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浙要衝,海疆重鎮之譽,省級生態優美鄉鎮,福建霞浦縣三沙鎮

2020-01-10     視覺秀旅遊

三沙鎮,位於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境內,據史料記載,從唐代到清朝,歷代都曾在此設鎮駐兵。歷史上被譽為"福寧門戶,閩浙鑰匙", 自古就有"閩浙要衝"、"海疆重鎮"之譽。三沙鎮是全國著名的閩東漁場所在地,系一級漁港,福建省文明村鎮,省級生態優美鄉鎮。 2014年被列為全國重點鎮。


古時,三沙原是一片海灘。有一天,突然不知從什麼地方來了三頭獅,兩頭獅奔去攬住圓山,像雙獅搶球:另一頭獅站在排塘嶺上,頭仰著天看。過了不久有五隻老虎也來到這裡,住在港灣東西的五個所在。獅、老虎都要鎮守這兒,為爭取地盤,常常相咬,這時海會叫,浪會飛,漁人不敢出海捕魚。


一天夜裡,天上烏雲滾滾,雷公大響,雷電大閃, 原來是五頭老虎和三頭獅撕斗。獅吼虎嘯,一時狂風大作,飛沙走石。獅戰勝了,虎輸了,五頭虎,吼一聲,向東南方向逃,竄到閩江口,占據了那裡的五座山。原先五虎盤踞的所在,因為海水日夜侵襲,成五個大凹地,就是三沙的一澳、二澳、三澳、四澳、五澳。戰勝的三頭獅不走了,一頭鎮著山,兩頭護著海。從此,這裡成了風平浪靜的海港。後來居住在這裡的人們為了紀念三獅,便將此地命名為"三獅"。由於這進出的居民多從閩南遷來,講閩南話,閩南話的"獅"、"沙"音相近,經年累月,含混傳呼,"三獅"就變成"三沙",一直沿用至今。


景區看點;三沙留雲洞,俗稱石厝,亦稱幻塵庵。周圍面積5000多平方米,與台灣的東引列島遙遙相對,左右兩山對峙,林木青翠。由自然柱石支撐著一塊巨石「一片瓦」構成一個奇妙的留雲洞穴。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僧題安同居士杜仰高建大雄寶殿於洞穴之中。

  洞的四周怪石嶙峋,形態各異,有如駱駝觀濤,有似雄鷹望日,有形玉兔賞月,有象雙獅戲珠。洞前臨海處有一巨石凌空而立,下臨萬頃碧波,浪峰起伏,驚濤拍岸,可以駕艇游弋,可以垂釣撒網。三沙留雲洞歷來是閩浙交界的一個著名遊覽勝地,吸引四方遊客慕名而來,題詩刻字。原-閩浙監察使孫啟英的「片石開生面,名山出一頭」和陳立夫的「海東勝地,留雲紀勝」等多處摩崖題刻至今尚存。


留雲洞石刻,有民國時期摩崖石刻,主要是慕名而來的黨政要人、文人墨客石刻題詞;有國民黨政界要人陳立夫的"東海勝地,留雲紀勝";有曾任國民黨寧洋縣縣長、福建省救濟院院長魏雨峰的"得未曾有"和抗日戰爭時期霞浦縣長劉子兆的"風怒濤飛、巨浪狂嘯"等題刻,以及現代已故書法家游壽(女)的篆刻"龍沙獲象骨,草原覓漁田",著名書法家鄭乃珖楷書:"流雲聽濤"、朱以撒的"天風海濤"等達二十多處。有篆、魏、楷、行、草風格各異,堪稱石刻藝術珍品,吸引閩台遊客來此觀光。留雲洞是由一塊巨大岩石覆蓋所以又稱"一片瓦",四周奇石怪狀,錯落有致。1986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沙鎮花竹村;依山面海,清晨時的海平線和天空融合在一起,可堪為水天相連,太陽從海面冉冉升起極為壯美,因海灘養殖,漁村小屋、小舟魚網、浮標竹竿,隨著潮水的漲退,加之光影的無窮組合,創造了如詩如畫的影像,無不令人讚嘆大自然奇異瑰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QBqs28BUQOea5OwM3i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