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你的情感樹洞。點擊上方「關注」,你的故事,你說,我聽
前幾天,在禾田飛歌平台,我們推送了一篇關於父母偏心的文章,引起讀者熱議。
那篇文章通過女兒之口,講述了父親在他的成長曆程中,由於爺爺奶奶的偏心,受盡了委屈的故事。
在從事情感工作之前,如果聽到這樣的故事,我也會覺得匪夷所思:父母不都是愛子女的嗎?怎麼可能會有看著兒子生病,還見死不救的父母?不關心大兒子的生活,把所有財產都給小兒子,卻又要大兒子養老的父母?
所以我很理解有部分讀者對故事真實性的懷疑和質疑。對此,我也只能借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來回答了: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但我也承認,這樣的故事確實是很極端的例子,它的發生有著特定的時代和環境因素。
父母有偏心,那肯定不是獨生子女家庭,而是產生於多子女家庭中。所以作為獨生子女的讀者會無法理解。生長在父母慈愛的家庭中的孩子也無法理解。因為即使父母偏心,能到這種程度的也是少之又少的。
但你不能沒見過、沒經歷過就否認,其實父母在對待多子女時,確實會有偏心。
有一種心理問題常常發生在多子女家庭的孩子身上,叫「同胞競爭障礙」,指的是小孩在弟弟妹妹出生後發生的情緒上的紊亂,表現為對弟妹的嫉妒、情緒崩潰,他們害怕弟妹出生後,父母不愛自己了。
如果父母真的很偏心,就會加劇這種心理狀態,造成家庭關係的不和睦。
一般來說,受父母偏愛的子女往往驕橫跋扈,俗話常說的「慣子如殺子」,有人嬌慣有人為自己付出,自然就不想努力不想吃苦,沒本事沒出息,只知啃老;而一旦父母年紀大了,無法讓他繼續啃下去了,父母就會把責任轉嫁給不受偏愛的子女身上。
從小不受父母偏愛,卻要承擔起更多的家庭責任,寒了心的子女又會做出怎樣的反應呢?
在現實中,不受偏愛的子女如果一直聽話懂事,那TA就會繼續委屈自己,甚至委屈自己的家人和孩子,為父母分憂;如果不肯就範,等待TA的就是眾口一詞的「不孝」,承受著家庭和社會輿論的道德綁架。
父母的偏心還帶來一個弊端,那就是為自己以後的養老問題設置障礙。
受父母偏愛的子女習慣了接受父母的付出,自己又沒什麼本事,自顧還不暇,怎麼可能會想著父母,為父母付出呢;而那個一直不受父母疼愛的子女,因為父母對他付出得少,也不會心甘情願地為老人付出。
一碗水端不平,愛也會不公平。
現在,獨生子女的時代也將成為過去,我們又將迎來多子女的時代。要讓自己的家庭和睦,夫妻恩愛,母慈子孝,偏心就不應該存在。
讀者小趙在後台留言,他說,看了那篇文章,他流下了眼淚,文中的父親完全就是他父親的翻版,遭遇極其相似。因為爺爺奶奶對父親的不待見,連帶著他這個長孫也不得爺爺奶奶的疼愛。按理說,在農村,長孫的地位應該是蠻高的,但爺爺奶奶就是看不見,他們滿心滿眼都是他的小堂妹,叔叔家的女兒。
父親一直都很孝順,無論爺爺奶奶如何對待他,他都沒有怨言,為家庭為弟弟盡心盡力。後來,是因為爺爺的一棍子、奶奶的一耳光,才讓父親幡然醒悟。從那以後,該他盡到的義務父親盡到,不該他做的事一概不管,完全不管爺爺奶奶跳腳罵,他也當聽不見。
小趙父親倒不是一出生就不受父母待見,而是在他4歲,小趙叔叔1歲那年開始的。
那一年,村裡來了一個算命先生,據說算得極准。奶奶當時也抱著叔叔,牽著小趙父親去了。
結果算命先生說父親腦後有反骨,會對爺爺和家庭不利,而叔叔一看就是大富大貴的福相。
從此,父親的命運就被算命先生的一席話註定了。爺爺奶奶對他也逐漸生起了厭棄之心,在對待兄弟倆的態度上就有了明顯的差別。
從5、6歲起,父親就要幫奶奶做家務活,養雞、養豬,打掃院子,還要背上小背簍,去自留地里割豬菜。
再大一些,父親就跟隨爺爺干農活了。父親到現在還記得在他13歲那一年,天上電閃雷鳴,下著大雨。
一個炸雷下來,叔叔捂著耳朵直往奶奶懷裡鑽,爺爺卻厲聲讓父親去自家田裡犁地。
父親害怕,不願出去,爺爺舉著雞毛撣子就打。在空無一人的水田裡,父親邊哭邊犁。有時一個雷打下來,父親嚇得馬上蹲下,抱緊身子。
就這樣,父親對爺爺奶奶還是非常孝順。有好吃的好喝的會想著爺爺奶奶,只要爺爺奶奶有要求,父親總是盡力去滿足,包括對自己弟弟也是有求必應。整個家,全由逐漸長大的父親在支撐著。
