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導演心中都有一個武俠夢,2000年,李安執導了《臥虎藏龍》,雖然對於李安來說他並沒有動作片的導演經驗,但是武術執導袁和平極大地還原出了俠客精神和武術場景,再加上原著作者王度廬對於感情細膩入微的描寫,講述了一位俠隱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
從電影內核上,這可以算作中國版的《理智與情感》,李安仍然沒有跳出二元對立結構的電影格局,通過兩男兩女之間的情感糾葛,展現出東方中庸內斂、隱忍堅守的傳統文化和西方追求自由、勇敢表達的現代文明之間的碰撞。
《臥虎藏龍》中李慕白和俞秀蓮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影響,首先在其價值體系中有著濃厚的倫理屈從,他們之間有深厚的感情,可是俞秀蓮之前有個「媒妁之言」的丈夫孟思昭,還是李慕白的拜把兄弟,更可悲的是孟思昭曾經因救李慕白而犧牲,李慕白明明深愛著俞秀蓮,可是「朋友妻不可欺」的道德禮法與兄弟情義的雙重枷鎖讓他望而卻步,表面上,他要送出青冥劍退隱江湖,俞秀蓮說「我在北京等你」,等到的卻是「也許吧」的答覆,當李慕白來到北京,他說「我們不是說好了嗎?」這隱藏的後半句其實有兩人「退隱江湖、攜手天涯」之意,可是李慕白的內心是猶豫、徘徊的,師傅之仇未報只是他的託詞,顯然他意志不夠堅定。
玉嬌龍和羅小虎則是西方追求自由、個性解放的標誌,玉嬌龍身為九門提督千金,名門之後,可是她的思想卻叛逆、洒脫,敢於突破禮教束縛,父親為了「仕途」將她許配,可是於蛟龍心中卻始終夢想著像俞秀蓮一樣依劍走天涯,儘管俞秀蓮都坦言「我都未曾做到」。
陳規陋習在玉嬌龍眼中一文不值,更沒有約束的效力,為了好玩她可以去偷青冥劍,在俞秀蓮的暗示下,她也願意深夜還劍,她的行為不拘一格、信馬由韁,使她呈現出自由、民主的西方價值體系。
新疆長大的「半雲天」羅小虎遠離中土,因此受到傳統禮法思想影響較小,這讓他充滿了自我意識的覺醒,為了愛情他可以奮不顧身,鮮明的個性在初次見到玉嬌龍時讓兩人一見如故、惺惺相惜,甚至私定終身,羅小虎其實就是玉嬌龍的翻版,可是玉嬌龍並不能像他一樣全然置身事外,她仍有羈絆,那就是她的師傅、父母。
俗話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碧眼狐狸和父親都象徵著三綱五常的傳統思想,這與自我價值實現形成了鮮明衝突,這是幾千年中華文明沉澱的結晶,玉嬌龍在家庭與愛情之間的掙扎正像很多中國移民初入西方時受到的「文化衝擊」,李慕白的出現更加劇了她內心的牴觸。
玉嬌龍並不懈於追求精神超脫、武學至上的李慕白,這種思想與師傅的諄諄教導有關,從她描述「武當山是酒館娼窯」就能看出,她並不希望受到傳統思想的約束,更追求無拘無束、隨性而為的生活。李慕白執意要收玉嬌龍為徒,更像是思想上的一場救贖,深受傳統文化荼毒的李慕白至死才敢向俞秀蓮說出「我一生都在深愛著你」的表達,他始終沒有逃出這種思想的桎梏,正因如此,他理解玉嬌龍面臨的艱難選擇,更像從思想上改造她,避免像她師傅一樣「十年修煉、走火入魔」。可是從玉嬌龍角度來說,她卻認為男女之情莫過於「你是要劍還是要我?」的性吸引力,因此她並不認為李慕白和她師傅或者父親有本質上的區別。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臥虎藏龍》里展現的就是人的江湖,就像李慕白說的「刀劍里藏凶,人心裡何嘗不是」,他唯一的弱點就是用情過深,而其不幸根源造成了他堅守、隱忍的性格特點,從他和玉嬌龍、碧眼狐狸的三場打鬥中我們可以發現,他的武功造詣登峰造極,這正是一種俠客精神的體現,可是結局呢?他為救玉嬌龍而身亡,致命的看似是暗器九轉紫陰針,其實是他的仁義和人心的險惡,為了殺死李慕白,碧眼狐狸連從小養大的玉嬌龍都能放棄,這不就是險惡江湖的本質嗎。
同樣,玉嬌龍八歲時隱藏心訣,私下苦練劍法,在武學上她已經超過了師傅,按照碧眼狐狸的說法「一個八歲的孩子,就有這樣的心機,這就是毒」,我認為這只是玉嬌龍自保的一種方式,也是複雜人性的體現,玉嬌龍並沒有傷害過別人,只是對於武學痴迷的師傅過於揣測人心,反斷送了卿卿性命,這也是江湖的應有之義。
李安為了體現出「茱莉亞羅密歐」般的精神追求,並凸顯出對玉嬌龍自由愛情的嚮往,他沒有選用小說中的玉嬌龍假意跳崖,與羅小虎攜手天涯的神仙眷侶結局,而是大膽改編成了玉嬌龍以身殉情,毅然決然跳崖追求自由的悲情故事,一方面這是對李慕白、俞秀蓮俠客精神的致敬,一個如師,一個如母讓她苦不堪言,另一方面這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展現,在玉嬌龍看來,李慕白捨生取義的道義精神讓她的行為顯得幼稚,可這正是每個人青春都可能會犯的錯誤,迷茫無助的心理境界讓她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也體現出東西方文化水乳交融的含義。
中國人重道輕器,此道就是人的精神世界,而器則是自然萬物,在影片中青冥劍就是器,作為貫穿全片的重要線索,它引出了一條恩怨線,也就是李慕白要為師傅江南鶴報仇,同時也牽出玉嬌龍的感情線,貝勒爺說「劍要人用才能活,劍法即人法」,俞秀蓮說「劍再好看也是兇器」,橫看成冷側成峰,青冥劍在這裡不再是擁有400年歷史、削鐵如泥的絕世寶劍,更像是人心莫測與世俗江湖精神的展現,而它也見證著李慕白與俞秀蓮之間隱忍、克制的感情,這是對傳統文化的恪守,據此表現出的中華武術之美令人嘆為觀止,房檐走壁、竹林飛馳、郊外大戰,每一個動作都扣人心弦,美不勝收,在無數傳統元素構建的畫面中,讓禪宗禮法與自由思想更具看點,這也是為什麼西方觀眾非常認可《臥虎藏龍》的一個重要原因。
武俠只是一種形式,愛情是其外衣,而內涵就是勇敢追求愛情的精神實質,東西方文化差異並沒有優劣之分,只有選擇性地吸收不同文化價值中的優勢,才能更好地發揚傳播各自文化,促進各國間的文化融合,李慕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言人,雖然結局有些慘烈,但那是古之俠者精神的一種意境,對於勇敢追求自由、愛情的朋友們更應該體會其「言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