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菜共生綜合種養技術,魚菜共生致富模式大揭秘

2019-07-22     智慧溫室


設計思路

在可控性較好溫室設施的條件下,內部設計應以工廠化、高效化、省力化、標準化為主要特點;不管是種苗生產還是作物栽培形成類似工業的工藝化與流程化,大大降低勞動力投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而且為了達到更好的節能效最,以三維立體化設計的途徑實現能源成本的相對降低;更重要的是新型現代農業園區,還得充分體現,綠色生態環保健康的主題,以循環農業為技術路線、以無污染零排放為特點,構建一種可持續的永久性農業耕作模式。在確保農產品安全的前提下,全面實施高效化的技術體系,做到農業生產方式轉型,增長方式可持續的新型現代農業體系。

溫室屬性

基地核心區建設以聯棟溫室為主,溫室總面積為4992平方米。由13棟溫室聯體而成,每棟溫室跨度為8米,長為48米,肩高為2.5米,頂高為4.5米。溫室南北向開門,並於垂面分別安裝風機與濕簾。快繁種苗區還增設了水加溫系統,確保周年種苗繁殖。具體參見下圖:


內部功能分區及設計

內部分為四大功能區,一區為種苗快繁區,二區為工廠化霧培區、三區為基質培式魚菜共生區用于洋奶果母本栽培,四區為美植袋式容器培結合魚菜共生技術構建的特色果品採摘區。具體見下述說明:

種苗快繁區

該區共設三棟溫室,面積為8X48X3=1152平方米;採用平床珍珠岩苗床快繁,共有快繁苗床24畦,其中12畦長為20.4米,另12畦為22.8米;快繁區苗床離溫室兩端各退進1.2米,設有出入大門的一棟,中間留出縱向主幹道2米,於近橫縱中心位置留出寬2.4米貫穿整棟溫室的橫截主幹道,方便操作周轉及客人走動觀光;營養液池與水池建於橫截主幹道近溫室邊緣的一端,建成地下式有利液溫穩定,池寬為2米長為3米深為1.5米。快繁苗床統一標準,寬皆為1.2米,深為0.2-0.25米,內填充珍珠岩,苗床上架設小拱棚以利架設彌霧管、補光燈、及冬季覆膜保溫;苗床間留出寬0.6米的操作道。具體見下圖:





塔形霧培區

該區共有溫室4棟,占地面積為4X8X48=1536平方米,內設塔形霧培架32畦,其中16畦的長為20.4米,另外16畦為22.8米;設大門出入口的一棟溫室中縱位置留出寬1.6米主幹道,兩端同樣退進1.2米,橫截主幹道同為2.4米;塔形架底寬為1.2米,斜面為1.8米,共創有效栽培表面積為(20.4+22.8)X1.8X2X16=2488.32平方米;塔形架間留出寬0.8米操作過道。栽培時可於塔形架頂兩側套種瓜果以提高利用率。具體參見圖示與視頻。



洋奶果母本栽培區

該區採用魚菜共生的模式構建,共有溫室三棟,占地面積為8X48X3=1152平方米;採用魚菜方式構建可以大大降低勞動力投入,是無土栽培與水產養殖的最巧妙結合,而且是最為科學的有機循環耕作方式。三棟溫室配三個養殖池,每個養殖池直徑為6米,高為1.5米,採用鋼架圍建的方式製作。栽培部分採用建設條線狀栽培槽作為種植床,槽寬為0.6米,深為0.4米,用磚砌而成,槽間留出寬0.6米操作道,栽培植株間距為1.2X1.2米,可以採用籬壁式園林化修剪方式。共有栽培槽線36條,其中18條長為14.6米,18條為20.4米,共創栽培線總長為(14.6+20.4)X18=630米,以株距1.2米計,共可栽洋奶果母本525株。栽培槽內以填充陶粒為好,或者其它人工基質,採用基質栽培可以減少土壤管理的很多工作。每槽線上鋪設一道灌溉管,養殖水通過基質灌溉得到生物過濾後,再集中回流至回液池,然後再由水位控制水泵回抽至養殖池,構建一個閉鎖循環的水系統,這樣栽培的母本樹無需其它管理,只要做好整枝修剪工作就行,正真實現有機的省力化管理。而且與養殖結合在模式上嚴格規避了農藥的使用,是一種正真免農藥的生產方法,但可以在水池中裝水燈,以達到誘殺效果(飛中投入水中成為魚餌料)。



特色果樹容器袋種植區

該區面積與洋奶果母本區相同,種植槽線布局及養殖水體構建全部相同,不同之處是種植槽內不填充基質,只作為灌溉水過濾後的回流槽使用,所以種植槽深度只需0.2米即可,內鋪防漏材料即可。而栽培的植株全部換成美植袋容器部,同樣架設灌溉管,實現自動澆灌。美植袋規格為直徑0.6米,深0.6米,內裝基質填料0.4米深,擺放間距同為1.2米。美植袋培育方便搬動,同時限根的種植方式也有利於結果而達到自然矮化效果,可以提高品質與產量,實現果樹的早期豐產。該區種植的品種有油蟠桃(可作為盆景出售,在溫室內也可以反季生產)、台灣超級果桑,及番木瓜熱帶果樹。參見下圖與視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_SPH2wBmyVoG_1ZLdx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