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市中醫醫院迅速行動,全面部署,醫院各部門上下齊心協力,眾志成城,全方位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預檢分診、發熱門診、急診科、放射科、檢驗科、呼吸科……一個多月以來,醫護人員放棄了休假,回到科室,迎難而上,義無反顧地堅守在各自的崗位上。
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著想,他們張開堅毅的雙臂為所有病患撐起一把保護傘。
鏡頭一
預檢分診:
嚴把防疫第一關
預檢分診處護理人員登記到院人員相關信息
「您好!請測量體溫,填寫相關信息。」每天,在市中醫醫院門診大廳門口、門診大廳電梯口、名醫館門口等預檢分診處,有這麼一群醫護人員身穿隔離衣,手拿體溫槍,對來院的每位人員仔細詢問病史、指導其正確佩戴口罩並進行體溫測量。
她們就是醫院防線第一道關口——預檢分診的護理人員。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該院不斷優化流程,預檢分診更是重中之重。為做好「分診三關」、「首診三問」、「院感三防」,全院護理人員積極響應號召,從體檢科、康復科、婦產科等科室緊急集結人員,組成了20餘人的分診隊伍,實現對病人 「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
她們耐心細緻、認真嚴謹、層層把關,為醫院築起了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
鏡頭二
發熱門診:
時刻保持備戰狀態
發熱門診醫生穿著防護服工作
洗手、戴口罩、戴帽子、穿隔離衣……繁瑣的準備工作,每一步都不能馬虎。「在疫情面前,只有先保護好自己才能對其他同事和病患負責。」發熱門診醫生毛龍書說。
每一天都是隨時待命,每一刻都是備戰狀態。特殊時期,面對嚴峻的考驗,堅守在發熱門診的毛龍書隨時保持警惕和良好的狀態,以便應對突發情況。
層層衣物下面,醫護人員們的身上全是汗水。護目鏡將他們的臉上壓出一道道痕跡。而在隔離衣里的他們,需要工作十幾個小時。
「太悶熱了,這種狀態需要維持到下班。」發熱門診醫生苟珍說,在這樣的特殊時期,醫院的防護物品緊缺,每一套防護物品都十分珍貴。為了節約口罩、隔離衣等,發熱門診的醫護人員們在上班之前的幾個小時內基本禁食禁水,上班時更是滴水不沾。
「為了穿久一點,我們不吃不喝才能保證不上廁所。」發熱門診的梁玉婷說,身穿厚重的隔離衣,感覺緩不過氣一般,每次脫下隔離衣的那一刻是最舒服的。
疫情發生後,醫院緊急抽調人員支援發熱門診。急診科副主任張亮傑是第一批前往的,他不僅要承擔急診科的相關工作,還要支援發熱門診的相關工作。因為疫情防控的需要,他每天需要填寫表格並記錄相關情況,工作量增加了不少。
鏡頭三
急診科:
堅守崗位是醫者擔當
急診科醫生為病人看診
急診科作為醫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一道防線,除了負責預檢、分診,還要現場協調和處理各種突發情況。
「每一天,我們都會及時了解當天的疫情最新動態,以便更好地開展工作。」急診科副主任張亮傑說。
疫情發生後,老家在山東的急診科醫生李川川沒有回去,堅守在崗位上。「每一次上班都是24小時值守。」他說,因為要做好防控工作,接診的流程變多了,任務繁重,工作量也比平時多了一倍。他不僅要為病人看診,還要記錄他們的相關信息,填寫詢問表,和其他醫護人員負責排查患者,測量體溫等。
「有無接觸史?有無發熱跡象?」在急診科外的大門處,急診科護士毛裕蕾在為來看病的市民測量體溫,記錄相關信息。自疫情發生後,她曾連續在崗48小時,累是一定的,但她說,必須和其他同事一道把好醫院的這道關口。
鏡頭四
放射科:
一線醫生的「眼睛」
放射科醫生在為病人進行檢查
