是基於你對信息的解讀之上,進一步去闡述這種解讀。其運作方式一般有三種:

第一,對信息進行補充;

如「看書可以提高我們思維認知的能力」,當你對這句話有了自己的一番解讀之後,你認同這個觀點,接著你就可以進一步補充:

「是的,看書可以讓我們了解一下自己沒辦法接觸的東西。通過對這些東西的學習,我們的認知思維就會獲得更新,從而得到提高了。」

你補充的內容好不好,就取決於你的講述能力。

第二,對信息總結出觀點;

當你看到一個新聞,這個新聞只是在描述事件,如「誰誰因為什麼而去犯了罪」。

那麼基於這個信息,你對此作出解讀之後,就可以總結出自己的觀點:「為了一點蠅頭小利而以身試險,害得自己鋃鐺入獄,這種人的智商不會高到哪裡去。」

這種觀點的講述,就是一種對信息的總結了。

第三,對信息構建論述;

有時候很多信息只是獨立地存在,好像跟什麼事情都沒有關聯。

但一旦你把不同的信息組合起來,通過你邏輯思維的推斷,就可以得出一些新的信息。這個過程,就是對信息構建論述了。

我們很多時候的表達,都需要用到這種邏輯論述。如你說某公司倒閉可以推高樓市價格,你是建立在哪些信息上得出結論呢?

你的口頭講述,往往需要利用這三種方式所得出來的信息作為表達素材。

而這裡有一個重點,構建我們表達的這些信息可以是客觀的,也可以是主觀的。

很多時候我們的表達,都是建立在假設的信息之上,不一定全都是真實的,可以是想像出來的。

那些口才很好的人,除了個人的經驗、閱歷、知識豐富之外,還有一點就是,他的想像力也不差。

畢竟我們平常聊天,不可能所有話語都是建立在真實的信息之上,還有很多假設和想像的成分。

例如很多女生沒有戀愛的經驗,但她們都渴望得到一個完美的男朋友,獲得對方的呵護和愛護。基於這個想像,一群女生就可以圍繞著這個話題滔滔不絕地聊起來了。

懂得利用想像力去構建「新信息」作為聊天內容,即便我們沒有親身經歷某些事情,也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

而學會講故事,就可以鍛鍊到這種擴充信息的想像思維。怎麼鍛鍊呢?

1,從詞典中隨意找出三個不同的詞語;

2,對這些詞語進行解讀,構建新的信息;

3,然後把它們組合成一個符合邏輯的故事;

例如「單車」、「黃昏」、「父親」,看到這三個詞語,你會想出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這個故事講得越通順越合理,你的講述能力也就會越強了。

如何提高你表達的流暢性

當你知道如何去解讀信息和講述信息,那麼接下來要解決的,就是你表達流暢性的問題。

在日常生活當中,導致你說話不順暢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幾種:

1,對說話有先天的恐懼感,習慣猶豫不決;

2,說話比較急躁,思維跟表達還有聯成一體;

3,思路比較閉塞,不知道怎麼去組織語言;

克服第一種情況,只要你加強自身的信心,放下你擔心的包袱,其實一般人都能夠很自然地去表達自己。

而第二種情況,只要你放慢表達的速度,讓自己有充分的時間去思考,你也能夠構建出良好的表達。

至於第三個原因,則需要你通過「語言思路」的刻意鍛鍊,才能夠有所提高了。

在口頭表達的過程當中,大腦會通過固定的「語言定式」去做出講述的。

你試想一下,你平常的表達,是不是來來去去都是那幾種模式呢?很多句式或者詞語的運用,都限定在某些範圍之內。

所以當你無法進行順暢的表達時,某程度就是你已經習慣了那種「不順暢」語言定式,導致你一直用固定的方式去說話。

只有矯正你的語言定式,讓新的表達思路變成自己的習慣,你才能夠流利表達。

那有哪幾種有效的語言定式表達思路呢?常用的大概有三種:

第一種,首句導向式的表達。

所謂「首句導向」,就是你說出來的第一句話,就是你要表達的中心觀點,然後順著這個觀點,一直往下表達,,直到說完想說的內容。

這個方式就是我們熟知的「金字塔表達法則」。第一句話是你的核心思想,以提綱挈領的方式給出一個表達方向,然後圍繞它作出闡述。

如「人生需要經歷很多事情,我們才能夠獲得聰明的成長」,有了這句話作為導向,接下來你就是給出你的論述,解釋你為什麼會得出這個想法。

不管後面你說的話是不是想到哪說到哪,只要是圍繞這個核心觀點去說,那就不會「跑題」了。

第二種,句間依存式的接龍表達。

「句間」,就是句子與句子之間。

當你說出第一句話後,第二句就是順著第一句的意思進一步去說,然後第三句就順著第二句話的意思繼續去說,這樣就可以滔滔不絕地一直說下去。

如「人生需要經歷很多事情,我們才能夠獲得聰明的成長」是第一句話,那麼根據我們對這句話解讀出來的意思,接著就是可以第二句「你需要去認識不同的人,踏過不同的地方,看過不同的風景,你才明白世界的廣袤和無常」。

然後你對第二句話進行解讀,就可以得出來第三句話:「有時候我們被困於井底這個有限空間裡,以為看到的天空就是一切,我們就很容易用錯誤的方式去生活。」

這樣一句依存著一句去說,就很容易流暢表達下去了。

第三種:句群向心式的表達;

在你大腦中,先有一個想要表達的中心概念,然後你接下來所說的所有話語,每一句都是圍繞這個概念去表達。

這些所說的話組合起來就是「句群」,而這個「句群」集中的方向,就是你想要表達出來的意思。

例如你想說「努力和成功之間的關係」,這是你要表達的中心概念,然後你接下來的每一句話,都是圍繞著這個思想去講述。

如「不努力是很難成功」,「低品質的努力,也對成功沒幫助」,「合理的努力,才能夠獲得成功」等,都是朝著表達中心去說。

在差不多完成表達時,在點明中心語義,別人就知道你在說什麼了。

這些方式,都可以提高你構建表達思路的流暢性。按照它們的方式去說話,就不會什麼話都說不出來了。


調整你的回應方式

有這麼一句話: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取決於你怎麼回應別人。

如果你回應別人的方式是粗魯無禮,那麼你就是一個低俗的人;如果你回應別人的方式是大方得體,那麼你就是一個有素質的人。

一個高情商的溝通者,往往會控制好自己的回應方式,其中有兩個做法:

第一,不要過度表達;

何謂「過度表達」?就是超過情況所需提供的不必要話語。

例如你女朋友做飯不小心把碟子打爛了,你關心一句說:「你沒事吧,有沒有受傷?」這就是恰當的表達。

但如果在這個表達上,添加一些不必要的話語,如「你沒事吧,有沒有受傷?怎麼就這麼蠢,洗個碗都能打爛東西呢」,後半句就屬於過度表達了。

一個高情商的人,會控制好自己表達方式的。

第二,不會過分解讀;

別人說了一句話,如果你過分解讀,那麼最終你說出來的話,可能就會超出原本需要提供的內容。

例如別人說「不努力的人工資肯定不高」,而你的工資恰好不高,於是你把這句話解讀成是對方對你的諷刺,那麼你的心情可能就會因此受到影響,從而說出一些不必要的話語,過度表達了。

平時說話注意這兩點,你的回應方式,自然就會給別人高情商的感覺。

再結合上面所說的三種能力去鍛鍊自己,不用多久,你就成為一個會說話的人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3JZp2wBvvf6VcSZ0oT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