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焦慮不足以談人生
不知從何時起,「焦慮」成為整個社會最熱的話題之一,無論是「月薪五萬的實習生」,還是「第一批90早就禿了」,都在激發和煽動著年輕人的焦慮,似乎「不焦慮不足以談人生」。
知名公眾號KnowYourself在2019年春節做過一個關於當代青年焦慮的調查,回收34,490份有效問卷,其中99.39%受訪年齡在15-44歲之間,屬於世界衛生組織新界定的「青年」範疇;83.53%為異性戀;從婚戀狀態來看,60.42%單身,27.93%戀愛未婚,9.48%已婚,2.17%離異或喪偶。
在調查中,大家對自己感受到的焦慮程度進行1到10分的評估,其中有59.94%的人自我報告的焦慮水平為高(8-10分),33.24%的人自我報告焦慮水平中等。
除此之外,調查還通過「我容易緊張和著急」「我工作壓力很大」等8題測量焦慮表現來得到客觀焦慮水平,結果顯示僅有28.01%的人客觀焦慮程度的確很高,65.35%的人處於中等焦慮水平,客觀焦慮水平低的人占6.63%,
可見,焦慮成為這個社會的常態,只是每個人在不同的階段,焦慮的程度不一樣。
那麼,我們到底在焦慮什麼?為什麼現代社會焦慮成為一種常態的情緒呢?
2.我們處在一個焦慮的社會環境,焦慮推動我們發展
焦慮從個人角度來看,確實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如果我們從宏觀角度來看,中國一直處於極度焦慮的國家,而焦慮是中國速度的發動機,甚至是噴氣式發動機,把所有人都往前趕,沒有這麼強大的焦慮的力量,我們根本不可能可以有現在的這種經濟奇蹟。
為什麼百度、騰訊、阿里巴巴可以在整個網際網路領域迅速站到整個世界的最前面,就是因為每一個員工都鉚足了勁往前沖。
我們說現在出門不用打現金,只要帶手機就可以,掃一掃二維碼就能走遍中國,而在國外支付移動支付還沒有完全普及,方便的背後有無數的工程師夜以繼日時間推出來,無數個工程署獻祭了自己的髮際線。
現在我們說華為很厲害,5G發展的速度很快,註冊了無數個專利版權,世界第一,可這些成就都離不開任正非提出的狼性文化。
狼是這個世界上最焦慮的動物,看過《狼圖騰》電影的話,你會發現狼幾乎不可能沉入睡眠它的耳朵一直聽著外部環境的影響,就像一根天線,關注著周圍一舉一動。而澳洲的很多動物考拉,一睡就能睡20個小時,他註定跑不出狼的速度。
所以從這大的社會背景下看,適度的焦慮可以幫助我們成長,它是一種動力,推動我們成長。
3.焦慮是因為所有的規則都在發生變化,沒有確定的標準
道理都懂,焦慮還是不斷的發生,而且焦慮的很真實,真實得就像那些買了半個月沒看幾頁的書、裝了一整屏卻幾乎從未打開的APP、打定主意開始卻從未堅持的健身計劃、收藏里「read it later」但實際上「read it never」。
根據公眾號KnowYourself調查顯示:近1/4的人(24.97%)因為學業/事業發展達不到預期而焦慮,其次有16.78%的人會因親密關係不夠理想/無法得到親密關係、15.77%的人因經濟壓力感到焦慮。
而不確定性是焦慮的最大來源。
時間倒轉到兩三百年前,在中國古典時代,在那個時代,一個人的人生該如何度過,他的人生彼岸是什麼樣子,每個階段有什麼樣的成長,有相對權威而共識性的標準,值得我們去一坨。
孔子在《論語》中就提到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你會發現古代有太多這樣沉澱下來的坐標和人生道理,大師就像我們人生道路的模板,我們要做的就是按照這個模板,一點點填進去,讓自己與這個模板儘可能無縫銜接,人到晚年,我們看到自己這一生與這個模板切合,就說人生圓滿。
在古時候,聖人就是太陽,我們圍著太陽轉就行,不需要自轉,可能會不自由、不舒適,但很少有困惑,有太多的煩惱,更不好說有焦慮了。
而今天,標準本身就可以再次被推翻選擇。
你可以選擇按照儒家、道家還是佛家的標準度過一生,甚至沒有標準野蠻生長也可以。
說得在接地氣一點,高考結束之後,選擇那一座城市讀大學,選擇什麼專業,你以為進了大學就好了嗎?進了學校還要選擇,把主要的時間放在學問、成長、戀愛還是社團上,走入社會,工作單位是選擇國企、外企還是私企、選擇創業、考公務員還是出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意見,每個人都活得不一樣。
就像《在親密關係中成長》提到:我們很難做到關注當下,我們更專注於未來,一想到未來一片渺茫,一想到做哪一種選擇都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我們就會焦慮。不知道自己今天所做的選擇是否對未來產生好的影響,我們就無法專注於當下,只會擔憂和焦慮。
過去,我們可以活在當下,因為聖人已經給我們相對權威的標準;
現在,我們對未來未知,標準隨時都會推翻,當下的答案未必能適用到未來,焦慮成為常態。
這就是現實。
3.面對焦慮的社會,我們如何做到「不畏懼焦慮」呢?
