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關員用無人機進行水尺計重梁建國攝
查驗關員使用機器人開展放射性排查梁建國攝
本網記者 李平 通訊員 萬勇 王璐燕 金建興
放射性檢測實現全智能、15分鐘完成水尺鑑定、一眼「看穿」貨櫃……這些聽起來也許有些「黑科技」的味道,卻已運用到寧波海關所屬北侖海關的日常監管中。記者了解到,「無人機」「機器人」、智能審圖系統等智能執法設備也在該關得到廣泛應用。
運用高科技裝備,已成為北侖海關提高監管效能、通關效率,緩解一線監管人員數量緊張狀況的「利器」。如今,北侖海關機檢查驗貨櫃量占查驗總量的近六成,「單一窗口」主要業務應用率均達到100%,進口通關時長壓縮至46.21個小時。
監管任務繁重人員緊缺
積極引進運用高科技裝備
北侖海關監管區域地處開發開放前哨、海港口岸前沿,監管業務總量居全國各隸屬關前茅。僅在今年上半年,通關進出口報關單就有40.48萬份,同比增長17.03%,其中進口報關單5.23萬份,同比增長19.11%,出口報關單35.25萬份,同比增長16.72%。進出口貨櫃量有73.23萬標箱,同比增加21.52%。
在監管業務量較大,並在不斷增長的同時,北侖海關的監管場所也較多。該關主管的海關監管作業場所共5個,集中作業場地3個,包括出口拼箱倉庫、冷鏈倉庫等類型。負責查驗的海關監管作業場所共29個,集中作業場地4個。同時負責日常管理的海關監管作業場所共15個。監管點之間的距離最遠有30多公里,車程一小時以上。
據了解,北侖海關現有工作人員701人。雖然絕對人數不算少,但面對這樣大的監管業務量和這樣多的監管場所,要完成正常的監管工作,仍然是捉襟見肘。同時,為更好服務企業和地方經濟發展,該關一線監管人員在節假日加班已成常態。
面對現狀,為提高監管效能,北侖海關積極引進運用高科技裝備,並拓展「網際網路+」在各監管領域的應用。走進北侖海關的查驗監控指揮中心,在一個巨大的顯示屏上,可清楚看到碼頭泊位、通道、監管場庫、進出口企業等各類海關監管現場,現場業務場景通過4K全彩大屏清晰展現出來。據介紹,藉助現場海關關員的移動單兵系統,還能第一視角實時顯示現場查驗過程,配合音頻、數據傳輸,為決策指揮奠定了基礎。
11月17日上午,在寧波穿山港的查驗平台上,一位關員正拿著一台平板電腦,對企業申報出口的貨物進行查驗。只見他用這台設備拍照錄證、上傳查驗結果並在線提交審核,不到20分鐘便完成了查驗作業。這台平板電腦搭載著新一代查驗管理系統,可隨時隨地完成海關人工查驗的全部流程。
據了解,在接到查驗指令後,海關關員直接帶上移動單兵設備到現場進行查驗,隨時隨地進行拍照錄證、智慧財產權查詢、稅則查詢、商品信息查詢等。查驗確認無誤的貨物,還可在移動單兵設備上填寫查驗報告並提交放行,經過審批確認沒有問題的貨櫃可以實現時查時走。數據的實時傳輸,省去了查驗關員往返查驗場地和辦公室的時間,尤其是在遠離海關辦公點的監管區,為查驗關員省下的時間更加可觀。目前,北侖海關移動單兵和音視頻單兵的作業系統也不斷升級,至今已基本覆蓋北侖海關的查驗監管領域,完全改變了傳統的「一支筆、一張紙」的查驗模式。
「高科技準備的引進與應用,為北侖海關監管方式帶來越來越大的變化,在日常監管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北侖海關有關負責人說。
查驗更精準更安全
通關效率大幅提升
放射性安全監管工作直接關係到人民群眾身體健康,責任重大,是國門安全把關的重點之一。以往要完成一個貨櫃的現場檢測任務,需要兩名工作人員,而且要穿戴重20公斤左右的防護服。要是在夏季高溫天,查驗人員要穿戴厚重的防護服,冒著露天場地上四五十攝氏度的高溫工作一個多小時,記錄300多個數據。如今,「智檢人」的廣泛運用,使這一切發生了根本改變。
「智檢人」是寧波海關主導研發的國內首創放射性檢測機器人,它能嚴格按照放射性檢測規程要求完成放射性檢測。既避免了放射性物質對人身損傷,又解決了穿戴厚重防護服的弊端,而且精準計算檢測結果,提高了工作效率。
「智檢人」在硬體及軟體方面表現出色,它能在複雜場地平穩行走,在0.7-2.1米之間動態調整高度,可通過距離傳感器實現精準測距,並實現能譜儀的數據聯網採集、存儲和分析。同時,任意一台手機、平板電腦都能遠程控制該機器人。
