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味道——煎餅

2019-07-14     最青州

我的故鄉,在沂蒙山區沂山北麓的冶源鎮,這裡的人們有吃煎餅的生活習慣。我這個人,從童年到老翁,吃了一輩子煎餅。故對故鄉的煎餅,有著深深的情緣。母親和老伴攤的蠟黃蠟黃的玉米煎餅,在我一生的記憶中,是最美味的食品。童年,母親那早起進廚房,坐在鏊子旁攤煎餅的情景,令我感動,由衷的寫下小詩一首《炊煙》:「早晨,炊煙向太陽招手/於是,太陽跳起來和大地擁抱/我望見,在每一縷炊煙升起的地方,都蹲著一位勤勞的農家大嫂/是那顆顆燃燒的心,化作炊煙裊裊」。詩中的大嫂,不只是我的母親,是所有沂蒙山鄉農家大嫂的形象,就是她們不辭勞苦,攤的一疊疊煎餅,養育了沂蒙山鄉的兒女。由煎餅繁衍出來的「煎餅卷大蔥」、「煎餅小豆腐」,如今在全省甚至全國都成了聞名遐邇的名吃。


煎餅,是農家的主食,一天三頓飯,頓頓有一疊煎餅,放在蒲草編的囤里,誰吃誰拿起一個,一般家庭都能滿足供應。煎餅的種類很多,玉米、小麥、高粱、穀子、大豆、小米、地瓜干,都可製作煎餅。每一位農家大嫂,都有攤煎餅的傳統習慣。為吃煎餅家家院子裡,都常設一盤石磨,頭天晚上把碾碎的玉米、大豆、小麥等,磨成糊糊,第二天早起攤煎餅。記得我老伴住農村時,三天兩頭晚上推磨,一圈一圈又一圈,推的石磨呼嚕呼嚕轉,由黃昏時分,轉出一輪銀月爬上東山,有時升到中天,把糊糊舀進盆里,才算完成任務。她供全家七八口人吃煎餅,被雙腳磨出的深深磨道,記載著她的功勞。同一種糧食,可攤出酸、甜兩種煎餅,各有其味道。晚上磨糊糊經一夜發酵,攤出來的煎餅是酸頭的,吃著美味,但對胃不利,容易生胃病,醫療部門不提倡這麼吃。磨下糊糊接著攤的煎餅,為甜煎餅,香味純正,如今人們都喜歡吃甜煎餅。伴著經濟的發展,煎餅的種類越來越多,在沂山西麓的青石山區,山野里柿子樹特別多,摘下來加工成「柿子煎餅」,吃起來又酥又甜,比超市裡出售的「糖酥煎餅」還要好吃,我親口嘗過「柿子煎餅「,那是去深山裡走姥娘家,妗子正巧攤煎餅,她把掛在牆上的「烘柿」摘下一隻,戳上一個小孔,把柿汁捏在燒熱的鏊子上,用筢子刮上幾圈,「嗤」一聲揭下來遞給我:「嘗嘗吧!」我接著吃起來,甜甜的香香的,味道確實好。在山楂產區,如今有了製作「山楂煎餅」的工廠,產出來裝箱運往城市,很受人們青睞。用小米摻大豆磨糊攤出來的煎餅,可為上等,吃著十分美味。


清香美味的煎餅,養育著我全家人,養育著沂蒙山區千千萬萬家的男女老少,多少英雄兒女都是吃著母親攤的煎餅長大的。那是上世紀1942年,臨朐這地方成了「無人區」,父親領著我們全家闖了關東,在山溝小山村裡住了三年,那是日本鬼子統治的天下,第三年上父親被罰去當勞工,去了就沒活路,故決定回老家。本家的一個爺爺帶我先走一步,路上無錢買吃的,臨行母親把煎餅切成條,上鍋炒了,給裝了一布袋子,上了火車人太多,我們擠在火車的廁所里,餓了吃兩把炒煎餅,喝點兒涼水,就這麼維持了兩天多,那破火車才到達青州火車站,又步行四十餘里回了老家。回想起來,是這煎餅保住了我的命,不然就難以回家。土地改革後,家家分了田地,五穀雜糧年年豐收,人們普遍吃上了煎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我考入了離家20餘里的朱位完小學校,上學期間,從家裡背煎餅。每周母親要給我攤60多個煎餅,二年就是1萬2千個,推碾倒磨還要一張張地攤,母親為我上學付出了多少心血啊!想起來,我對母親更加懷念。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我的兩個兒子同時在冶源二中求學,也是二年時間,老伴每周為他們攤120多個煎餅,攤好還要背著走十幾里路送到學校。就靠吃老伴攤的煎餅,啃鹹菜,喝開水,同年考上了大學。兒子回母校參加校慶發言時,還說背煎餅上學的事,讚揚農村母親的偉大。我這一輩子,可說天天吃煎餅,已經形成「嗜好「,覺得其他美食,均不如煎餅吃了舒適,健胃長勁,對健康有利。所以在我家餐桌上,一年360天,頓頓擺著煎餅。


煎餅,因是多種糧食作原料製作的,故所含營養極其豐富,而且是屬粗糧,適合人們做主食。營養專家指出,在粗細糧的搭配上,要粗糧占三分之二,細糧占三分之一。這個比例,正適合身體各部位的需要,能夠穩定的增進健康。我在一日三餐中,堅持了這個原則,幾十年體重不變,做到了不胖也不瘦,呈現著基本健康狀態。所以說,我們養生,吃高檔營養品,喝多種營養液,均不如天長日久吃煎餅,再加點適合的蔬菜等。這樣又節省,又能保證健康。煎餅耐儲存,包好放塑料袋裡,半月二十天不變質,拿出來柔軟新鮮,並且久吃不厭、不俗,攜帶方便,出遠門別的食品,路途中不小心容易變壞,煎餅一般沒問題。煎餅吃法很多,蒸、炒、烙,卷菜肴吃均可,如今最受青睞的是用花椒油、蔥花,烙四方方的煎餅卷,拿一疊放白瓷盤裡,蠟黃的顏色,點綴著褐色烙花,放上酒席餐桌,吃著酥脆噴香,人人愛吃,當今大城市的許多酒店、賓館,都興擺這玩藝,成了一種名吃。

養生的人們,開始講究營養成分的全面 ,愛食促消化、軟化血管的食品,煎餅可謂養生食品中的「明珠」,特別是老人多數愛吃煎餅。煎餅是農家的特產,出自農家大嫂的手工,我每逢見了她們攤煎餅的情景,就會生出詩的靈感,曾在《煎餅》一首中寫道:「鏊子是一片爍熱的田野,媽媽蘸著晨光精心耕種/誰知她撒下多少青春的種子,金色的梅花綻開一層又一層/我采幾朵送給牧羊的爺爺,他品著清香笑花了眼睛/我托一疊放在爸爸手心,他掂量著像是很沉重/『孩子,這是你媽的心靈之花啊/我沉默了,瞧著這臘梅似的煎餅』 」。




作者簡介

馮恩昌,1937年生,山東省臨朐縣冶源鎮堯窪村人,曾擔任臨朐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文聯主席。 一直堅持寫農村題材的作品,鄉土氣息濃郁,被譽為「農家小院派」的代表 其組詩《醒了的山村》曾獲1981年山東省文學創作獎,《春天的花轎》一詩獲全國新田園詩大賽三等獎。八十高齡筆耕不斷,出版散文、詩集十六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ul9EWwBmyVoG_1Z8Pj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