從小趙記事以後,他親眼目睹著一家人對父親的態度。
家裡好不容易給叔叔談定了一門親事,對方要求爺爺家要蓋新房子,還要求不與爺爺奶奶同住。
當時,爺爺家大院裡有兩幢房子。一幢是爺爺奶奶叔叔住的,是父親結婚時新建的,另一幢破舊一點的房子,父親帶著母親和小趙一起住著。
爺爺決定把叔叔的房子建在小趙家現在的位置上。
小趙母親問:「那我們住到哪裡去?」
爺爺說:「你們哪裡不能住?到外面看看誰家有空房子,先租著住;要不然,你們就在院子裡搭個帳篷先住。」
小趙父親決定還是在院子裡搭帳篷先住著,而且叔叔建房,父親要出大力的。住得近一點,也方便。
一家三口就在院子邊上搭了個帳篷。小趙就親眼見著自己的家,被父親率領村民一點點地推倒,化為廢墟。
叔叔的房子在父親的牽頭下蓋了起來,而叔叔根本連手都沒伸過,有時還圍著在建房子挑三揀四,不是樓層低了,就是嫌窗戶留小了,害得父親一再返工。
有一次下大雨,小趙家住的帳篷漏雨,父母親手忙腳亂地到處堵漏,爺爺就在院子裡大聲喊,讓父親去看看叔叔的房子有沒有漏水,趕緊蓋上塑料布。
母親氣得拉住父親不讓走,僵持一會兒,父親還是去了。那一次父母大吵了一架,而母親卻被奶奶一頓痛罵,罵得可難聽了。母親抱著全身濕透的小趙大哭。
叔叔的房子蓋好了,也結了婚。小趙一家搬到爺爺那幢房子裡,不過爺爺放話了,只是讓他們暫住,因為那套房子,爺爺還是準備給叔叔。
不得已,父親只得出去打工,想多掙點錢,儘快蓋房子。小趙就這樣和爺爺奶奶同住了一段時間。
作為長孫的小趙並不受爺爺奶奶的疼愛,當小堂妹出生後,小趙更是不受待見,好吃的好玩的,哪怕妹妹小,吃不得也玩不了,小趙也只能幹看著,吃不著也不能玩。
父親也知道兒子在爺爺奶奶那裡過得不好,但他沒有辦法,他得掙錢,只能把孩子放在爺爺奶奶家,至少有一口飯吃,至少還有血緣在,兒子不會有其它危險。
只是有一天,一家人正在吃飯。小趙端著飯碗跟在小堂妹身後,怕她到處亂走摔跤。結果,堂妹一不小心跌倒在院門前的一條幹溝里,嚇得「哇哇」大哭。
爺爺聽到了,拿過一根竹竿,搶過小趙手上的飯碗,一竹竿打在小趙身上,奶奶抱起小堂妹時,也順手扇了小趙一耳光。
說來也巧,剛好被進門的父親看見。父親鐵青著臉,什麼也沒說,抱起眼裡含淚的小趙,進了自己的房間,催促母親收拾行李,牽著小趙就走了。
一路上父親都沒有說話,只是在住進旅店之後,父親掉眼淚了。
多年以後,小趙聽母親說起當年這件事。當時,父親恨恨地對母親說,如果爺爺不是他親生的爸爸,他當時恨不得抄起斧子劈了他,是什麼仇什麼怨,至於把孩子的飯碗給打掉嗎,還要對自己的親孫子拳腳相加。
父親說,是因為自己不得爺爺奶奶的歡心,也連帶著自己的老婆孩子也不得他們的喜歡。
小趙到現在也忘不了爺爺打他時,兇巴巴的眼神。
現在小趙一家住在鎮上,與爺爺奶奶叔叔一家沒有過多的來往。但父親還是會在每個月給爺爺奶奶寄點生活費,寄得不多,是小趙的主意,他說不能讓他們起貪心。
但對好吃懶做的叔叔一家,父親再也不管不問了。有時爺爺會捎話來,讓他管管叔叔一家,父親充耳不聞,就當沒這個兄弟。
也許在有些父母看來,我怎麼對子女,子女都是應該接受的,不能有一絲怨言。因為我生了你養了你。
但是他們從來沒有去想過,因為偏心對子女造成的傷害,造成子女對父母的怨懟。子女會忍受傷害去孝敬父母,但他們心中是不情不願的,與父母的感情自然不會和睦,而且,因父母偏心造成的傷害,需要一生的時間去治癒。
說起來,小趙父親與叔叔有何仇怨,只是因為父母的偏心,造成了兄弟間感情的淡漠。
在父母偏心的家庭,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只是夢想,大家能夠在一起愉快地過日子,都成了一種奢望。
所以,如果想讓家庭和睦、生活幸福,父母還是應該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子女。父母平等的愛,才是家庭洋溢歡笑的幸福來源。
文|禾田飛歌
圖|圖文無關,如侵必刪
END
今日互動話題:
你受過父母偏心的傷害嗎?或者你見過嗎?
請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E5ubW8BMH2_cNUgboR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