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對日本限制對韓出口半導體原材料的「對等措施」,韓國一方面立刻向世界貿易組織(WTO)「告狀」,另一方面「拒絕日貨」的呼聲也在韓國民間爆發開來。
而面對韓國的強硬回應,日本轉眼間又拿出了「以超強硬對強硬」的對置措施:除卻半導體原材料之外,日本又在近日將高精度工具機等製造設備和碳纖維加入了「禁運名單」——至於這麼做的緣由,日本政府倒也說得很乾脆:阻止韓國在軍用層面上使用這些設備和材料,是日本「安全保障」上的必要一環。
圖為韓國「玄武-2A」短程彈道飛彈,其彈體很大一部分由復合材料纏繞製成。
自上個世紀80年代起,日本就已經長期占據著西方世界航空、航天領域復合材料產業的主導權,在性能需求極高的特種碳纖維材料上更是無出其二:諸如美國「標準-3」反導飛彈的導引頭罩、波音787的碳纖一體成型機身、乃至於美國超高音速武器的防熱護罩,都和日本碳纖材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而對於大量使用碳纖材料的韓國新興軍工業來說,由東麗、東邦和三菱化學等日本巨頭主導的高性能碳纖維一樣是繞不過去的坎。
圖為即將下水的韓國KSS-III潛艇,該艇具備發射短程彈道飛彈的能力。
除卻傳統的地面裝甲車輛製造領域之外,諸如KAI(韓國航宇)研發的TA-50「金鷹」戰鬥教練機、引進技術加以改造的通用直升機和武裝直升機,乃至於「羅老號」運載火箭,都高度依賴著外部高性能碳纖維材料的輸入。
當然,即便日本東麗、東邦等復材巨頭全部向韓國關上大門,韓國也能從美國赫氏等其它國家的復合材料製造商處取得一定程度的替代品,但短時間內韓國軍工業受到打擊幾乎已成定局。
圖為通過日本海上自衛隊運輸艦機動轉場的日本「愛國者PAC-3」防空系統。
此外,在日韓關係明顯轉冷的今天,日本無疑已經對這個「表面盟友」逐漸增長的彈道飛彈力量起了戒心:長期以來日本本土已經飽受來自半島的飛彈威脅,甚至是通過飛彈試射施加的恐嚇,這番還要再面對一個已經擁有短程彈道飛彈和巡航飛彈,即將擁有潛射彈道飛彈的韓國,這「如夢初醒」般的現狀實在讓日本人有些無法接受。
圖為日本構築的「三層式」反導系統網絡,本意就是防禦來自半島的飛彈威脅。
從這個角度來看,日本把高精度工具機和碳纖維禁運手段稱為是「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的說法也就不難理解了:在日韓關係轉冷,韓國有可能打出「飛彈牌」來對付日本的今天,日本人自然不希望韓國把日本出口的原材料和機械轉化成增強飛彈戰力的台階。
但若把目光放得長遠些,韓國根本不會放棄這一來之不易的「戰略籌碼」,日本禁運更多將成為韓國人努力研發和製造新型彈道飛彈的動力。
圖為在海岸線上齊射的「玄武-2A」彈道飛彈,日本自然也在打擊範圍之內。
很顯然,若等到韓國公開把日本本土劃入飛彈射程範圍,甚至是在靠近日本一側部署飛彈之後,日韓兩國「表面盟友」的關係也將不復存在——而雪上加霜的是,可能重新向孤立主義靠攏的美國並沒有積極「調停」的意願……說到底眼下的日韓關係已經成了徹底的兩難命題,如果兩國無法冷靜下來「談正事」,諸如日本禁運碳纖維反倒使得韓國加速研發飛彈的弔詭情況還會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