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七】1、我想到山裡去看雲
正月十七是中國傳統農曆節日之一,這天有「人氣日」、"送蛐蜒蠍子"節、「老鼠嫁妮兒」、落燈日、收燈日、針刺日、白虎啟齒日、拉死鬼、苗族"芒哥節"、鳳崗"珍珠娘娘朝拜"等節日。
【正月十七】2、路過封閉的影視城
建築面積40萬平方米,是以春秋戰國、秦漢、三國時期文化為背景的仿古建築群。
焦作影視城被授予「全國影視指定拍攝基地」,成為全國範圍內9家符合條件的優秀影視拍攝景地之一。
在焦作影視城取景的有電視劇《老子傳奇》、《水滸傳》、《三國》、電影《戰國》、《亂世後宮:紅髮美人》等作品。
【正月十七】3、路過中國十大影視城之一的2020年「穿越秦朝」大廟會
焦作影視城是中國十大影視城之一,兼具觀光旅遊、文化娛樂、休閒度假等功能的大型綜合性旅遊區。影視城擁有厚重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歷史場景,以春秋戰國、秦漢、三國時期文化為背景的仿古建築群,壯觀恢弘,氣勢磅礴,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園林特色,電視劇《老子傳奇》、《水滸傳》、《三國》、電影《戰國》等在此取景。同時,大型夜間燈光表演系統使影視城成為焦作市夜間文化娛樂的重要場所和好去處,堪稱「中原大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正月十七】4、中國非遺當陽峪絞胎瓷曾是中國「四大瓷都」產地
河南省修武縣當陽峪村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絞胎瓷」又名「透花瓷」,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的瓷泥採用獨特的絞胎手工技法相間揉合制胎成型、焙燒而成。瓷器花紋由胎而生,內外相通,里外相透,一胎一面,不可複製,被稱之為「編出來的瓷器」,因其表里如一的特質也被譽為「瓷中君子」。
「當陽峪絞胎瓷燒制技藝」產於焦作當陽峪。北宋時期,當陽峪與當時的江西景德鎮、福建德化、陝西耀州並成為中國「四大瓷都」,是宋代北方著名陶瓷生產場地。
【正月十七】5、影視城進山道X014 早已封閉
G(國道)S(省道)X(縣道)Y(鄉道)
國道按首都放射、北南縱線、東西橫線分別順序編號——
1)以首都為中心的放射線由一位標識碼"1"和兩位路線順序號構成;
2)由北向南的縱線由一位標識碼"2"和兩位路線順序號構成;
3)由東向西的橫線由一位標識碼"3"和兩位路線序號構成。
【正月十七】6、沿有白馬愛情故事傳說的白馬河進山
白馬河,因有白馬愛情故事傳說而得名。白馬河是一條泄洪河,平時無水,是條幹河。沿白馬河修的進山縣道是X020.
【正月十七】7、白馬門村是城區通往太行山龍翔山區的必經之路
白馬門村是焦作市中站區龍翔街道龍洞村的一個自然村。全村只有20多戶人家,120餘口人。
該村因為地處石河出山口,又因為有白馬的愛情故事傳說的白馬河,所以稱為白馬門村了。
白馬門村是城區通往龍翔山區之路,因此這個「門」顯的很重要。現在四好農村路建設,已經縮短了山區與城區之間的距離。
白馬門村原來雖然是山區自然條件差,但在精準扶貧政策的引領下,這裡的環境正在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正月十七】8、原龍洞鄉,現龍翔街道辦事處封閉了兩條進山道
一是從景視城往山里去的道,在中間位置用土堵住了所有車輛的進入。另一是在白馬河的辦事處門前。
龍洞鄉,1958年改為龍洞公社,隸屬中站區,1962年劃歸郊區,1963年龍洞山區改為兩個鄉,分別為許河鄉、劉莊鄉,1967年歸王封(向陽)公社管轄,1971年設立龍洞公社,1980年改為龍洞鄉,1988年10月劃歸中站區至今。2005年11月撤鄉建辦,改名為龍翔街道辦事處。
【正月十七】9、兩條進山道封閉,只能步行上山了
兩條進山道封閉,我選擇從白馬河東邊道路,步行上山。
東臨修武縣,西接博愛縣,北與山西省交界,南與本區許衡街道接壤。2006年,轄14個村委會:龍洞村、河口村、西張莊村、劉莊村、寺後村、大窪村、栗井村、周窯村、東張莊村、許河村、趙莊村、北業村、桑園村、十二會村。辦事處駐龍洞村98號。始建於1954年
【正月十七】10、南太行難以彌補的傷害
按照有關政策,礦山地質環境修復,生產礦山的治理責任在企業,無主礦山的治理責任在地方政府。然而,承擔了主體責任的市縣兩級地方政府,很難獨自突破礦山修復中出現的技術難度大、治理費用高等難題。
【正月十七】11、太行山礦石開採外的礦產資源挖掘的洞窖如何處理呢?