很多人覺得焦慮情緒是外界的刺激導致,我們沒辦法自我控制,而我要告訴你,完全可以。但你需要掌握方法,並且不斷地練習。就像體操運動員,通過不斷地訓練,形成肌肉記憶。人的情緒其實是一樣的,只要通過合適的訓練就能夠自如地控制焦慮情緒的產生。
《在親密關係中成長》 這本書提供了一些參考意見。
第一, 塑造大腦中焦慮時的條件反射,給自己一個心靈空間
《在親密關係中成長》一文提到焦慮的生理指標是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相互作用的結果。
你可以把交感神經系統想像成神經系統的油門,加速你的引擎,當面對一個可怕的刺激,身體就會感知到威脅,交感神經系統會緊急動員身體各種器官,進入到「戰鬥模式」,你的心態就會加快,身體會想要逃避等。
想要管理好自己的焦慮,就要告訴身體緩緩地推進副交感神經系統,減少交感神經系統的加速,當你再度焦慮的時候,能自然地想到讓你平靜下來的方法。
當你焦慮時,你可以聽最喜歡的音樂,散散步,給朋友寫信或練習冥想等等,只要是讓你放鬆的動作或事情都可以去嘗試,直到找到對你有效的方法,並讓它也固化成為習慣。
第二,對焦慮情緒有一個認知指標,找到焦慮的源頭
每一天我們的大腦都會充滿各種看法,總會不自覺地跳出來進行爭辯。比如,逛商店,我們想買蘋果,看到某個蘋果有壞,大腦就會說放回去,換成另一種,買到一半,另一個聲音說,要不買西瓜吧,小明不喜歡吃蘋果。
大腦的爭辯放到實際問題上,比如聽別人說要去網際網路公司,工資高福利好,有點心動;聽隔壁的二狗子說,要去當公務員,鐵飯碗,又想要報考公務員;又或者聽到某個人說最近拍視頻很熱門,要學視頻剪輯,大腦里的看法多了,焦慮水平也就上升了,我們需要找到自己一焦慮,腦子裡會產生什麼年頭,比如:自我否定,感覺很無助還是覺得事情太多無法做完等。
我們只有識別到焦慮的情緒,才能置身事外的評估它,確定為什麼有些焦慮是無意義的,是自己在嚇自己,而有些焦慮可以轉化成前進的動力。
就像《在親密關係中成長》 這本書說的,你的焦慮水平要與你遇到的每個壓力源相互匹配。
第三,把焦慮的事情寫下來並且列出相應的對策
為什麼寫下來能夠減輕我們的焦慮感呢?因為焦慮的發生常常有兩個因素。一是過度專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鑽牛角尖,這需要我們轉移注意力來緩解。另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找不到解決的方法,覺得擔心,但是沒有答案,導致焦慮泛化。
所以把問題寫下來就能夠讓注意力轉移到紙上,而不是問題上。寫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就算不完美,也能朝解決問題的方向邁出一小步,焦慮感就會隨之減少。
有個詞叫做「相由心生」,焦慮情緒也是如此,情緒是基於感覺加大腦的預測形成的,所以你的某一事情的感覺,以及大腦對這件事情的反應,決定了會有什麼樣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