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是誰壓制了A股股價?目前A股處於歷史上的什麼階段?

2019-07-23     十億投資人

對於絕大多數的投資者而言,對市場細節波動的關注,甚至是過度的,而較少去關注大趨勢大戰略,所以才會出現牛市一窩蜂地買股票,熊市股票無人問津。

現在,筆者告訴你,股票市場很可能處於未來十年運行的低位區域,你是否認同這個觀點呢?

市場有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在大漲之後,投資者就會認為政策之力無所不能,在市場大跌之後,就會認為市場規律才是王道。

其實,中國股票市場有個特點,當政策和規律形成兩點共振的時候,往往就是大牛市啟動。2005年998點,2009年1664點和2013年1849點,概莫能外。

現在,市場政策底的信號,在今年2月底已經明確地發出,資本市場的戰略定位被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信號。

市場規律方面,A股熊市周期大約是四年左右,比如2001年2245點到到2005年998點,2009年3478點到2013年1849點,基本都是四年的調整周期。

本輪調整自2015年6月5178點調整到目前,已持續了四年,即使考慮時空的鐘擺效應,現在點位上,應該是相對低位區域。

所以, 筆者的看法是,站在更廣闊的時空看當下,我們對中國股票市場的未來,應該更加樂觀,更加淡定,更加從容!

任何一輪真正的牛市都需要有持續的主流板塊推動。這樣的主流板塊所在的行業,應該對經濟運行有明確的推動作用。每次行情的發動都是由無法預知的因素引起的,儘管每次均不相同,但縱觀中國股市各次牛市的特點,還是有一些共性的。

明確的主流板塊

每次的牛市都需要有可持續的主流板塊,這樣的主流板塊所在的行業,應該對經濟運行有明確的推動作用。

主流板塊的持續性

一個能夠發動牛市的主流板塊,絕對不是那些願意承擔風險的投資人創造出來的,也不是那些精明的分析師們發現的,而是在產業界中不斷地發掘出來的。也就是說,一個主流板塊,既需要有實際業績來證實該主題的投資價值,又需要有新的信息不斷地展開,來提升該主流板塊的投資期望。期望和業績都是牛市投資主題的必備品,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高價績優股備受追捧

中低價股票的散亂上漲,雖然也能夠推動股指上升,但同時也說明了市場缺乏牛市信心,這種牛市只能是投資人信心膨脹的結果。如果是那些高價績優股出現高歌猛進,那麼就說明這次行情確實是一次牛市行情。

從把握機會的角度來看,指望踏准每一個板塊輪動是非常不現實的,可以參考歷史上的股市,牛市板塊啟動順序是什麼?

以07年為例板塊輪動的順序:

先是金融有色等藍籌股的上漲,下游消費輪動,到牛市中期金融地產成長全線大漲,下游消費三線垃圾股雞犬升天,5.30股指最高見4275點,管理層提高印花稅,引發大盤暴跌。再次切換,煤鋼色、金融地產等權重藍籌股撥高股指,二線藍籌股出現分化走勢,三線垃圾股超跌反彈後弱勢整理,股市開始趕頂的過程,行情結束。

而再來看看2015年的槓桿牛的板塊輪動順序:

券商、泛金融---科技成長---金融地產---製造裝備軍工---低價題材---銀行消費,股市到頂。

總體來看,雖然略有差異,但總體還是有相似之處:

第一波:大金融、券商板塊

券商在熊市極度超跌,遠低於銀行和保險,價值需要重估。

牛市啟動,沖在最前面的,按以往的歷史來看,大機率會是券商板塊。股市第一波券商激活市場後,以後還會來回的震盪。在震盪期間,券商板塊的熱度很可能會冷卻下來。當然了,當股市震盪結束以後,開始發生真正主升浪的時候,券商開始分化,部分股票會跟著這一波再次大幅上漲。

第二波:二線藍籌

在券商啟動後,跟隨啟動的往往是藍籌股。一般來說,藍籌股都是業績比較好的績優大盤股。如果牛市到來的時候,業績好的肯定都會表現好。一旦權重藍籌股拉升,股指會快速上漲,成為引領市場的風向標。而在藍籌股中,泛金融類和一些藍籌股一般都是牛市啟動的第二波,比如銀行股、保險、地產、煤鋼色等。從經濟形勢和國家戰略來看,中字頭股票也會成為跟隨起來的一部分。

