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粥
喝粥養生古已有之,而國人對粥的養生地位尊崇備至,甚至稱它為天下第一養生之物。而粥在國人心目中為何有如此高的養生地位?又為何有如此高的養生功效?且聽我娓娓道來,人體機能正常運轉所需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碳水化合物(澱粉)等營養成分,主要來源於我們日常飲食的攝入,這些食物要經過消化系統後,要以小分子物質形式才能被人體吸收。而越細軟食物才越易被吸收,相應人體攝入吸收的營養成分也就越多,兩者成正比,這就是人體一個完整的消化、吸收鏈條。而粥是在持續、長時間溫度狀態下熬煮,能將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生素等一系列營養物質溶於湯水中,使得粥就更具營養。而粥另外最大一個特點在於其包羅萬象的包容性,廣東一碗最普通的清水粥,它可以囊括萬眾食材,粥就被賦予滋補、祛病、養生的一把萬能鑰匙。而「粥」在國人心中養生的第一把交椅還無它物所能撼動。
中國飲食結構有主、副之分,主食多以米、面五穀為主,中國養生之道講究「五穀為養」,飲食習慣和飲食結構奠定了中國人的飲食養生文化。其中「五穀」指稻、黍、稷、麥、菽,其中「稷」營養最為豐富,而稷也就是我們平時吃的小米,古稱粟,又稱粟米,主產於黃河流域和東北。與大米比較,小米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是大米的8倍;且有大量的脂溶性維生素E;膳食纖維含量也很豐富;它也是典型的鉀高鈉低的五穀雜糧,多吃對高血壓患者有益;其中鐵、磷含量都高於大米,有補血、健腦益智功效。
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粟之味鹹淡,氣寒下滲,腎之谷也,腎病宜食之。虛熱消渴泄痢,皆腎病也。滲利小便,所以泄腎邪也。降胃火,故脾胃之病宜食之」,小米味甘、咸,性涼。五穀都具有養精氣,補腎氣的作用,小米偏寒,五味上是略帶點鹹味的,鹹味入腎,即《本草綱目》記載小米為腎之谷,有補腎功效;小米味甘,甘味入脾,黃色入脾,中醫認為小米能「和胃溫中」。因此小米對消化系統欠佳者很有益處。
小米熬粥營養價值豐富,在北方有「代參湯」之美稱。生育後的婦女,則有用小米加紅糖來調養身體的習俗。而小米粥中的米油更是粥中精華所在,它有很好的滋補功效。在家如何熬煮香濃粘稠、有米油的小米粥,其實方法很簡單,兩招輕鬆搞定,今天就為大家推薦熬煮小米粥的做法。
小米粥
食材:小米200克、老玉米碎50克、純凈水適量
操作流程
1.小米和玉米碎放入玻璃容器中加水浸泡,不鏽鋼容器倒入純凈水燒沸。小米營養雖豐富,但並不能代替所有食材,在熬煮過程中搭配其它食物,營養也更全面,我加了老玉米碎,玉米富含谷氨酸,能促進腦細胞代謝,有一定的健腦功能;玉米脂肪中的維生素也比較多,對防止細胞氧化、衰老有益處。而玉米脂肪中富含亞油酸、油酸等不飽和脂肪酸,有益於智力開發,兩者相互補充。小米用水提前浸泡半個小時,不僅縮短了熬煮時間,而且有助於營養釋放。純凈水要提前燒開,防止在煮粥時發生糊鍋,而水與米比例以10-15:1為宜。
小米提前用清水浸泡
純凈水燒開
2.水燒開後,放入浸泡好的小米和玉米碎,保持大火狀態煮至10分鐘,不時用手勺攪動防止粘鍋。
保持大火
用手勺攪動
火候調至中火煮至小米開花、膨脹,隨著水分的揮發,小米粥開始變得粘稠,要不時攪動手勺。
小米煮至粘稠
當小米粥用勺舀起倒出呈流線型時,小米粥就熬好了。
小米粥呈流線型
裝碗
一道香濃粘稠,熬出米油的小米粥就熬好了,按照我這個方法在家輕鬆熬出好喝的小米粥。只需注意兩點,一是提前用水浸泡;二是在熬煮時要注意觀察,不時用勺攪動。
一層米油的小米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