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電影的名字《飲食男女》,出自《禮記·禮運》,食慾與情慾都是人最大的慾望,而電影《飲食男女》,作為李安導演家庭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依然將視線放在家庭與個人上,探究「家」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精通各系菜肴的中國菜大廚老朱,在妻子離世後,獨生十六年,含辛茹苦照顧養育三個女兒,如今,女兒們都長大了,老朱也老了,每個周日是一家人團聚晚餐的日子,他會準備一桌子的豐盛菜肴,只是,美味的佳肴已經抓不住三個女兒的心了,周末的家庭聚餐,成了一種任務,飯桌上,大家幾乎沒什麼交流,明明是為了聯絡彼此感情的晚宴,卻成了一種冰冷的形式,大家各有心事,都想離開這個壓抑,包括一直支撐這個家的父親。
電影用三條明線,一條暗線所展開。
三個女兒的情感選擇就是三條明線,而父親老朱就是一條暗線。
大女兒家珍
她是高中化學老師,信奉基督教,保守敏感,母親死後,作為長女的她承擔了照顧兩個妹妹的責任,因為責任和性格,她過分壓抑自己,面對感情不敢踏出一步,把大學時將閨蜜的男人假想成自己的男友,並虛構了一段因男友要去美國發展,兩人被迫分手的失敗戀情,因為初戀的刻骨銘心,導致她多年都難以走出傷痛,沒有談戀愛交男朋友,她為什麼要說謊,電影中她跟好友錦榮閒聊,說兩個妹妹到會走,只有自己必須要照顧父親承擔家庭責任,她當然不太願意,可是作為長女她覺得只是她的責任。
可當,一封封告白情書出現在她辦公桌上時,她壓抑已久的情感被迅速點燃,誤打誤撞跟體育老師迅速戀愛閃婚,口口聲聲說要照顧父親一輩子,結果卻成了家中第二位搬出去的人,其實,她把照顧父親當成自己不能結婚戀愛的藉口,如同她虛構的初戀一樣,她一邊壓抑情感一邊渴望情感,樓上的貓打鬧都能惹怒到她,兩個妹妹不經意地一句話都能讓她發火,一個陳舊保守的女性,性格不太可愛,要求卻不低,朋友說有個男生很喜歡她的聲音希望能認識,她說不喜歡別人因為聲音喜歡自己,結果卻因為「性」而迅速閃婚,不在沉默中滅亡,就在沉默中爆發,其實,感情不需要壓抑,感覺到了就勇敢的行動,渴望愛情又不敢嘗試,刻意壓制自己,到最後只會成了一枚隨時會爆炸的炸彈,讓身邊人都要小心翼翼地對待。
如果內心渴望愛情,就大膽行動改變,如果內心平靜淡然,也不用刻意改變,但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壓抑情感,遵循自己內心的感受,不要被框架所困限。
二女兒家倩
她是航空公司的高管,聰明又漂亮,繼承了父母的性格和廚藝天賦,她喜歡在廚房裡做菜,但父親為了讓她有更好的發展,把她從廚房趕了出去,因此父女倆有了間隙,她工作能力出眾,但感情卻一團亂麻,跟男友分手後還保持著身體關係,看似是開放式男女關係,但她總是會跟前男友談心,可對方只在乎身體上的愉悅。跟公司派來的男同事產生曖昧的情愫,但對方已經在美國結婚生子。
她是最先提出要從家裡搬走,也是有能力搬走的人,沒想到卻成了家中最後的守護者,一位很矛盾的角色,是新與舊的結合,她嘴上說父母的愛情不過是吵鬧的關係,但她對於感情也是不清不楚,無論是前男友還是男同事,都是不靠譜的男人,她看似洒脫自由,但是內心深處依然留戀著過去,渴望著內心交流理解,嘴上說要離開,但為了照顧父親放棄升職出國的機會,明明已經跟前男友分手,可看到他公寓中已經其他女人時,依然會失魂落魄。
前衛的生活方式只是她的表象,追求自由自在的同時又被傳統的觀念束縛,最後她也得到了平衡,她走進了父親一直不允許她進入的廚房,像父親過去那樣燒菜做飯,聯繫家人定期聚會,曾經一直嚷著要走的人,卻成了老家最後的守護者,一種現代與傳統的結合,她也終於得到一種自在。
三女兒家寧
是大學在讀生,20歲的大姑娘,每天除了上學就是到快餐店打工,跟兩位姐姐相比,她乖巧又懂事,雖然年紀最小,但卻對家庭和感情看得最清楚,父親的菜有問題她也嘗出來了,但沒有像二姐那樣說出來,大姐和二姐要吵架,她在中間調和,她用自己的方式,維持著家庭表面的和諧,對於感情她表現得最勇敢直接,閨蜜天天說不愛男朋友,要跟他分手,把折磨男友當初趣事,她直接把這些事情告訴閨蜜的男友,並告訴他自己對於愛情的看法,一頓路邊小吃的時間,閨蜜的男友就成為了自己的男友。
「真正的愛情是跟一個關心你的人在一起,這個人可以讓你表達內心的感受,在她身邊你覺得可以自由自在得談任何事情」!