第三波:全面補漲

等到大部分藍籌表現之後,市場將會啟動第三波,這階段成長股、低價垃圾股全線拉升。比如兩三塊的低價,低價垃圾滿天飛;高價股漲的瞠目結舌,百元股不斷湧現。各種概念題材層出不窮。

第四波:市場大幅震盪

牛市後期,市場開始大幅震盪,一些主力開始跑路,股災開始預演,一些垃圾股提前完成頂部,崩盤下跌,牛市虧錢效應出現。

第五波:

在所有股票漲幅巨大,市場估值體系發生無以為繼時,任何消息都是壓死市場的最後一根稻草,藍籌股開始再次拉抬,掩護出貨,往往意味著一輪牛市的結束。

參考之前的幾輪牛市,我們目前處在第二波二線藍籌拉升階段,市場還有很多股票沒有漲,第三階段全面補漲仍未到來,板塊也以成長板塊為主,所以說如果現在還是牛市的話,應該是遠遠沒走完的,所以我們繼續維持牛市中段的看法不變。



A/H股差醞釀市場未來重大變革

隨著市場的發展,A股市場與周邊市場的聯動效應日趨加強,而港股是對A股市場影響最為直接的市場之一。尤其是2011年起香港交易所(以下簡稱港交所)決定與A股市場加強聯繫,先是從時間上與A股市場保持一致,隨後又在很多方面進行合作。顯然未來一段時間我們有必要正確理解H股和A股之間的關係,而A/H股價格的變化更是值得我們多加研究,尤其是這裡面有很多深層次的內涵,是被人們所忽略的。

滄海變桑田,物是人非

第一,外資說的「A股」,未必就是在說我們的股市,而是廣義的A股。有些媒體總喜歡強調外資機構開始看多A股,高調唱多A股市場,其實,筆者想糾正大家一個概念,那就是無論是索羅斯、羅傑斯、巴菲特,還是很多外資機構,他們看多中國A股都不是表面上那麼簡單。即便其意義的確是看好「A股」,所指的也並不是我們投資者所在的A股市場。他們看好的是中國概念股,這和A股並非是同一個概念。

畢竟同樣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在新加坡和香港股市「買」會更便宜,也更安全,沒有大小非等因素的困擾,信息披露制度、分紅派利方式等也更成熟,價值投資的條件也較為充分,更容易獲利。此外,如果有條件的話,筆者建議大家還是要看外資機構的原話,很多話經過機構和媒體翻譯後就會出現誤讀,甚至是斷章取義。這樣的事情在其他領域的影響可能還不太嚴重,但在投資市場就是相當可怕的。

第二,如何看待A/H股的差價。在2009年前,A股市場一直對H股擁有高溢價,原因就是前面介紹的,我們的市場「投機」氣氛濃厚。資金自2006年開始蜂擁進入到A股市場,這推動了A股市場的泡沫化進程,A股市場出現了股價「虛」高的情況。而隨著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的爆發,在A股市場經歷了6124點的高點之後,市場泡沫被刺破了,隨即股價在估值上一落千丈。本來A股市場的特性是暴漲暴跌,能夠在泡沫被刺破後,資金再度流入運作之際將股價推高,從而繼續得到高溢價。但就在此時,市場有了一個重要的變革,改變了這一切。那就是從2009年開始,A股市場迎來了2006年股改之後的解禁高峰期,市場流通市值頓時大增。這意味著市場內資金的話語權被快速攤薄,並且面對大小非,市場資金是無法對抗的。

因此我們看到也就是從這個時間點開始,A/H股價格逐步接近。而2010年1月準備金率意外提高之後,市場在年初就出現了弱勢,到4月股指期貨上市之際更是出現了一波做空行情。至此A/H股溢價的情況不僅被逆轉,而且H股還在擴大著對A股的溢價。2010年年底收官時,一批同時擁有A股和H股的上市公司股價已經出現了相差僅30%的情況,而且是H股溢價A股,這在之前幾乎是難以想像的。金融股表現出的差異最為明顯,中國人壽、中國平安、工商銀行、招商銀行等上市公司股價在港股市場不斷走高,而在A股市場則持續低迷,冰火兩重天的走勢著實讓A股市場的股民心中不爽。在A/H股走勢方面,比較典型的事件是2010年農行上市。農行A股在經歷了兩個月的橫盤走勢之後,終於在9月16日破發了,但此時其H股反而在不斷地創出新高,兩者差價超過了209?這實際上也代表了A/H股之間差價的趨勢情況。

是誰壓制了A股股價?