新冠肺炎主要病變部位是肺部,要通過CT檢查才能看到。因此,在疫情期間,放射科成為疫情防控的重要環節之一,這為放射科的醫護人員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分時段、分區域、分通道進行相關CT檢查。」放射科主任周剛說,自1月23日接到醫院緊急通知後,科室就設置了這樣一個檢查流程,從發熱門診接收的有發熱症狀病人便立即開啟特別通道和區域為其進行相關CT檢查,避免交叉感染。
從1月23日至今,科室的每一個人都是24小時輪流在崗,隨時待命。「因為在疫情期間和醫院人手不足的原因,科室有兩名醫護人員因此取消了婚禮,全力投入到抗疫工作中來。」周剛介紹,放射科是抗疫一線醫生的「眼睛」,為他們提供準確的診斷和治療依據等,因此,在這特殊時期,他們用最大的毅力承受著壓力。
最讓周剛印象深刻的是,在疫情期間,他們為醫院的一位發熱患者和一位疑似患者做了CT檢查。因此,放射科的4名醫護人員都需要進行醫學觀察隔離。「因為隔離了4名同事,所以我們的人數更加緊張了。」周剛說。
截至目前,放射科已對83例發熱患者進行詳細排查。
鏡頭五
檢驗科:
當好「偵察兵」
檢驗科醫生在對病人標本進行檢驗
檢驗科的醫護人員雖然不在抗疫最前沿,卻與抗疫工作密不可分。他們負責對標本進行檢驗和分析。
「指定專人對發熱門診和疑似患者的標本進行檢驗。」檢驗科科長張正榮說,防護物資緊張,這對於檢驗科醫護人員來說是一種挑戰,同時,時間緊張也是一種壓力。
每一天,他們都需要與時間賽跑,埋頭於標本檢驗中,早一分鐘檢驗出來,就早一點消除疑慮,讓病患和醫護人員多一點安全。
「從接到醫院緊急通知後,我們無聲的戰『疫』便開始了。」張正榮說,在疫情期間,為了加強科室醫護人員自我防控意識,全體進行了相關培訓,張正榮更是一遍又一遍地向科室醫護人員詳細講解相關情況和流程。「只有掌握了這些,我們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完成任務。」
面對嚴峻的挑戰和潛在的危險,沒有一個「檢驗人」退縮,他們承擔著檢驗標本的重擔,成為一個個「偵察兵」,築成一道堅固的防線,為臨床醫生診斷提供第一手資料和數據。
鏡頭六
呼吸科:
沖在抗疫前線
呼吸科醫生日常查房
冬春季節本就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季節,加之疫情發生後,呼吸科成了全院最忙也是收治病人最多的科室。
「每天除了常規的病人收治之外,還要做一些普通發熱門診、特殊發熱門診和呼吸專科門診病人的排查診治。」呼吸科主任康靖說,不管多晚,如果其他科室住院患者有呼吸道疾病,他都會和科室的同事去會診,仔細查看每位病人的情況,觀察他們有無其他症狀。
「我們醫院中醫醫學方面的專業技術會為這次戰『疫』帶來幫助。」雖然每天的工作繁重,身心疲憊,但是康靖和其他醫護人員有信心打贏這場抗疫阻擊戰。
穿上白衣,便擔起了責任與使命。這些只是市中醫醫院所有醫護人員抗疫工作的縮影。在這場無聲的戰「疫」中,他們面對重重挑戰,在疫情面前,他們團結一致,成了抗疫工作中最堅毅的力量。
醫護人員劉霞家中有兩個孩子,在她堅守崗位時,15歲的大女兒便主動照顧才上幼兒園的幼兒。
快要退休的醫護人員鍾燚堅持和其他同事一起堅守崗位,每次工作十幾個小時。
接到120齣診電話,稱有一名80歲左右的老人有發熱症狀,有流行病學史,醫院醫護人員立即出發前往,在到達現場後,發現老人住在老舊小區,樓道狹窄,樓層偏高,醫護人員只能穿著厚重的隔離衣爬上樓,顧不得胸悶氣短,第一時間為老人做了初步的醫學處理,隨後將老人送到醫院接受下一步治療。
……
疫情面前,是他們用行動詮釋著作為醫護人員的職責,他們築起抗疫防線,守護著廣大群眾的健康與安全。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鄭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