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之家
樂橋鎮老院社區居民邢大華、吳多春倆人都是二級肢殘,邢大華是兩隻手,吳多春是一條腿,都是一場惡病落下的後遺症。原來呢,倆人因為殘疾,怕見人,基本都是「窩」在家裡。今年初,鎮里成立了「殘疾人之家」,倆人得知後樂壞了,就經常結伴到「殘疾人之家」來活動活動筋骨,在康復師指導下進行肢體康復訓練。
記者在現場看到,吳多春由於腿部問題行動不便,他在康復師的幫助下坐上四頭肌訓練椅,開始進行腿部鍛鍊。邢大華則坐上一台肢體康復器上,對上肢進行肌力訓練。
「這個活動有沒有效果啊?」記者一邊看他們在訓練一邊問吳多春、邢大華。
吳多春搶著說:「有效果啊!」
「體現在哪些方面呢?」記者問。
「以前天陰下雨的時候,我這個腿就疼得很,經過半年時間的訓練,現在好多了。」吳多春笑著說道。
邢大華也在一邊急著插話:「我這個手以前一直是麻木的,沒什麼感覺,現在多多少少有些好轉了。這玩意不是一日兩日的事情,還要堅持。」
記者一邊祝福他們能夠逐步好轉,一邊問及「殘疾人之家」的康復師,來這裡的人數情況。
倪申貴是樂橋中心衛生院的中醫師,兼著「殘疾人之家」的康復師一職。他向記者介紹說:「每周一般都有十幾人次的樣子,目前還有很多殘疾人對殘疾人之家不知曉,另外有的殘疾嚴重的如果家裡沒人陪護的話,他們行動不便,也無法正常過來進行訓練。我們的很多器材實際上還是在閒置狀態。」
順著倪申貴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樂橋鎮「殘疾人之家」裡面的殘疾人訓練器材還真的配備了不少。除吳多春、邢大華倆人坐著的四頭肌訓練椅、肢體康復器,還有踝關節矯正訓練器、頸牽扭腰按摩器、輔助步行訓練器、分指板、滾桶、系列沙袋等幾十件,這些都是針對肢殘人士各個部位進行訓練的對應器材。
「只要殘疾人能進來,我們就會給他安排適當的訓練器材,這樣長此以往,他在肢體恢復上肯定會有一定的收穫,心理上也會有愉悅感。」說這話的是樂橋鎮黨委組織委員董海三,他分管這項工作。「建設殘疾人之家,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認識統一,我們多次對接上級部門,從器材配備到制度建立,我們都是高標準、高要求,力爭把這項惠民工程做到長效機制。殘疾人之家投入運營以來,的確給全鎮的肢殘人士帶來了福音。當然目前我們還存在康復師不足、殘疾人行動不便等一些問題,下一步我們將加大培訓力度,配備更多的康復師,還要帶動村一級;同時在一些交通要道定時定點設立志願服務車輛,方便殘疾人前來開展訓練。」
董海三說,樂橋鎮不僅鎮「殘疾人之家」正常運行,現在全鎮12個村也建立了殘疾人工作站。
於是,我們一行驅車來到了檀巷村村部。
一樓的一處原文化活動室,現在掛牌成為殘疾人工作站,5、6名殘疾人在裡面靜靜地看書、輕輕地聽音樂。
肢殘村民吳禮才高興地對記者說,非常感謝政府,還想到我們殘疾人,現在還給我們安排了這麼好的活動場所,以前是想都不敢想。
當記者問起他對殘疾人工作站有什麼意見建議時,吳禮才誠懇地說,意見沒有,建議真有一個,就是站里能配備一些活動器材就更好了。
聽到這話,村黨委書記胡金滿接過話茬說:「老吳的建議很對,不能讓他們進來只看看書,有的還不認得字呢。我們也想到了在鎮政府支持下,儘快會安排一些器材進站,讓殘疾人能進站,願意進站,還能快樂活動。」
陪同記者一起到樂橋調研的縣殘聯黨組書記劉紅穩介紹說,「根據省市要求,到2020年底,每個鎮(園區)都要建成1個殘疾人之家,每個村(社區)都要建成1個殘疾人工作站,我們廬江縣現在已建成19個殘疾人之家,除18鎮(園區),還有1個是冶父山九草春鐵皮石斛種植專業合作社以殘疾人就業為基礎的殘疾人之家。至於殘疾人工作站,縣裡要求今年建成60%,樂橋鎮行動快一拍,已經全面完成。今後,我們將以殘疾人之家(工作站)為服務平台和工作樞紐,為殘疾人提供便利化、常態化服務,不斷提高殘疾人生活質量。」
回到鎮政府,與鎮長俞勁松交流時,他當即表示,鎮黨委政府最近已作出安排,下一步將加大投入,購置和完善康復訓練器材和文體設施,更好地發揮「殘疾人之家」「殘疾人工作站」的作用。同時以殘疾人服務平台建設為契機,積極整合基層服務資源,充分凝聚各方力量,不斷增強基層組織服務殘疾人的能力,讓「殘疾人之家」真正成為殘疾人的「家」。
~END~
出品:廬江縣融媒體中心
往期精彩回顧
重磅!廬江成立兩大醫療集團,組建醫共體!具體怎麼實施?
快來打卡!廬江葡萄C位出道,炎炎夏日帶你收穫甜美好滋味!
好消息!廬江幼教集團招聘啦,速度報名~
記者/巢志斌
編輯/施傑
微
聚
廬
江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傳播廬江聲音
展示廬江風采
就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