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要思考一下,為什麼會這樣,是什麼壓制了A股的股價。首先,必須承認港股市場要比A股市場成熟得多,具有更多的金融衍生品,這些產品起到了放大器的作用,使得大盤股走勢更為活躍。雖然說金融衍生品是雙刃劍,助漲助跌特性明顯,但不可否認的是其的確對大盤股估值起到了推動作用,使得大盤股具有更多的操作價值。而在A股市場,優質的大盤股已經逐步淪落到被冷落的境地:盤子大、估值水平低、交投不夠活躍、賺錢效應小……越來越多的中小盤個股反而成了市場中的點。

因此我們看到在2010年出現了中小板牛市而主板市場熊市的極端走勢,原因就是A股市場的投資機制不夠完善,資金過度追求「投機」,而忽略了對價值型藍籌股的投資作用,導致藍籌股成為融資提款機,而中小盤個股成為概念聚集、投機資金的樂園。這樣發展下去,A股市場前景堪憂。因為這會導致整個市場的估值體系發生混亂,市場系統風險加劇,在極大程度上制約了A股市場的股價。股指期貨的引入,從一定程度上平抑了這種情況的發生,但還需較長的時間才能夠完全將偏差糾正過來,讓A股市場走上正軌。從這個角度來看,如今A/H股差價較大的情況應該會得到改變。

其次,就是大小非。為什麼幾年前A股股價普遍高於H股?打個比方,當水池很小的時候,稍向水池注水就很容易滿,甚至會溢出,所以大量的A股受到了流通盤相對其總股本流通股份很小的刺激,存在巨大的槓桿效應,從而股價很容易推高。而隨著全流通進程的發展,是原有流通股幾倍、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解禁股突然出現,整個水池就變大了,但向池中注水的速度和水量變化卻不大,那麼要想讓現在的水池盛滿水就很難了,更不要說還有大小非往外面舀水的情況。這就是制約權重股股價在1~2年內處於低位弱勢的主要因素。

資金話語權被過快地攤薄,無力製造大的行情,再加上政策面和基本面存在的諸多不確定因素,使得A股市場的個股結構只能往「小型化」發展。不過時間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因此2011年下半年開始,這樣的因素將逐步被市場消化,屆時權重股將再度走強。

最後,市場資金構成還有待繼續豐富。如今A股市場的資金構成雖然已經初具規模,但還有很多需要發展的空間。比如「價值投資」型資金還不夠多,主題型基金數量還相當少,A股市場需要更多新鮮血液進行補充,使市場炒作風格豐富起來,這樣股價系統就會穩定。值得欣喜的是,管理層引入了基金創新機制,這將是一個改善。我們看到了類似創新型的債券型基金、主題基金(類似環保、新能源、通脹、海外指數等均有設置)、可轉債券型基金、趨勢定投等越來越多的基金類型。我國擁有非常龐大的儲蓄資金,如果市場能夠提供成熟的投資渠道,那麼這些資金是很願意進入到A股市場中的,

當該類資金通過基金渠道進來的時候,市場的「價值投資」環境就會逐步形成。一旦賺錢效應成為常態,那麼就會有更多的資金進行類似的操作,從而讓市場走勢更加健康、更加穩定。

此外,如今A股市場的外資機制還不夠完善,A股市場的開放度不高,QFII機制發展較為緩慢,這導致國際機構投資者往往只能通過港股市場去購買相關大型中資股。當然這裡存在H股沒有大小非,同時金融衍生品更多、投資組合有更多選擇的原因,但不得不承認,如今的A股市場因缺乏此類新鮮血液的注人,導致整個盤面上的沉悶。

當年我們引人了QFII,引發了一波對資源股的重估,這讓A股市場煥然一新,就好比在羊群中引人了狼,激發了羊群的優勝劣汰效應。如今市場又陷入到之前沉悶的局面中,需要一些積極的刺激。當我們引人了股指期貨之後,就好像引人了一頭猛虎,讓投資者知道了多空都能賺錢,同時也認識到了大小資金的優勢與劣勢,以及如何更好地揚長避短。雖然經歷了「4*19」之後的陣痛,但這樣的洗禮讓市場發展更進了一步,也讓投資者變得更加成熟。

