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寫了一篇與「中小學生當班干」有關的文章,引起了人們的熱議,有些家長覺得中小學階段當班幹部影響學習,不希望孩子當班幹部;有些家長則認為當班幹部可以鍛鍊孩子的某些能力,有必要讓孩子體驗一下當班幹部的經歷。
其中有一位家長的評論引起了筆者的注意,這位家長說「我建議中小學階段不要當班干,因為會影響學習。但到了大學,一定要當班干,或加入學生會,因為大學的班幹部,好處多多」。
他的話讓我想到曾與一位老教授的聊天,「很多大學生雖然嘴上不說,但我能感受到他們想當班幹部的心理」,這位老教授認為身邊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想當班干。
老教授舉了一些事例,比如有些大學新生,使勁往輔導員身上湊,他們想盡辦法以很自然地方式與輔導員建立較好的關係,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能第一時間獲得班干職務,因為有了輔導員的推薦,他們就可以順利地進入校學生會、團委、班委等組織,成為班幹部或學生會(團委)幹部。再比如,一些家長在孩子剛入學時通過一切途徑、找各種關係,以與學校某些老師、輔導員或領導建立關係,他們以自己非常嫻熟的社會交際能力,幫助孩子儘快得到學校相關組織的重用。
至於為何有不少大學生熱衷當班干,老教授說出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班幹部(下文提到的「班幹部」均包含學生會或團委等組織的學生幹部)在評獎評優評先中會被優先考慮。正因為如此,老教授憂心忡忡「若大學生當班干都是為了評優評先,那就全完了」。
當然,除了評優評先方面的優勢,班幹部還有其他方面的優勢。由於他們有廣泛的交友圈,以及經常組織或參與各種活動、可以經常接近相關老師,所以就比較容易獲得諸多資源,這種資源會讓他們在就業或考研上「快人一步」。
在一份關於當班幹部動機的調研報告中,顯示有49%的被調查人員表示:加入班委或學生會的動機是為「謀取利益」;40%的被調查人員表示:加入班委或學生會的動機是「提升自己」;11%的被調查人員表示:加入班委或學生會的動機是「服務學生」。也就是說當班幹部的同學中大概有一半人是衝著「謀取利益」去的,僅有一成左右的學生是想著「服務學生」。
老教授之所以憂心忡忡,主要還是因為他覺得大學生帶著「私心」去當班幹部,是一種 「勢利」的行為,而「勢利」的大學生越來越多,對教育、對社會,都很不好。
確實,長期「勢利」會讓大學生出現信仰危機。部分大學生追求權力、名利和經濟利益,把社會上那一套「江湖文化」帶到校園,就是與信仰缺失有很大關係。
另外,「勢利」的人通常都缺少誠信,大學生變得「勢利」,往往會變得「當面一套背後一套」,進而造成同學間、朋友間的不團結。他們認為自己的利益遠遠大於集體的利益;他們以自我為中心,需要你的時候,就討好你,不需要你的時候,會把你踢得遠遠的。他們這樣的行為只會讓他們人際關係緊張,也讓他們很難再獲得別人的信任,於是就出現了交往危機和成長危機。
大學生沒有信仰,缺少誠信,不懂得交往,我們未來的社會將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場景?這是多麼地令人不安。
雖然說大學生的「勢利行為」令人厭惡,但大學生身上的這些表現,不能完全怪他們。我們的社會「勢利」風氣日盛,「老實人受欺負、吃大虧,勢利的人反而能得到好處」,似乎想在這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中活下去,就要把自己變得「勢利」。
家長和學校的實用主義教育方式,也助推了「勢利」之風。我們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動用很多關係,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他們覺得要想達到某種目的,就要採取一些非常規手段;我們很多老師在指導學生填報大學時,建議他們填報好就業的大學、掙大錢的專業。在許多家長和老師看來,大學更像是一個職業培訓所,在這裡的人們應該要以最短的時間獲得最多的資源,以讓自己走在別人的前面,而成為班幹部,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獲得資源的方式。
社會大環境,影響著教育環境,教育環境又影響著代表著進步和朝氣的大學生們。如果我們希望他們不「勢利」,就必須要從改善自我大環境做起。否則,一切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