有人或許覺得她太有心機了,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防火防盜防閨蜜,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也沒有錯,愛情不靠自己爭取,難道等天上掉下來嗎?
她不像大姐那樣壓抑,也不像二姐那樣矛盾,喜歡誰就清清楚楚的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當然,有失有得,因為愛情她也失去了友誼,不過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任。
父親老朱
退休的廚師,妻子早逝,他獨生多年將三個女兒拉扯大,為了聯絡一家人的感情,他給女兒們定下了規矩,每個周末,一家人都要坐在一起吃飯,女兒們會準時坐在餐桌前,而他會為了這頓飯準備一天,炒、炸、蒸、煮、燉,殺魚宰雞,各種菜品應有盡有,色香味俱全,可是一家四口聚在一起,吃著豐盛的珍饈佳肴,卻無話可說,大家各懷心事,珍饈佳肴吃在嘴裡,卻食之無味。
三個女兒各有各的想法,而父親老朱也是,雖然跟亡妻吵吵鬧鬧多年,看似感情不和,但從家中處處擺放著妻子的照片,可以看出他心中一直懷念亡妻,而且,二女兒家倩長得最像自己妻子,家倩也說過,小時候父親對自己特別親切疼愛。
不知在何時,他與自己大女兒的好友錦榮發展了「忘年戀」,三個女兒想離開家,老朱也是如此,自己的味覺在退化,做出來的盛宴已經不能吸引女兒們的興趣,妻子過世多年,他的喜悅與煩憂無人可以分享,跟大女兒一樣,他也在壓抑自己,與錦榮的戀愛,讓他枯木逢春,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難,他在女兒們面前不肯承認自己味覺退化,保持著最為父親作為大廚的尊嚴,但在錦榮那裡卻可以毫無顧忌的說出自己已經失去味覺,自己精湛的廚藝在錦榮的女兒姍姍那裡也得到了用武之地。
他跟錦榮一直秘密戀愛,瞞著三個女兒,他們當然明白這段感情不太能被理解,但也不想一直隱瞞家人,電影從開頭就在暗示,每次的家庭晚餐,他都在找機會宣布他與錦榮的關係,只是一次次被女兒們搶先,摯友老溫的突然離世,徹底失去了味覺,兩個女兒相繼離開,一系列的事故下,陪下他身邊的只有二女兒家倩,在最後的一次晚餐上,他終於將自己的事情宣布出來,形成對比的是,之前女兒們在餐桌上宣布自己的事情時,平時嚴肅的父親,雖然心裡捨不得但還是接受,並且尊重她們的決定,而到他宣布時,女兒們都是無法接受,覺得父親在發瘋,錦榮的母親在氣憤中昏倒下去,迷迷糊糊間都在咒罵。
最後的一場聚餐,一起吃飯的家人最多,卻如同一場鬧劇般結束,最後,老朱將房子賣掉,搬到了新的家中,跟錦榮結婚期待著新生命的到來,他重新組建了家庭,開始新的生活。
家人之間該如何相處?
三個女兒和父親老朱都有自己煩惱與問題,大家雖然住在一個屋檐下,卻沒有溝通交流,比如,家倩買房子被騙,全部的積蓄都打了水漂,但大家卻是從報紙上得知消息,即使知道也不做過多的交談。
父親厲強勢不苟言笑,為家庭付出了大半輩子,可女兒們卻越走越遠,沒有人敢跟他談心,他也不願意聽,如他所說:
「這些孩子我一個也不了解,也不想了解,養大了隨他去吧。就像燒菜一樣,菜上桌了,一點胃口也沒有。」
就像很多家長一樣,不了解子女,也不想了解子女,只想完成自己的任務就好了。
同樣,子女也把父母當成責任,總覺得自己要為他們負責。
大女兒覺得照顧父親,她是自己將來的責任,一種負擔,但她不知道,其實父親把她當成了責任,一種負擔,她感情一直沒有歸宿,父親總是不能放心。
二女兒覺得他針對自己,無法溝通,只想逃離,但她不知道,父親一直以她為榮,她聰明又能幹,該有更好的發展,不該在滿是油煙的廚房裡當廚娘。
三女兒最小,對家庭的執念沒有那麼深,很早就看出家裡中的問題,成了第一位離家的人,雖然她未婚先孕,但父親和兩個姐姐除了震驚外,也理解尊重她的選擇。
第五次的家庭晚宴,是電影中最大的一場高潮反轉戲,人都很齊全,女兒女婿還有錦榮一家,依然是滿桌豐盛的佳肴,但這次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飯桌上女兒們不再壓抑,都有了自己的新生活和打算。
如果吃得不開心,再美味的飯菜也不香,如同老朱的味覺一樣,吃什麼都無所謂了,反正已經沒有味道了。之前每周的晚餐,只是形式上的團聚,身體坐在飯桌上,大家的心已經相隔萬里,菜做壞了就要換,家庭出現問題也要解決,與其勉強的一家團聚,不如重新開始。
所以,當老朱宣布他與錦榮的戀情後,這個家算是徹底破碎了,也象徵著新家庭的組建。
電影結尾時,所有人都走了,只有家倩留在家裡,成為這個家最後的守護者,她取代了父親,聯繫所有人周末聚餐,她終於可以不受阻擾的在廚房裡做一桌子的菜,但大姐家珍因為要陪丈夫接受基督教洗禮,小妹家寧剛生下孩子,需要休息,大家都請假沒有赴約,家倩也沒有不高興,依然開心地做菜,大家終於都能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不用為了照顧別人勉強壓抑自己,老朱之前定下的規矩,希望通過吃飯聯絡家人之前的感情,三個女兒都不敢拒絕,即使跟老朱一直鬧矛盾的家倩,也要遵守規矩,可是這樣的一家團聚又有什麼意思?
