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專版點贊的漢中一家人!他們的故事,你聽過嗎?

2019-09-30     中共漢中市委組織部

近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了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特別報道

涵蓋了新中國70年發展脈絡、

關鍵節點和重大成就

濃濃的中國范兒,滿滿的正能量

其中,在生態篇里

漢中留壩縣姚家五代人

70年接力植樹造林,把荒山變成林海

的故事作為典型入選

《人民日報》這樣寫道:

1949年新中國成立,陝西省漢中市留壩縣召開大會號召山民植樹造林,姚武臣積極響應。自此,姚家五代人歷時70年深耕秦嶺,直至荒山禿嶺披上綠裝。

姚家的努力是無數植樹造林人的縮影。從1949年到2019年,毛烏素、科爾沁、呼倫貝爾三大沙地全部實現了沙化土地逆轉;退牧還草讓「風吹草低見牛羊」重現在內蒙古大草原。

在全球森林資源下降、氣候變暖的今天,中國的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卻連續「雙增長」,人工林面積世界第一。

70年,五代人,一片綠!

今天,讓我們再次聆聽

他們的故事

……

100歲的姚武臣老人(右)與兒子姚甲禮在管理山林。(1996年2月拍攝)

在秦嶺深處的陝西省漢中市留壩縣火燒店鎮,姚家五代人歷時70年深耕秦嶺,讓荒山禿嶺披上綠裝,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姚家植樹護林的故事始於姚武臣。20世紀30年代,姚武臣在留壩安家落戶時,秦嶺山中滿目荒涼,難尋綠意。

1949年新中國成立,留壩縣召開大會號召山民植樹造林,姚武臣積極響應。

從此,植樹造林成了姚家最神聖的事業。姚家第二代植樹人姚甲禮從小就秋冬刨坑、春季種樹,前溝後梁的千餘畝山坡上,處處都是他的足跡。

1999年,姚家將管護林地的面積擴大到5900畝,全家老少都投身到植樹的隊伍中。2002年10月,107歲的姚武臣老人臨終前,交代後輩們要愛護好山上的每一棵樹木

在當地政府鼓勵下,姚家第三代植樹人姚輝林不僅學會了林地間種植西洋參技術,還帶領墩墩石村民種植西洋參。

出生於1986年的姚祖元,牽頭先後成立了中藥材種植、土雞養殖等合作社,依靠祖祖輩輩栽種的林海,帶頭入股、發展林下經濟。

今年,姚祖元(右一)與家人一起栽種新中國成立70周年紀念樹

長輩們的身體力行,讓上小學的姚家第五代姚楚毅、姚楚鑫感同身受,他們與長輩們一起穿行於秦嶺山谷,種樹護林,講起山裡的故事,也是津津樂道。

姚家五代人矢志不渝,深耕林海,是留壩百姓綠化秦嶺的一個縮影。2001年到2018年,留壩縣完成公益林建設18.6萬畝,完成退耕還林14.9萬畝。在長期探索中,留壩縣形成了「林下種藥材、林間養家禽,林上摘乾果、林中做旅遊」的發展思路,生態和經濟雙豐收。

目前,留壩縣森林覆蓋率已達到91.23%,空氣、地表水等多項指標達到國家I類標準,是遠近聞名的「天然氧吧」,成為全國首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縣。

總編:黃學鋒

審核|責編:蘇蔚斌

編輯|校對:張羽倫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新華網等 由天漢先鋒綜合整理

「天漢先鋒」微信公眾平台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傳承護林精神,共守綠水青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AhWf20BMH2_cNUgNmH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