A股市場未來的機會

總體來看,筆者認為當A股與H股之間聯繫增多了之後,市場資金結構會發生重大變化,這勢必會引發整個市場估值體系的重大變革。2009年A/H股差價趨勢的拐點就是一個契機。雖然我們看到在2010年一年間出現了中小盤個股的牛市和大盤股、藍籌股的熊市,但這是源於上面諸多因素導致的短暫行為。市場在2011年下半年或2012年之後將開啟一個新的窗口,也就是會有炒作風格上的改變。屆時,大盤股、藍籌股對市場的影響力會逐步加強。

從成熟市場的發展來看,股指期貨和以藍籌股為主要交易對象的市場特徵是非常明顯的,這也是A股市場未來的發展方向。所以在如今,諸如金融股等藍籌股出現對港股大幅折價,市場熱衷於中小盤個股炒作的時候,我們應該認識到這裡蘊藏著很多機會。在2006年之前,資源股的價格實際上還不如很多ST股、績差股、垃圾股,但在2006〜2007年市場發起了資源股的重新估值,幾乎是在一夜間人們認識到了資源股的價值。那麼在如今股指期貨變革時代的到來,市場資金構成的豐富,以及與成熟市場的並軌之際,是否也會引發對藍籌股的重新估值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在股市投資中,MACD指標作為一種技術分析的手段,得到了投資者的認知。但如何使用MACD指標,才能使投資收益達到最佳境界,卻是知者甚微。在股市操作中。MACD指標在保護投資者利益方面,遠超過它發現投資機會的功效。如何巧用MACD指標.在股海中盈利,今天就給大家一起講解。

指標之王——MACD

MACD指標是股票行情軟體中默認的第一個指標,也是投資者進行指標學習的入門指標,經典指標,被稱為「指標之王」。

MACD指標的重要性表現在:

(1)MACD指標是各大股票、期貨行情軟體中默認的首選指標。

(2)MACD指標當然也是被運用最多的指標,是被歷史檢驗過的最有效和最實用的指標。

(3)MACD指標是由趨勢類均線指標EMA計算而來的振蕩指標,對趨勢和震盪行情都有很好的應用效果。

(4)MACD指標的背離被認為是最好用的「抄底逃頂」技術分析方法之一。

(5)MACD指標是首選入門指標,是很多投資者進入指標研究的開始,而且是很多人在接觸了其他指標,甚至自創了指標或使用指標組合之後,最終又回歸本原,仍舊使用的終極指標。所謂「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6)MACD指標是系統化交易者最常用的進出場依據之一,被廣泛用來判斷買點與賣點以及市場多空狀況。

MACD指標是根據均線的構造原理,對走勢價格的收盤價進行平滑處理,求出算術平均值以後再進行計算,是一種趨向類指標。理論上可根據DIF和MACD所處的位置,交叉情況,紅綠柱縮放情況以及與K線之間的背離情況進行操作。

一、0軸下

.DIF下穿0軸-------跌進綠色海洋---------準備做空

2.0軸下------------零下綠---------------做空

3.一次死叉---------零下綠死叉-----------堅決做空

4.二次死叉---------二次零下綠死叉-------更堅決做空

5.0軸下死叉--------水下死叉沉船快-------做空

6.0軸下金叉--------水下金叉易受潮-------觀望

7.MACD與價格-----底背離

二、0軸上

1、DIF上穿0軸---------爬上紅色陸地-----------準備買入--持倉區間

2、0軸上--------------零上紅---------------作多

3、一次金叉-----------零上紅金叉-------------堅決作多

4、二次金叉-----------二次零上紅金叉--------更堅決作多

5、0軸上金叉----------水上金叉---------------2+3系統的初中期,末期的就不好!

