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媽媽批評17歲男孩子跳橋身亡,學會這些跟孩子溝通方可避免悲劇

2020-09-10     喬龍說教育

原標題:被媽媽批評17歲男孩子跳橋身亡,學會這些跟孩子溝通方可避免悲劇

4月17日22時,上海盧浦大橋,一輛白色轎車剛剛停下,一大男孩就從車裡衝下來迅速跳下高架橋,全程不到5秒鐘,其母緊隨其後,也沒有抓住孩子,遂跪地痛哭。

原來,男孩今年17歲,上職校二年級,因在校與同學發生矛盾,遭到母親批評後憤而跳橋,之後民警在橋下綠化帶發現了孩子遺體,而孩子此時已經沒有了生命體徵。

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劇啊,什麼時候才不在人間上演,一個父母含辛茹苦養育了17年的大男孩,如此決絕的選擇跳橋輕生,這背後到底有多少我們不曾體驗的痛苦?然而,父母呢?自己親身養大的孩子說沒就沒了,這讓父母后半生怎麼活?

隨著青少年自殺現象的連年攀升,如此避免這種現象也不得不令人重視起來,而最該反思的就是我們做家長的,在孩子學生壓力,生活壓力空前高漲的今天,家長只有正確的進行教育教育,才能保證孩子的身心健康,才能護佑孩子堅強的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問題。

那麼,家庭教育應該是怎樣的呢?遵循什麼原則呢?

一、溝通原則:尊重、信任是有效溝通的橋樑,同理心是打開孩子心結,實現真誠溝通的必然通道。

小徐老師常年在一線教學,發現現在太多的家長和老師根本無法和孩子交流,因為孩子的心門早已關閉,家長和老師一開口,孩子就知道他們要說什麼,無非是一些自以為是的大道理,無非是一些凌駕於孩子心理感受之上的指責和教育,孩子受夠了,所以他們不和家長和老師交流。

但是,不和家長和老師交流的孩子,必定是無助的,內心的認同感、價值感和被尊重感一定是極低的,而這種低價值感如果在生活中又遭遇長期的挫折,那麼極易被沮喪、悲觀的情緒所操作,在父母或老師言語不當的刺激下,孩子就會作出過激的行為來。

所以,家庭要做孩子堅強的後盾,家長要時時刻刻接受孩子,正確的了解孩子,只有時時有效的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家長才能真正幫孩子走出生活的困惑和情緒上的悲觀絕望,才能在孩子遇到問題進拯救一把,而不是將孩子推向更深的深淵。

因此,如果家長和老師想和孩子作朋友,讓孩子敞開心扉,那麼就要掌握溝通的原則:

1、尊重、信任

有尊重才有信任,有信任才有交流,有些家長,孩子在交待事情的來龍去脈時,孩子剛一開口,家長就聽不下去了,馬上反駁:「我就知道,這就是你的錯,你怎麼不想想……」等等這樣指責的語言就連珠炮的講出來了,試想,您既然不相信孩子,既然不用聽孩子解釋述說,就知道是孩子的錯,那還讓孩子說什麼?孩子不說,又怎能解開心中的委屈和困惑?

所以溝通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就是尊重、信任。只有選擇尊重、信任孩子,孩子才能說出心中真實的想法,家長才能耐心聽下去,才能有一顆平常心,去站在孩子角度來分析問題,不誇大也不掩蓋,這樣分析出來的道理才能令孩子信服,才能幫孩子成長。

2、同理心

溝通的第二大有效原則是擁有一顆同理心,所謂「同理心」就是理解孩子、包容孩子,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感同身受,從情感上先接納孩子。

例如,孩子闖了禍,被學校老師批評,被同學排擠,此時孩子的內心是孤獨的,無助的,如果家長上來就劈頭蓋臉地指責孩子的行為錯誤,表達對孩子的失望之情,那麼孩子就會更加無助,痛苦,覺得被整個世界所拋棄。而這種情緒一旦不斷積累,孩子很難堅強的面對問題,只能使負面情緒堆積下來,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長。

二、良好溝通的方法

與孩子交流溝通是有原則,也有方法的。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才能更好的轉變觀念,更好搭建有效溝通的橋樑。