太行山礦石開採後恢復,主要是加土綠化。
礦產資源挖掘的洞窖恢復,主要是回填後,加土綠化。
很多都是老采場,而當時洞窖的礦產挖掘都是私人進行的。關健現在是誰來做恢復?
【正月十七】12、色澤潔白冰晶亮澤的太行山捲雲
捲雲,屬於高雲族。它有時產生在能生成雲的最高高度上,雲底一般在4500至10000米。它由高空的細小冰晶組成,且冰晶比較稀疏,故云比較薄而透光良好,色澤潔白並具有冰晶的亮澤。捲雲按外形、結構等特徵,分為毛捲雲和鉤捲雲、偽捲雲、密捲雲四類。
【正月十七】13、從白馬門村後山果林小道登頂太行山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媧山,是中國東部地區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
太行山脈位於山西省與華北平原之間,縱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山脈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與山西交界地區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400餘公里。它是中國地形第二階梯的東緣,也是黃土高原的東部界線。
【正月十七】14、從太行山峰頂看後山龍翔山生態旅遊度假區
龍翔山旅遊區位於兩省(河南、山西)一區兩縣(中站區、修武縣、澤州縣)交界處的焦作市主城區北部的太行山南麓境內,東至趙北路,西至衛源東大河谷,北至煙交河谷,南至龍翔社區——周窯——窄門一線,總面積26.24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高度941米。
【正月十七】15、龍翔山頂大宅院
整個景區由五穀六峰和孤山湖水面共同架構的龍狀旅遊地,距市中心約三十公里。秉承「生態為本、文化為魂」的發展理念,以優良的自然山水為框架,以優美的生態環境為機理,以厚重的傳統文化為脈絡,建設焦作市近郊山地峽谷型旅遊區。
【正月十七】16、走進龍翔山旅遊區
位於焦作市中心城區北部的太行山南麓,距省會鄭州西北65.7公里的焦作市中站區境內,總面積26.24平方公里。東至趙北路,西至衛源東大河谷,北至煙交河谷,南至龍翔社區--周窯--窄門一線,總面積26.24平方公里,整個景區由五穀六峰和孤山湖水面共同架構的翔龍狀旅遊地,結構緊湊,張力十足。
【正月十七】17、從窯道口村進入龍翔山旅遊區主街
我從山上進到龍翔山旅遊區,從臨路的窯溝口自然村排房前經過,下到大路上。正對面就是麻地溝橋。
焦作中站區龍翔辦事處窯溝口村
【正月十七】18、從麻地溝橋,沿龍洞村財政扶貧硬化路進入村莊
龍洞村,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區龍翔街道下轄村。
龍洞村是龍翔街道一個自然村,毗連許河村、大窪村,歷史悠久,社會和諧穩定,天藍水清。村內企業:種子基地、電子儀表廠、塑膠有限公司、模具有限公司。主要農產品:小包菜、平菇、栗子、穀子、洋薊、通菜、火龍果、玉米。村內資源:鉬、石膏、粘土、石墨、磁鐵礦、鎂煤。
【正月十七】19、龍泉山莊是龍翔旅遊景區最高建築
從麻地溝橋,沿龍洞村財政扶貧硬化路的反方向,向右東北方向上坡進入。
【正月十七】20、一場未能載入史冊的龍翔旅遊區麻地溝抗日紀念碑
在中站區龍翔街道麻地溝村,78年前曾經發生了一場慘烈的中日戰役,國民黨將士傷亡慘重,200餘人被埋於此。在這些英烈中,他們僅僅個別被後人立碑紀念,而絕大多數不知姓名,魂飄他鄉,被歲月的塵封湮沒,被歷史的車輪遺忘。
2019年10月22日立碑於此:
河南省鄧縣城西王營中士王成萬,民國二十八年七月一日陣亡
江蘇省驍且縣城西北陳河莊上等兵劉玉成,民國二十八年七月一日陣亡
三號碑字跡模糊,無法辨認
江蘇省碭山縣城東唐寨上等兵唐朝民
河北省隆平縣城南仙花寺村排副郭福貴
(僅僅5個石碑原記,立碑紀念)
【正月十七】21、麻地溝老窯洞
過去,一位農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願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有了窯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業。男人在黃土地上刨挖,女人則在土窯洞裡操持家務、生兒育女。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
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窯洞廣泛分布於黃土高原的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內蒙古、甘肅以及寧夏等省。
【正月十七】22、600餘年歷史的古山村一一周窯村
周窯村,鼎盛時期居住人口有1500餘人,且90%為周姓。「周家窯村」遠近聞名。
明末清初後,周家窯村陶瓷等產業走向沒落,周氏家族相繼移居他鄉。清順治年間,由山西省澤州府鳳台縣的交谷堆連氏、井窪靳氏和許圪套許氏遂先後遷居到此,連、靳、許三大姓氏家族在這裡休養生息。
古建築中有石頭窯洞、民居約70座,山神廟、老君廟、古瓷窯、古棧道被稱為周窯村標誌性古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