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護服里的他們經歷了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2020-02-04     廣州從化發布

戰役來時,思壯士!


17年前,在抗擊「非典」疫情的戰役中,廣東創造了全世界病死率最低的紀錄。


此次,疫情再來,全省醫護人員再次奔上前線,只把白衣,作戰袍。為了這份紀錄,更為了這紀錄背後每個鮮活的生命!『』


醫院和實驗室是「最危險」的地方

但這群身著穿防護服的「逆行者」

始終奮戰在那裡


防護服密不透風,一位醫生穿著不到半小時,已是滿頭大汗,護目鏡里滿是水蒸氣。南方日報記者 張梓望 李細華 攝


他們穿上了厚厚的防護服,默默守護著大眾的健康。防護服下,是剪短了的頭髮,是被汗水濕透了的衣衫,是鼻樑、臉頰上的壓痕,是一顆無私奉獻的愛心。


這是一群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


幾天來,他們經歷了什麼?我們真的知道嗎?


集結

他們在責任與親情、愛情的較量中,毫不猶豫地把愛的砝碼加給了患者


春節前夕,李冬欣開車返鄉,放著音樂聽著歌,可當她收到廣東全面打響戰「疫」的消息,心裡一揪,趕緊折返醫院。對這個被親人們一再強調不能爽約的節日團聚,她又無奈地錯過了。李冬欣是廣東省人民醫院急診科綜合病區護士長,她說:「有『戰』必歸,是醫者的本能。」


醫生在隔離病房內詢問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 南方日報記者 張梓望 李細華 攝


戰「疫」號角吹響,白衣天使火速集結。廣東省中醫院護理部短短一個晚上就收到近200人報名;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動員通知發出不到20分鐘,全院43名男護士就集體請戰;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超百名醫護人員集體宣誓,自願加入先鋒救援隊,17年前抗擊「非典」的英雄又集結在了一起……1月21日,全省30家省級定點收治醫院全部取消醫護人員休假,各地醫護人員也隨即迅速到崗,數十萬「大軍」集結完畢。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一對夫妻,連夜通知家人開車將兩個孩子接回湛江老家,雙雙走上「前線」。丈夫潘順文除夕夜隨廣東醫療隊馳援武漢,妻子代群衝上廣東防疫戰場。

除夕年夜飯本是喜慶的團聚,可在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護士鄭利城家裡,母親卻淚流不止,因為鄭利城初一就要走上戰「疫」前線。這個「90後」小伙強忍淚水,向母親解釋:「全院都在前行,我不能當逃兵。」


所謂白衣天使,只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因為這份職業和救死扶傷的信條,母親吻別熟睡的寶寶、兒女爽約新春的團聚、戀人推遲久盼的婚禮,他們在責任與親情、愛情的較量中,毫不猶豫地把愛的砝碼加給了患者。


17年前,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分院急診科護士長葉欣倒在抗擊「非典」疫情的「戰場」。疫魔再來,葉欣生前的「戰友」李芳義無反顧再上「戰場」,她說,不能給葉欣丟人。


儘管廣東醫護人員都知道,「抗非」戰役中,數百名醫護人員因感染病毒倒下,但這一次,他們依舊選擇「逆行」,義無反顧。


奮戰

壓痕和傷疤成了醫護人員的「標配」,泡在汗水裡工作成了他們工作的常態


不久前,鍾南山院士在奔赴武漢高鐵上閉目小憩的照片在網上「刷屏」。疫情發生後,這位84歲高齡的廣東專家再次臨危受命,出任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那次小憩是他連續4日96小時奔走北京、廣州、武漢的一瞬間。經過全面摸查,他通過央視告知人們:新型冠狀病毒出現了人傳人的現象,且有醫務人員感染,必須儘早採取措施。這在某種程度上扭轉了人們對這場疫情的認知。


「我們要盡力降低病死率。」作為廣東省防控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鍾南山在廣東指揮著對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1月29日,他領銜了廣東首次對重症病人的遠程會診,10位頂級重症醫學專家、呼吸科專家和傳染病專家齊為5位患者商討治療方案,足足持續6小時18分鐘。看著眼睛熬紅了的鐘南山,妻子既生氣又心疼。


人們可能不難想像,醫護人員在一線救治患者的情景,但還是容易在一些畫面前濕了眼眶。


南方醫院隔離病房內,一位護士正喂一位患者喝水。南方日報記者 張梓望 李細華 攝


幾天前,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隔離病房內出現了兇險的一幕:一位確診病人胸悶、喘不上氣,表情痛苦。見此狀,醫護人員快速判斷病情,並立即為患者進行氣管插管搶救。


「氣管插管是一個高風險的操作。」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童裕維說,一方面,患者容易出現氣道痙攣,氣道突然收縮,氣進不去,患者就有生命危險;另一方面,在插管過程中,患者會噴出大量分泌物,痰、飛沫四處飛濺,負責操作的醫護人員面臨很大的感染風險。


參加過「抗非」鬥爭的童裕維說,17年前就是因為大家起初對冠狀病毒認識不深,防護不到位,才導致很多醫護人員感染。當時的隔離衣是布做的,有口罩卻沒面屏,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她就感染上了SARS病毒。而如今,醫護人員穿上層層防護服,從頭到腳「全副武裝」,醫院又配備了保證空氣流通的負壓病房,大大降低了醫護人員感染的機率。「可長時間佩戴頭套,頭被勒得生疼。」童裕維說。