1、學會抱著同情心和同理心去傾聽孩子

當家長自己都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時,請家長先學會傾聽,無論孩子說出多麼過激的話來,請家長一直保持冷靜的傾聽,不評論,不指責,做一個安靜的傾聽者,是有效建立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的有效辦法。

現在,很多家長聽不得孩子說一些大言不慚的話,孩子一張口,只要言語過激,家長就火冒三丈,恨不得把孩子一切不良的想法扼殺在搖籃里,但是您有沒有想過,當人在氣頭上,是需要發泄,而情緒失控下說出來一些過激的話,正是發泄的方式之一,這並不能成為家長指責孩子言行的理由。

所以,家長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傾聽。一定要放下身段,抱著同情心,同理心去耐心的聽孩子發泄內心的不滿,這才是有效輸導心理不良情緒的最佳方式。

當孩子傾訴完,發泄完自己的不良心理,而此時家長也沒有指責他,那麼他的情緒才會安定下來,他的心扉才會向你敞開,而你和孩子之間才有可能進行下一步的溝通。而您當您有一顆同理心,能從孩子的情感需求下手,才能真正打動孩子,而您的生活智慧才能有效被孩子接受,才以指導孩子成長。

2、學會為孩子「擋槍」

從小到大,孩子會遇到無數的問題,有時候是孩子自己的錯,有時候是對方的錯,但無論是什麼原因,當孩子面對問題時,內心都是惶恐的,因為孩子小的時候,根本無法預知後果,更不能堅強的承受問題帶來的後果,因此,家長要適時的為孩子「擋槍」,從而減輕孩子身心上的壓力,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強大,找到安全感,同時也感受父母的愛和信任,這樣孩子才願意把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跟家長說,並願意聽取家長的建議,家長也才能從根本上指導孩子健康成長。

拿小徐老師來說,我兒子有一次在學校和一男孩打架,被「惡人先告狀」,老師嚴厲地批評了他,並且對兒子的辯解不予理睬,兒子很生氣,對老師態度也不好。於是老師通知家長來學校處理此事。

我去到學校後,首先做的不是指責孩子,而是為孩子「擋槍」,第一時間替孩子向老師道歉,並承認是自己沒教好孩子,給老師帶來麻煩,請老師原諒,而孩子請交給我來教育。

當我把孩子領出校門時,孩子哭著對我說:「媽媽,我以為你會當著我老師的面把我揍一頓或者批評我一頓並逼著我給老師道歉,謝謝你媽媽!」

其實,作為母親,我只做了我應該為孩子做的事,而孩子卻從此明白,任何時候我都是和他站在一條戰線上的,是那個隨時可以給他提供安全和好的建議的人,相信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內心才是最有安全感的,也是最有力量的。

3、學會冷處理

當孩子的情緒過於激動時,家長要學會冷處理,要給孩子充分消化內心不良情緒的空間,不要激化矛盾,引起內心的崩潰。

很多控制欲比較強的家長,面對問題孩子,自己先控制不住情緒,自己先暴跳如雷,口不擇言,這對一個內心極其痛苦,或者情緒失控,極度悲觀的孩子來說,無異於是火上澆油。

總之,溝通最重要的目標是千萬不要激化矛盾,要想辦法化解矛盾。

一切悲劇都源於矛盾的激化,而矛盾一旦激化,事情就會往失控的方向發展,這才是我們應該避免出現的情況。

再回頭看此視頻中的悲劇事件,車子直接停在馬路中央,而孩子開門衝出後直接跳橋,相信母子倆在車內一定進行了激烈的爭吵,是激化矛盾的結果。可憐一個如此年青的生命就這樣逝去,給父母留下的是一輩子的痛。

小徐老師最近一直關注青少年輕生事件,每次看到悲劇發生,內心都受到極大的觸動,悲痛之餘,我希望家長們能掌握一些與孩子溝通交流的方法、原則和目標,真正學著去做一個溫和的、有智慧的父母,真正能做孩子的朋友,做孩子的引路人,幫孩子去構建更加美好,更加寬廣的人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NMtdnQBURTf-Dn53pp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