每次的周末晚餐,大家吃得不多,也沒有什麼話要說,桌上的菜豐盛美味,大家卻沒什麼胃口,晚餐結束,一桌子的菜大多裝入了打包盒。
最後赴約的人只有老朱,他再次回到了曾經熟悉的家,但家已經不是他的房子了,門上已經貼著已售出,家倩也即將前往阿姆斯特丹,當然,她也會回來。
再次踏入房屋的老朱,他的位置也跟女兒做了對調,女兒成了做菜的人,他成了吃飯的人,當他喝了一口家倩做的湯後,習慣性地對湯做了點評,家倩也像老朱過去一樣,不接受他的點評,忽然間,他們倆都發現了,父親老朱的味覺回來了,家人間的愛,也回來了,大家即使不在一個屋檐下,但彼此能夠坦誠的交流,相互牽掛惦記,就足夠了。
對於家的牽掛
一直是家中最反抗最自我最自由的二女兒家倩,跟父親老朱關係最僵,但卻是最惦記關心父親的人,電影中,她兩次落淚。
第一次,是去醫院看望住院父親的摯友老溫,偶然發現父親也在檢查身體,她忽然發現父親也老了,也會生病,她開始擔憂他身體,一時無法克制地哭了。
第二次,是父親在大家面前宣布跟錦榮的關係後,在一番人仰馬翻的混亂中,只有家倩在門後流淚。她擔心父親的身體,放棄升職去阿姆斯丹的機會,留下來照顧父親,結果父親已經有了自己的打算,她才感覺到這個家真的要散了。
看似最反抗最自我的家倩,反而是最珍惜這個家的人,她一直喜歡做菜,不知道是因為天賦,還是因為廚房是她童年最快樂的地方,她童年所有的記憶都跟菜有關,會懷念兒時父親對她的疼愛,雖然她總是跟大姐家珍吵架,但當她得知姐姐所謂的初戀不過是她虛構的謊言後,並沒有說出來而是選擇跟姐姐談心,兩姐妹也解開了心結,小妹家寧生完孩子後,她也過去幫忙照顧,老朱的摯友老溫突然離世,陪老朱身邊的人也是家倩。
有時候,好像就是這樣,家中最叛逆最想離開家的人,反而是最在乎家的人,即使自己不願意承認,可家的牽絆早已埋藏在自己的記憶中,有時候,一道菜,一句話,一個情景,都能想到跟家有關的回憶,家不僅僅只是家,也是自己的一部分。
家的意義
什麼叫做「可惜」啊,要心中有個「惜」字兒,才知道可惜。
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選擇家庭,選擇家人。
家人間的相處,不是靠身份來壓制維繫,這樣家就不是家,而是困住彼此的牢籠,彼此的尊重理解包容,才是家人之間相處的最好相處方式,父母有權利追求自己的幸福,子女也有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不要把自己的情感當成了家人的負擔,也不要把家人當成自己的責任。
或許有些人的家,總有些無法解開的矛盾和心結,有些事情可以跟朋友陌生人溝通,卻無法跟家人言說,總希望離開到其他地方重新開始,可即使離開了家,跟家人相隔天涯海角,但思念與牽掛永遠存在心裡,是無法割捨的一部分。
正如電影中,每個人的情感和生活放到現實中,都像晴天霹靂般的大事,小女兒還在上學,才二十歲,就未婚先孕,擱在大部分家庭中都要被父母長輩揍一頓,大女兒一直單身,忽然就閃戀閃婚,從屋外把丈夫拉進來,給大家介紹,同樣讓大部分人無法接受。父親老朱,不僅悄悄談起戀愛,對象還是自己女兒的好友,相當於家里的孩子,老牛吃嫩草,這樣的事情有多少子女能夠接受,但電影中並沒有表現,因為那都是個人的私事,最後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新家庭和新生活,距離遠了,但大家的心卻近了。
我很喜歡李安導演的作品,特別是他的家庭三部曲,用最溫和平淡的方式,來講述家庭間的問題,理解與尊重,妥協與包容,才是大家最好的相處方式。
家人能夠彼此相愛、相互尊重、互相包容,即使大家不住在一起,家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