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偽「新京特別市防疫所」。
今天的長春市珠江路,距離長春站不遠,它西起人民大街,東至東六條街,長1382米,寬18米,東西走向。它始建於1907年日本滿鐵附屬地初期,最初的名字叫橫五街,1922年改稱祝町。從滿鐵附屬地時期開始,這條路上就分布著很多商業、金融業建築、市政服務類建築和宗教建築等。如今,這些歷史建築還在嗎?
珠江路上的市政服務建築
滿鐵附屬地時期的「祝町」,是一個市政服務街區,很多服務功能的建築位於這裡。如今位於珠江路和人民大街交會處正在修建的金座大廈址,曾是「中央通警察署」所在地。原建築建於1908年,1992年被拆除。據記載,滿鐵長春附屬地中央通警察署是一座歐式風格的建築,其造型美觀、裝飾華麗,頂部有塔樓,與珠江路對面的長春郵便局形成「雙子星座」。1934年,「中央通警察署」改為「新京市警察署」,但仍由滿鐵當局管轄。1937年,隨著日本治外法權的撤銷,偽新京市警察署移交給偽滿洲國政府管理,改為「中央通警察署」;1942年,又改為「敷島警察署」。1945年蘇軍軍管時,改為長春市公安總局第二分局。1946年國民黨占領長春期間,改為第二警察分局。新中國成立後,原建築由長春市公安分局寬城區分局使用。
在百年前老長春的圖片上,珠江路上的標誌性建築是位於珠江路和東一條街交會處西北角的滿鐵消防署。消防署建有二層隊舍、高27米的望火樓與一層消防車車庫相連的樓體,1918年建成。1937年日本對外法權撤銷後,劃歸偽滿洲國首都警察廳消防署。東北光復後,改為長春消防隊頭道溝消防分隊。新中國成立後,原建築繼續由消防隊使用,1992年被拆除。
位於珠江路與人民大街交會處東南角的長春郵便局,是一座轉角型建築,地上二層,地下一層,轉角處設門廳,上方為兩組雙柱支撐的三角牆,樓頂為立方形穹隆,牆體裝飾精細,極具歐式風格,1907年由滿鐵建成。偽滿洲國成立後,長春郵便局改為「新京中央通郵政局」,仍由滿鐵管轄。1934年,樓體的南面進行了補建。1937年,中央通郵政局移交給偽滿洲國。1946年,被國民黨接收,改為長春市郵政局。新中國成立後,先後改為長春市郵局、長春市郵政局、長春郵政局寬城郵政支局,現掛牌長春郵政局。該處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珠江路與東一條街交會處西南角的長春細菌檢驗所,是一座二層轉角樓房,樣式簡單,1920年由日本滿鐵建成。1937年改為「新京特別市衛生試驗所」,1941年改為「新京特別市防疫所」。該所是當時設施最完善、技術最先進的防疫機構。東北光復後,新京特別市防疫所改為長春市防疫所。新中國成立後,在此成立長春防疫站,1956年改為頭道溝防疫站,1957年改為寬城區防疫站。2007年起,原建築由長春市新聞出版局使用,現商居兩用。
珠江路的金融、商業建築
在珠江路與南京大街交會處的西南角,有一座金融業建築——朝鮮銀行長春支店,該建築二層,採用「辰野式」建築風格,牆面紅白相間,是以紅磚配白色花崗石條所致。1920年建成。朝鮮銀行的前身是日本東京第一銀行,又稱韓國銀行,1909年改稱朝鮮銀行,是日本投資並由其直接管理的殖民地銀行,總行在當時的朝鮮漢城,1913年,該行在長春設立出張所,該建築建成後遷入。朝鮮銀行長春出張所於1921年升格為長春支店,1932年改稱新京支店。1936年,朝鮮銀行併入滿洲興業銀行,該建築成為滿洲興業銀行新京南廣場支行。1945年光復後,改為東北銀行長春分行第一分行。新中國成立後,一直供金融機構使用,1987年增建一層,2000年拆除,原址上建成一座七層大樓。現為中國工商銀行長春南廣場支行。
朝鮮銀行長春支店建成時,其西側附設的中央公館也建成使用。中央公館是銀行招待所,它是滿鐵附屬地內除大和旅館(今春誼賓館)外檔次較高的會所。當時控制長春經濟命脈及後來影響整個中國東北金融業的重要決策均出於此。1932年5月1日的偽滿中央銀行籌建委員協議會和6月14日偽滿洲中央銀行創立大會均在此召開,偽滿洲中央銀行籌建後移交和首腦任命等重大事項也均在此辦理。該建築於20世紀80年代拆除。
位於珠江路與東二條街交會處東南角的青陽大樓,是一座五層樓房,門廳凹進,二樓以上窗戶之間用凸出的牆體柱裝飾,建於偽滿時期,是滿鐵附屬地內較大的商業用房。新中國成立後,曾做過頭道溝區政府大樓,後由長春市百貨採購供應站、毛線城等使用。現為一家酒店。
青陽大樓東側的公記飯店,也建於偽滿時期。該建築為二層轉角樓房,窗體之間用突出的棱板裝飾。飯店主要經營北京風味的菜肴。新中國成立後,原建築被拆除。
位於珠江路與東二條街交會處西面是「新京劇場」,是一座三層樓房,外牆用稜柱裝飾,窗戶內陷,設有兩層座席,可容納觀眾738人,1935年建成。新京劇場是滿鐵附屬地內日本人設立的劇場,上映的影片均是日本公司出品的。1945年蘇軍軍管時,改稱光復影院;國民黨占領期間,改稱青年電影院,由國民黨三民主義青年團經營。新中國成立後,先後改為兒童電影院、新聞電影院、紅旗電影院,1992年拆除。
珠江路的宗教建築
珠江路與東一條街交會處東南角以東有日本人設立的三處佛教廟宇,從西向東分別是西本願寺、聖德太子堂、高野山金剛寺。西本願寺正殿為歇山式大屋頂,屋頂覆蓋灰陶瓦;門前有幾級台階通向正門,正門兩側各有一扇細長窗戶;附屬建築與主體相連,但高度與體量較小,1908年設立。西本願寺早期叫西本願寺長春出張所,後稱西本願寺別院,屬真宗本願寺派,是滿鐵附屬地內最早的宗教建築。該寺院曾做過寬城區珠江路小學校舍,1975年拆除,在原址建成新校舍。現址為長春市寬城區實踐教育基地校。
西本願寺別院東面是聖德太子堂,也稱太子堂,是為紀念日本天皇二太子聖德所建。該建築為二層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樓房,占地面積567平方米,建築面積736平方米。新中國成立初期,原建築由長春市第六區文化館使用,後改為寬城區文化館,1999年拆除。
聖德太子堂東面是高野山金剛寺。建築二層,攢尖頂,屋頂覆蓋灰陶瓦,尖部裝有一個銅製的大圓球。二樓建有一圈迴廊,設有木質的扶手欄杆,北面開有四扇鐘形的廟門,1915年創建,1917年建成。高野山金剛寺,簡稱金剛寺,屬真宗派。新中國成立後,原建築改為民宅,房屋使用形狀和設施有很大變化。
信息來源:長春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