越過起伏地面,到達指定坐標,調整預設高度,開始箱體檢測……海關查驗關員通過手機對「智檢人」下達指令,指揮它行走、升降、檢測、讀數、計算,大大降低了海關查驗關員在放射性檢測中的風險。
目前,該機器人被用於進境貨櫃和貨物的智能化放射性檢測。據了解,智能化機器人在海關監管工作應用中的前景廣闊。相信不久的未來,危險品化學品監管、易燃易爆物品處置、冷凍冷藏倉庫查驗、船舶散裝貨物取樣等領域,都將出現機器人的身影。
一艘滿載進口鐵礦石的巨型貨輪停靠在寧波舟山港穿山碼頭。隨著遙控器的一鍵指令,無人機「噌」地躥向空中。360度旋轉攝像頭在船舷外側來回掃視,海關查驗關員手中的平板電腦上清晰地呈現出超高清實時畫面,船舶外側吃水情況一目了然。
以往北侖海關查驗關員鑑定水尺,要乘坐交通艇進行船舶外側前、中、後三個水尺的觀測記錄,前後需要一個多小時。現在有了無人機,一次水尺鑑定只需要15分鐘。「無人機+水尺鑑定」克服了危險性高、作業時間長、耗費成本高、現場不可還原等弊端。
無人機、機器人、蛀蟲聲測儀、智能取樣竿等智能化執法裝備在北侖海關的應用升級,為海關監管水平提升增添了新的抓手,產生了監管效能提升的倍增效應。如從接到放射性檢測報警,到北侖海關查驗監控指揮中心作出應急處置指令,直到處置完畢,不到2個小時。查驗人員移動單兵設備的運用,起碼可為企業節省40至60分鐘的通關時間。對於該查驗新設備帶來的通關便利,一家企業的報關員說,現在不用交紙質單證,也不用為了簽字來回跑,查驗完成後馬上就能收到信息,及時了解貨物信息,第一時間安排貨櫃作業。
通關更便捷企業得實惠
區域經貿環境再提升
在北侖港二期碼頭,一批從越南進口的硫化橡膠墊圈井然有序地通過海關大型貨櫃檢查系統。5分鐘後,這批貨物的過機圖像通過光纖傳送到寧波海關機檢查驗中心,不久就順利放行。「從接單到查驗,再到放行,所有手續1個小時內辦完,我們不用在碼頭、報關大廳、查驗現場多頭跑了。」寧波嘉順報關代理有限公司報關員輕鬆地說。
從2018年5月開始,分布在寧波港區各個碼頭的10台大型貨櫃檢查設備陸續裝上了智能審圖系統,具備了「一眼看穿」貨櫃的神功。這10台機器統一在一個作業平台,採用統一的執法尺度,由一個作業現場進行統一調度和協調指揮,有效解決了人力資源不足的困難。按照單台機器配備標準,10台機器需要配備100多人,而在智能機檢查驗模式下,現在僅17名海關關員就能完成所有工作量。有了智能審圖系統,相當於擁有了智能的「眼睛」「大腦」「手指」和「嘴巴」。
具有透視功能的「眼睛」——系統能對每一個通過檢查的貨櫃,從宏觀整體到微觀細節進行掃視;擁有神經網絡式算法的「大腦」——能自主判斷貨櫃內貨物是否存在違規風險;問題在哪就指哪的「手指」——能在掃描圖像上準確地指出違規貨物的位置;提示風險的「嘴巴」——能通過不同顏色的燈指示風險層級。更令人驚嘆的是,每一張經過審核的過機圖像,都會成為他們智能大腦資料庫里的一個個新增數據,不斷充實系統資料庫,改進模型算法。這樣一來,智能審圖系統每天都在不斷自主學習,持續優化升級。
智能審圖系統的應用,使通關便利化程度持續提升。2018年,寧波口岸出口通關時長僅為13.62小時,較上一年度壓縮50.71%。
目前北侖海關已經形成了以智能審圖系統為主導、寧波海關企業產品信息備案系統為補充的智能機檢查驗模式,充分發揮了機檢查驗不用開箱、省時省力的優點,持續助力進出口貿易企業減負增速。兩大利器優勢疊加,提升了機檢查驗效率,降本加速成效明顯。
據了解,作為寧波海關查驗業務量最大的隸屬海關,北侖海關的審像中心同時承擔著全寧波海關的機檢查驗業務。今年上半年共查驗報關單1.52萬票,貨櫃3.45萬個,分別占同期全關區查驗總量的36.52%、61.24%,而且箱量逐年遞增。
高技術裝備的運用,也推動北侖海關將物聯網、移動化、人工智慧等現代化技術與監管工作融合,形成了安全規範、可控溯源的智慧監管新模式。以寧波北侖港為例,按交通船費用約2000元/次計算,每年可為企業節省直接成本近100多萬元,節省有效作業時間半小時/船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vDdlW4BMH2_cNUgXp3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