戰「疫」中,壓痕和傷疤成了醫護人員的「標配」。他們的臉額被防護鏡、口罩勒得紅腫,鼻樑也磨出了水泡。


戰「疫」中,泡在汗水裡工作成了他們的常態。套上幾層密不透氣的防護服,忙碌地工作一天,醫護人員們的頭髮總是濕漉漉的,防護服內的手術衣被汗水浸濕,很多都能擰出水來。廣東省人民醫院急診科護士葉惠珊就是這樣,被層層防護服包裹的她,連喝一口水都不易,幾天下來,身上濕得厲害,嘴上卻乾得起了白皮。


病毒充滿未知,從治病到醫心,廣東醫護人員始終與患者心手相牽。


隔離病房內,患者拉著醫生的手道謝。南方日報記者 張梓望 李細華 攝


54歲的劉女士進入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救治前寫下遺書,入院後,天天以淚洗面。對此,醫生不僅要治病,還要對她進行「心理按摩」,終讓她的情緒逐漸好轉,病情也有了起色。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裡收治了一家6口中的5人,全家只剩下一個2歲半的寶寶,還因發燒被隔離在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父母急、孩子鬧,省二醫當機立斷,將孩子接來就近隔離、照顧,28名護士爭當「臨時母親」。孩子不鬧了,病中的家長心安了,醫生與患者的心更近了。


衝鋒

疾控人員是與病毒距離最近、接觸最頻繁的一批人


1月30日,廣東同時啟動對我省確診病例的所有密切接觸者、重點疫情地區來粵人員、全省發熱門診重點人群的大排查。這不是簡單的問詢、調查,而是要對三類人群全部進行鼻咽拭子檢測。


「檢驗每份標本需要4—5個小時,這是海量的工作。」不少防疫人員感嘆。一聲令下,各地疾控中心以及多家第三方檢測機構投入戰鬥,奔赴高速路口、機場、車站、酒店、城市社區、田間地頭……務求讓患者一個不漏得到及時隔離與救治。


深夜,廣東省疾控中心的實驗室里,中心微檢所所長武婕和同事還在忙碌著。全省各地送來的呼吸道病例樣本等待著核酸檢驗。在這個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里,他們被重點培養的新型冠狀病毒等高致病性病毒和細菌包圍著。為了安全,8個小時前,他們起碼花費半小時,穿上層層隔離服,戴好面屏、手套、口罩,武裝成「太空人」,相互檢查完佩戴後,才敢進入實驗室。


廣東首例確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樣本在省疾控中心確診,幾天後,經過晝夜奮戰,廣東首株新型冠狀病毒毒株又在這裡被分離出來,為分析新型冠狀病毒的流行規律和致病機制提供了病原學支撐。


疾控人員是這場戰役中,與病毒距離最近、接觸最頻繁的一批人。他們默默無聞,但對人民健康的守護從未停歇。


同樣默默無聞的,還有另一批病房外的醫者。徹底擊敗疫魔,有賴於科技攻關,為此,廣東迅速設立由省科技廳廳長王瑞軍為組長、鍾南山院士為專家指導組組長的疫情防控科技攻關組。如今,瞄準病毒溯源、對症藥物、疫苗研製、重症救治等難題,第一批科技攻關應急項目正在加緊進行。


馳援

牽掛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廣東醫生千里馳援,毫不猶豫


除夕本是團圓夜,128名廣東醫護人員卻告別親人,帶著匆匆整理的行囊,登上從廣州飛往武漢的唯一一班客機,踏上了支援湖北疫情救治的征程。


3天後,來自廣東中醫系統的60名醫護人員,奔往同一目的地;僅1天後,廣東再次向湖北增援,147人的醫療隊出征;又過2日,由5人組成的省疾控中心首批應急檢驗隊奔赴湖北……


湖北是最前線;廣東亦是「戰場」。確診病例數量較多,廣東戰「疫」壓力巨大。牽掛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廣東醫生紛紛請戰,千里馳援,毫不猶豫。

全副武裝」後,就難以辨認誰是誰了,護士在醫生防護服背上寫下他的名字,打上獨特的標記。南方日報記者 張梓望 李細華 攝


鄒艷平是廣東省首批支援湖北疫情防控醫療隊隊員。她和隊友們在武漢遇到的是一場「硬仗」——接收武漢市漢口醫院患者病情較重的一個病區,截至1月28日,收治的70餘名患者中,危重症者超過50人。


在武漢,每一位醫護人員都全力以赴。為了更好地進行診治,他們中不少人都穿上了成人紙尿褲。「挽救生命,時不我待。」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呼吸科副主任醫師胡國棟說。


廣東醫生的付出,湖北病人看在眼裡,疼在心裡。


在對口支援的武漢市漢口醫院,65歲的武漢阿姨點贊廣東護士,「她們從昨天到現在都沒休息過,也沒怎麼吃飯」。


「廣東護士打針不疼,我就是心疼你們,都是父母的寶貝,怎捨得讓你們大老遠過來。」一位患者說的話,讓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護士李青的心裡暖暖的。


南方醫院隔離病房的走廊上,中國結格外鮮艷。南方日報記者 張梓望 李細華 攝


「在生命的單程列車上,正是有了你們的付出,才讓我們在迷霧中看到陽光,並讓旅途的終點得到延伸。」一位患者在紙條上寫下這句話,讓廣東醫護人員的信念更加堅定。



來源:南方+(記者:趙楊 黃錦輝 朱曉楓 鍾哲)

網絡編輯:劉芳

初審:朱慶州 陳治

審核:梁偉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aUzEnAB3uTiws8KupZ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