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善化寺
「脺容莊穆,梵相奇古」是南宋著名文學家朱弁來形容大同善化寺大雄寶殿內的五方大佛和二十四尊護法諸天的。二十四尊諸天造像各具神態,造型各異,有的溫文爾雅、有的威猛粗狂、還有的嫻靜秀麗、但請你注意,這些熠熠生輝,交相輝映的造像是金代的遺物,距今已有將近九百年了。在諸多的造像中,有兩尊造像尤為獨特而且更為傳神,這便是鬼子母神像和她腳下的小女鬼像。
大同善化寺.佛造像
鬼子母塑像位於大殿東側,高3.66,米,面部表情莊重典雅,善良虔誠,臉型豐滿圓潤,似笑非笑的嘴角給人以永恆的微笑和內在的美感。傳說鬼子母原來是一個愛吃嬰孩的惡魔。佛祖為懲治她,就把她最小的兒子用缽隱住。失去愛子的鬼子母焦急萬分,來到佛祖面前苦苦哀求。佛祖說,你有五百個兒子尚且這樣,別人只有一兩個孩子還被你吃掉,他們怎麼辦呢?鬼子母聽後大悟,帶領五百子皈依佛門,成為護法王。鬼子母塑像左腳下方,有一青面紅髮小女鬼像,這就是鬼子母作惡時的形象。元代西京(今大同)人吳昌齡的雜劇《鬼子母揭缽記》,就是以此為原型而創作的。
善化寺.鬼子母
吳昌齡,大同人,元代著名劇作家。與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等人齊名,其代表作有《探狐洞》、《西天取經》、《鬼子母揭缽記》等。尤以《鬼子母揭缽記》最為有名,鬼子母的故事是佛教中一個久久流傳的故事,最早見於《佛說鬼子母經》,這部經在西漢時就被翻譯成漢文,後又收入《大藏經》。善化寺始建於唐開元年間,原名開元寺,在金代叫西京大普恩寺,明代才叫善化寺的。大殿內的彩塑保存極為完好。吳昌齡的生卒年雖然不是很詳細,但他是金末元初之人是可以確定的。作為土生土長的大同人在他創作《鬼子母揭缽記》時,是受到了佛經的影響,還是民間傳說的影響。
善化寺.鬼子母
大同在金代初期經有了鬼子母的彩塑,至少說明佛經中有關鬼子母的故事在哪個時代的大同是廣為流傳的,這是孕育《鬼子母揭缽記》的先決條件和沃土。另外中國的戲劇史在歷史上受到道家的影響比較大, 吳昌齡的《辰勾月》說的就是張天師法力無邊的故事。在南北朝時,曾經風靡一時的道教發生過分裂,北魏嵩山道士寇謙之在平城(大同)創立了天師道,寇謙之等人很受北魏統治者的寵信,大同成為了北派天師道的根據地和發源地。而道教的另一個派別全真派在大同也很有勢力。金太宗大定七年即公元1167年,王重陽在山東創立全真派,其徒弟丘處機被成吉思汗尊為國師,號長春真人,總領道教。
善化寺.壁畫
在蒙古定宗貴由汗、憲宗蒙哥漢年間,丘處機與其徒弟李守常強占西京大同府一百二十多處佛教寺院,逼其改為道觀,為此。佛道兩家在貴由汗面前打官司多年,並由此觸發了佛、道、儒三家意識形態的大論戰,佛、儒甚至聯合天主教徒共同應對道教,這在當時是很大的一件事情,而導火索就在大同。時間是忽必烈創立元朝之前,也正是吳昌齡生活的年代。《鬼子母揭缽記》中,鬼子母之子火孩兒便是小說《西遊記》紅孩的前身。另外吳昌齡其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中是弘揚佛法的,還有其作品《哪吒太子眼睛記》中,哪吒太子曾於孫悟空大戰過。此三部作品,都是暗中替佛教鳴不平的。此三部作品也影響到明朝中葉才形成著名小說《西遊記》,可以說吳昌齡是開啟西遊故事的先河者,而先河的源點來自鬼子母和當時大同歷史背景。
鬼子母
張夢章: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山西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大同作家協會會員 大同周易研究協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