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應,蘇中大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146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70%是水網密布,雖說是江北的小城,卻有著幾分江南水鄉的姿色。
寶應,這座千年古邑,歷代人文薈萃,名人輩出。三國時期「建安七子」之一陳琳、明代大畫家陶成、清代文學家喬萊、著名經學家劉寶楠、京劇徽班「三慶班」班主高朗亭,都來自寶應。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在寶應為官時,體驗了當時的民間疾苦,收集了大量寶應民間故事,為他創作《聊齋志異》積累了生動的素材。李白、韋應物、楊萬里、范仲淹、文天祥以及康熙、乾隆、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等,都曾因寶應的美麗風光而駐足停留。周恩來總理少年時也曾在寶應讀書生活,精巧別致的庭院,靜謐宜人的環境伴隨周恩來度過了難忘的少年時代。今天,周恩來少年讀書處、劉寶楠故居、八寶亭、寧國寺、九里一千墩漢墓群等10多處景觀都見證著寶應的歷史,彰顯著它獨特的文化氣息。
提及寶應,不得不說它的水、它的荷花、荷藕以及一切與「荷」相關的東西。寶應的「荷園」便是水與荷交融得最好的地方,雖說是農業示範點,但荷園那彎彎的河流、星羅棋布的綠島、曲橋長廊等精緻小品和設施,讓人完全忘卻了它是個農田。盛夏站在荷園岸邊,放眼望去,眼前一片浩瀚的荷花盪,點綴其間的風車,迎風轉動,美便在你的心裡流動,在天地間流動。
抬腳慢行於田埂小路,蘆葦、蒲草、睡蓮......一路相伴,彎腰採摘一枝,便可把玩許久。如果有興致,不妨走進農家舂米坊、水車坊,踩一踩水車,舂一把小米,更盡興者,親自點上土灶,用鐵鍋熬上一鍋小米粥,那香氣,不撲鼻還真難!
來到水鄉寶應,不坐一坐小船,便是一種遺憾。船夫竹篙輕點河水,小船如離弦的箭一樣向前飛去。接過藕農們遞來的鮮藕,洗去泥污,再送進嘴裡,那脆嫩鮮活的感覺,將一切煩惱融化。燈火闌珊時,坐在船頭、盪邊,垂釣片刻,煮一鍋水鮮,酌一壺小酒,遠望浩瀚星空,隨船搖曳,飄飄然,似神仙。
寶應,一個如仙境般的地方,你來了,便是那仙!便是那快活的精靈!
「核桃烏青菜,應該說是我們寶應地域性最強的一種蔬菜了。離開寶應就生長不出這麼好的核桃烏青菜。」寶應縣農林局植保站的研究員徐青開門見山告訴記者。
「離開寶應就生長不出這麼好的核桃烏青菜」,這話聽起來可能有點誇張,但事實就是如此。寶應地處里下河區域,俗稱「鍋底窪」,各種水系匯聚而來,形成衝擊平原,土質鬆軟,利於各種植物的生長。伴隨大量水分的彙集,各種礦物質和有機成分全都積澱在寶應這塊土地上。加之寶應工業污染少,這塊土地保留了自然的純凈。
核桃烏青菜,又稱烏菜、黑菜,因顏色深綠近黑色、葉面皺褶似核桃而得名。核桃烏青菜是一種季節性很強的蔬菜,每年秋冬上市。一旦上市,它就不會離開寶應各家各戶的餐桌,直到來年開春。所以說寶應人有著難以割捨的「烏青菜情結」。提到烏菜情結,寶應汽車總站的一位老司機,感慨頗多:「我開了幾十年的長途車了,不論是那條線,每年冬天幫人帶的烏菜真是不誇張,不得萬斤,也大差不離。」
核桃烏青菜備受青睞,其間的原因也有著歷史的演變。
「核桃烏青菜在我們寶應生長,歷史悠久了,過去冬季蔬菜相對較少,而核桃烏青菜因其生長周期短,而且產量穩定,所以是老百姓冬季家庭必備的蔬菜。現在的人,則更是看中這種青菜的營養和口感。更為重要的是,全國其他地方生長的烏菜,就是和寶應的不一樣。」
在寶應有「冬天的核桃烏青菜賽羊肉」的說法,因為它富含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其中維C含量和鈣含量比其他同類蔬菜高很多,深色的外表,更顯示它富含大量葉綠素。核桃烏青菜不僅營養價值高,而且有很多的保健功能,如清熱利尿、養胃解毒,降血脂、降血壓等,所以現在有很多的寶應人,在冬季核桃烏青菜大量上市時,用一種特殊的方式把它腌制起來,便於長期食用。
核桃烏青菜生性活潑,勃發性較好,不管城鄉,只要家前屋後有空地,大家都會撒一把菜種,任由其生長,一塊不大的地,可供一家人吃上一個冬天。現在,由於核桃烏青菜受到越來越多外地人的追捧。寶應對核桃烏青菜也進行了規模化的種植。寶應縣農林局植保站的研究員徐青:「這兩年秋冬,核桃烏青菜的種植面積大約在五萬多畝,每年都在增加,但還是供不應求。我們現在正在努力,將核桃烏青菜和其他的蔬菜套種,擴大種植面積,贏得市場,贏得商機。」
很多寶應人抓住核桃烏青菜色香、爽口、營養價值高的商機,開始在網上銷售,生意特別紅火。一家網店的店主說:「現在一些大城市的人很注意食品安全,我們寶應的核桃烏青菜因為是有機食品,營養價值高,雖然是冬令蔬菜,但現在每天在網上諮詢和電話下訂單的人非常多,冬天就更多了,有時一天能賣出近千斤,快遞直接忙不過來。」
來源:中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