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歐洲與西亞人的祖先基因與中國人的基因高度相似?

2020-01-29   科學書屋

世界上古社會向世界中古社會的轉變經歷了一個漫長而又複雜的過程,而這個社會發展和變革的過程大體上是從亞歐民族大遷徙開始的。說到民族大遷徒,必然要講一下著名的「亞歐民族大遷徙」,此事件不僅是亞歐大陸上南北兩部分國家和民族交往擴大的一種表現形式,而且經考古學家研究發現,今天的歐洲人和西亞人的祖先有一部分亞裔血統,與我們東亞和南亞人的基因有部分重合。

而這種巧合在經過大量史料研究後表明,原因在於西漢晚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的匈奴分裂,北匈奴繼續與漢朝為敵。公元73年至91年,東漢(25年——220年)聯合南匈奴持續發動了對北匈奴的戰爭,耿夔【東漢將領】將北匈奴逐出漠北高原。北匈奴則逐漸向西後退,直至頓河、多瑙河流域,並以南俄羅斯大草原為基地,對周邊國家連年征戰,後定居於此。

那我們來詳細說說這個「亞歐民族大遷徙」的整個過程。根據世界各地歷史的記載我們綜合分析歸納出,亞歐民族大遷徙從公元開始前後起直至6世紀才最後完成。

這個亞歐民族大遷徙發端於漢武帝(公元前14——前87年)對匈奴人侵擾的反擊。在公元前133年至前119年間,西漢將領衛青和霍去病屢敗匈奴,兵深入匈奴境2000餘里,收復失地,鞏固邊防。而就在強大漢軍的打擊下,匈奴內部的矛盾也在逐漸加深,最終導致南匈奴降漢(東漢),而北匈奴西遷。

北匈奴西遷在歷史上統稱為「匈奴西遷」,是指北匈奴人的一部分西遷到了今天中亞和歐洲一帶。匈奴人北單于和一些大貴族率領部分群眾,於公元91年離開了漠北,向西方遷徙。而西遷的匈奴人(約20餘萬)首先進入大漠西北烏孫【位於巴爾喀什湖東南、伊犁河流域】之地,在烏孫西北的悅般【悅般是北魏時一個西域國家,最初在龜茲以北遊牧,最早出現在《魏書》,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停下來。北匈奴在烏孫西北約滯留70年左右,後因受鮮卑人【鮮卑族是繼匈奴之後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興起於大興安嶺】的壓迫,遂於2世紀中葉拋棄悅般而遷往康居【康居國「去長安萬二千里」,西漢時臣服於匈奴和大月氏——康居位於中亞的錫爾河流域。】

在前往康居的遷徙過程中,因征途險阻,所以只能先選擇精壯善戰者前往,而老弱婦幼則仍滯留在悅般,不過這部分北匈奴人被柔然部(阿瓦爾人)所融合。而出走的精壯北匈奴人則在康居停留了約一個世紀左右,約在3世紀中葉,又受到了貴霜帝國【古國,國祚始自公元55年,425年亡。疆域從今日的塔吉克綿延至裏海、阿富汗及印度河流域。】和康居民眾的聯合攻擊,被迫遷往粟特【是中國古書中記載的西域古國之一,亦為民族名稱,活動範圍在今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澤拉夫尚河流域】地區。

北匈奴人在粟特又停留將近一個世紀,約於4世紀中葉(350年左右)西遷東歐頓河流域。而這時占據黑海北岸和西亞一帶的主要居民是阿蘭人【是古代占據黑海東北部和西伯利亞西南部的寒溫帶草原游牧民族】。不喜歡消停的匈奴人又開始進攻阿蘭人,兩軍大戰於頓河畔,而阿蘭人敗績,其「王」被殺,土地被征服。

至此,北匈奴人便一直在此定居生活,於是就有了今天的部分歐洲人和西亞人,而中國人當中因為有南匈奴與漢朝的民族融合也擁有部分匈奴人的血統,所以今天的我們雖然在地理位置上雖然相隔甚遠,但基因卻擁有部分的相似之處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