6、0軸上金叉----------後金叉-----------------作多

7、0軸上死叉----------結合三死叉見頂賣出等

8、MACD與價格-------頂背離

一個良好的水上金叉必須出現在一波漲勢的初中期,就是一葉行情的初中期,就是我們2+3系統的初中期,末期的就不好,而判斷是否初中期還是末期,就是通過波長、量、MACD是否創新高、坨理論,以及外部條件,比如個股基本面、指數整體情況等等,綜合研判,我們儘量買進2+3初中期,不斷創新高的水上金叉,這樣的水上金叉就很好。

三、MACD詳細使用

軋空棒:

軋空棒呈現,闡明DIF、DEA的距離差將變大,進而12日、26日均線的距離差DIF將變大,K線行將上漲。軋空棒與K線呈同步聯繫。

縮頭棒:

縮頭棒呈現,闡明DIF、DEA的距離差將變小,進而12日、26日均線的距離差DIF將變小,K線行將跌落或盤整。縮頭棒與K線呈同步或盤調聯繫。

殺多棒:

殺多棒呈現,闡明DIF、DEA的距離差將變大,進而12日、26日均線的距離差DIF將變大,K線行將跌落。殺多棒與K線呈同步聯繫。

抽腳棒:

抽腳棒呈現,闡明DIF、DEA的距離差將變小,進而12日、26日均線的距離差DIF將變小,K線行將上漲或盤整。抽腳棒與K線呈同步或盤調聯繫。

小結

MACD技術指標:先核算12日均線、26日均線的差值,即DIF;再核算DIF、DEA(DIF的9日均線)的差值,即柱子。其實即是:「『均線差』的『均線差』」(進行了2次求穩求快處置)。與凌亂的K線比較,MACD技術指標的柱子形狀安穩、不滯後,具有又穩又快的特色。許多人以為技術指標滯後,大多是根據「技術指標來源於K線、必定滯後」的簡略揣度,帶有想當然的成分

MACD是最基本的技術指標,大家看文字是不用看圖,在頭腦中想像形態走勢,最快的掌握並形成體系。


如何在股市中找到正確的方向?

三錦囊助你找到正確的方向

提到策略,我們也必須考慮到,市場處於常規形態的時間是大部分,但也有相當一段時間是處於極端和非常規狀態的,此時我們如何操作?我們認為,縱然市場再複雜,迷霧滿布,但我們依然有找到正確方向的錦囊。也就是說,當你感到迷茫、手足無措的時候,你可以回歸策略「原點」,重新找回真相。

錦囊一:用市場的賺錢方式去判斷。在本書開篇筆者分析市場兒大群體的賺錢方式時就明確了,任何一路資金來到股市都是為了賺錢。這是市場中永恆不變的真理,任何時刻、任何地點都是如此。這也是我們逆向思維的根基——由贏利的終點可反向推導資金進行「奇異」行為的目的。

錦賽二:從市場資金話語權去判斷。對於很多股民來說,往往只能夠在股市中進行單向的做多操作,因此你在判斷股市行情時,就需要考慮用資金去運作股票行情,那麼其勢必也要通過自身的優勢來完成獲利,這時其對市場的話語權和控制力就是關鍵當市場中的資金群體由於市場擴容、其他資金規模快速擴大,或是其他原因導致市場話語權降低的時候,就必然會引發市場熱點運行特點的變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基金話語權從2007年的30%左右降到如今的不到10%,所以如今的基金已經不再追求主動操作,而是通過模型化、指數化、功能化被動投資去完成贏利。因此我們也就看到了基金種類的大大豐富,債券型基金、指數基金、主題型基金、創新基金等均成為基金的主要投資品種。

錦蠹三:估值體系與市場泡沫。在沒有進行股權分置改革之前,A股市場的估值體系是構建在以「經濟高增長的封閉市場、2/3的股票不流通、股票發行實行審批制」為主軸的三維坐標系中的。在這樣的估值體系之下,A股市場採用的是相對價值估值原理。股票的定價主要受供求關係影響,基於不同股票的橫向比較,無論是上漲還是下跌均呈螺旋式出現。若沒有外力的作用,按內在機理,市場的主要運行趨勢在邏輯上就只能是持續上漲或持續下跌;持續上漲與持續下跌之間的拐點則取決於政策對資金的管理。

之後有兩件大事改變了A股市場的估值體系,甚至可以說讓其變得混亂了:一是全流通進程,二是新股IPO發行改革。隨著全流通進程以及QFII等國際資金的進入,A股市場本身資金構成的豐富,市場的估值體系已經出現了非常大的改變。


聲明: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操作建議,風險自負。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幫助,想了解更多股市操盤手法和買賣秘訣,可以關注筆者微信公眾號:投資人筆記(K600313),訂閱學習更多實戰技巧、操作策略,滿滿乾貨不斷送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PMkHmwBmyVoG_1ZsmN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