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讓我印象深刻的新聞:海南萬寧,一個6歲的小女孩因為和父親蔣某頂嘴,居然被用皮帶和衣架教訓了一個多小時。
因為身體異常,被立即送往醫院搶救,最終女孩還是離開了人世。
據父親蔣某交代,孩子被責罵後頂嘴,盛怒之下的他用皮帶和衣架狠狠地打了孩子一頓,打到孩子全身手腳淤血發黑。
讓人,不寒而慄。
雖然這是極少數的例子,但面對孩子的頂嘴,大多數的家長還是怒的不行:
「翅膀硬了是不是,敢和我頂嘴了」
「學什麼不好,學人頂嘴」
「你再頂嘴一句試試看」
這幾句話,熟悉不?
面對孩子頂嘴了,我們暴跳如雷,大聲訓斥。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大多數父母都有一種家庭地位高於孩子的潛意識,他們會覺得「我生你養你,你什麼都要聽我的。」
孩子的「頂嘴」,讓他們覺得自己的權威得到挑戰,當然得跳起來呀。
但是,你真的想過嗎,為什麼孩子會頂嘴?
因為,他們長大了呀!
我們常常說,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小小的孩子,一開始只會吃喝拉撒睡,慢慢的他長大了,開始建立起自己的想法。
大家都知道Terrible two,為什麼2歲左右的孩子開始惹人煩了呢?因為這時候,他們開始不斷重複「不,我就不」這類的話,開始了小小的「頂嘴」。
那稍大一些呢,就會用「你才……」來回復我們,比如跟孩子說「你太不乖了」,孩子可能會回一句「你才不乖呢」。
再大一些,像我家小小包上小學了,那可厲害了,可以一條條的羅列來反駁了,「為什麼」「憑什麼」掛在嘴邊溜得不行。
但是,這些對孩子來說,都是很難得的進步。
他們之所以可以跟父母「頂嘴」,是因為他們的大腦開始參與了運作,神經元飛速發展,尤其是爭辯的時候,通過對一件事的觀察和分析,學會有條理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
你看,之前微博上一段東北小女孩與媽媽「互懟」的視頻火了。
視頻中,媽媽輔導作業後沒忍住沖女兒吼了一通,還讓其罰站。
面對媽媽,她開始抗議:「「就你現在這態度,能教我學習嗎?你都這麼教我了,我還能會嗎?」
媽媽問:「我怎麼教你了啊?」
小女孩學著媽媽的樣子:「你就嗷嗷喊,不會是吧,不會是吧!」
小女孩還義正言辭地告訴媽媽:「從今以後,你的孩子就是笨蛋了!你的孩子就不是美女,你以後別說小美女上車了。」
網友看完這段視頻後爆笑:「看把這孩子給急得,我都忍不住笑出了聲!」
你看,會「頂嘴」的孩子多聰明啊!
這可不是光我說的,曾有專家做過研究:
將兩歲至五歲的孩子分成兩組,一組平時喜歡頂嘴,反抗性較強,另一組平時乖順,反抗性較弱。結果發現,反抗性較強的孩子中,有80%長大後獨立判斷能力較強;
反抗性較弱的孩子中,只有24%長大以後能夠自我行事,但是獨立判斷事情的能力仍然比較弱,常常依賴他人。
當然,這並不是說可以放縱每個孩子沒有禮貌的應對大人,恰恰這組研究數據,給了我們一個思考:如何教會孩子正確地「頂嘴」。
首先:面對孩子的「頂嘴」,我們大人要保持心平氣和,允許孩子辯解是第一步。
放下質疑和偏見,學會耐心傾聽和平等的溝通。
第二,找一下孩子「頂嘴」背後的情緒表達。
我們只看到了他們歇斯底里地頂嘴,卻往往忽略了背後的情緒表達。為什麼孩子會這樣?
或許,他真的是被誤解了,所以會生氣?或許,他真的被不信任了,所以很委屈?
所有的一切無非是在告訴你:媽媽,你要理解我,相信我,和愛我。
第三,引導並給孩子做出正確的示範。舉個例子,當你的孩子情緒不受控制的對你頂嘴時,你可以問:「你要不要換個方式再說一遍?」「如果我不同意,你要不要再想想其他辦法?」「如果我是你的,我可能.....」
這樣做,是為了教會孩子在表達反對意見的時候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尊重他人、這其實也在培養他們迅速成長的獨立性。
《非暴力溝通》作者魯斯·貝本梅爾在詩中寫過:
「我見過有個孩子有時做的事,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個愚蠢的孩子。
請在你說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個愚蠢的孩子,還是——
他懂的事情與你不一樣?」
做大人久了,往往會遺忘孩子的世界。
那些我們以為的無條件服從從來就不是真正的愛。每一個人,平平等等,各抒己見,彼此尊重,相互理解,那才是愛。
請給孩子一個合理的「頂嘴」的機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