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日報》每周一都會推出
紅色三明 工業三明 綠色三明 文明三明
具有三明特色的四張城市名片
展現了新三明建設各個方面取得豐碩成果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一起來看看
本周《三明日報》的
三明城市名片專版
都有哪些內容
……
紅色三明
紅色三明
(B1版)
紅色雙坪:奏響鄉村振興「最美和聲」
李氏宗祠
雙坪村位於泰寧縣大龍鄉,是革命老區村、產業發展村、幸福和諧村。80多年前,在這片土地上,革命前輩浴血奮戰,軍民魚水情深,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紅色印記。
時光荏苒,如今的雙坪村正奏響鄉村振興「最美和聲」。「現在生活方便,環境更美了,道路兩旁都種上了花草,大家看著心裡特別高興。」談起村子的變化,村民鄭銀鑾笑得合不攏嘴。
第三次反「圍剿」戰略準備的決策地——建寧縣溪口紅軍總部(上)
1931年4月,蘇區中央局就第二次反「圍剿」的作戰方針問題進行了反覆討論,決定集中優勢兵力在運動中各個擊破敵人,先打弱敵,從富田打起,向東橫掃,到閩贛交界之建寧、黎川、泰寧地區擴大根據地,徵集資財,以便打破下一次「圍剿」。
5月16日-31日,紅一方面軍按上述方針,從江西富田一路向東橫掃到福建建寧,連續取得白雲山、白沙、中村、廣昌、建寧戰鬥的勝利,五戰五捷,暢快淋漓地粉碎了國民黨軍的第二次大「圍剿」。5月31日建寧戰鬥結束當晚,毛澤東和朱德率紅一方面軍總前委和總司令部進駐建寧城北溪口天主教堂。
5月31日晚9時,毛澤東在紅三軍團司令部駐地建寧城西門何家屋,主持召開總前委第五次會議。會議決定:6月3日,三軍團以第六師推進泰寧工作籌款,其餘進黎川;十二軍仍位置於建寧桂陽之線籌款工作,並處理在建寧之後方事情(如傷兵、戰利品等),在三十五師到達建寧後,十二軍應派部隊進到建寧接替第六師工作;如敵人退出南豐後,擬以一軍團布置於黎川、資溪、硝石等處,即黎川到南城河以東地區,四軍則在南城到黎川河和南城到南豐河之間(南豐城在內),三軍在南城至南豐河以西地區籌款,十二軍在建寧至泰寧之線。同時,會議還決定組建三軍團山炮連、一軍團山炮連和方面軍總司令部無線電隊,並對傷兵的收容醫治及繳獲的槍械與西藥等戰利品的處置問題作了安排。
工業三明
工業基地 活力新城
(B2版)
工業化, 讓石墨烯「接地氣」
——訪泰啟力飛「掌門人」甘秋洋
泰啟力飛生產車間一角
「我們把生產基地放在永安,廈門總部主要作為產業研發基地。」科研、生產「兩手抓」,廈門、永安「兩頭跑」,這是甘秋洋的工作常態。一年7萬公里的行車裡程,他都貢獻在了兩地來回奔波的路上。
甘秋洋是泰啟力飛的「掌門人」。作為國內第一批做石墨烯工業化運用的企業,泰啟力飛加快「產學研」步伐,努力打通石墨烯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的「最後一公里」,成為國內第一家工業化量產石墨烯復合高導熱材料的生產製造商,受到業界廣泛認可。但對甘秋洋來說,這「最後一公里」走得並不輕鬆。
林少鵬:讓高爐血管「活」起來
林少鵬,三鋼煉鐵廠高爐車間綜合工段工段長,高爐配管工技師。他1996年9月進三鋼,從事配管工作24年,可謂配管「老醫生」。他技藝嫻熟,經驗豐富,帶領段里的「鐵管們」遊刃在每座高爐的風口煤尖上。最近他獲得「福建省技術能手」榮譽稱號。
綠色三明
中國綠都 最氧三明
(B3版)
喚醒大山裡的「三線」記憶
群山環抱中的特訓基地
清流縣嵩溪鎮七星岩風景區,山高林茂,聳立的7座高岩雄偉險峻。在這隱蔽的群山密林深處,幾十座略顯陳舊的老式建築,安靜地矗立著,具有年代特色的塊塊青磚,似有訴不完的故事。
這是上世紀60年代建設在福建小三線地區的兵工廠,原名清流縣洪流機器廠,建有85座分散的建築物和7個縱橫交錯的防空洞,占地500畝。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工廠陸續搬離,留下一座座老建築沉睡於深山老林之中。
尤溪上源:綠水青山帶來「美麗經濟」
上源村新盛坊農莊吸引眾多遊客
「野茶培育基地的第一期建設已進入尾聲。」6月20日,在尤溪縣西城鎮上源村,茶禾天下公司總經理張長炳說,去年他在村裡流轉改造了一批老茶林,今春產茶500多公斤;還將棄用的小學裝修成民宿,已接待3批客商。
上源村位於西城鎮東部,山深林密。沿著林間公路,呼吸清新的空氣,20多分鐘的車程即可到。美麗的生態給上源村帶來良好經濟效益。
文明三明
滿意在三明
(B4版)
新僑鄉 文明新風撲面來
村裡的孩子們在 「四點半 」 課堂
如果說僑文化是明溪縣沙溪鄉梓口坊村的特色,那麼文明便是這個鄉村的精神內涵之一。如今,梓口坊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村民和志願者的文明實踐種子,在這裡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路名的記憶
路名,是解讀一座城市的空間密碼,也是詮釋一座城市歷史內涵的參照物,承載著城市的發展變遷。來過三明市區的人都覺得,三明的路名特別好記:列東街、新市路、工業路,東新一路、二路、三路……即便是對於頭一遭來的遊客,記起這些縱橫交錯的路名也是不費勁的。
三明市區有一條路是以人民的名義命名的,就叫作人民路,如今絕大多數三明人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是哪一條路。其實,人民路就是市民非常熟悉的東新二路。
1958年,三明建市以後,市區新建和擴建的路、街,大多沒有法定的名字。1980年1月,三明地革委按照中國地名委員會有關規定的要求,對全市722個地名進行全面普查,反覆核調後作了規範。其中更名38個,命名21個。如,原前進路更名為中山路,紅路更名為新泉路,群眾路更名為東新一路,而人民路,也更名為東新二路。
來源:三明市融媒體中心
新媒體編輯:施菲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mUZ_3IBd4Bm1__YWK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