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重慶的李先生,從去年起謀划著來武漢買商鋪。花掉畢生積蓄,還東拼西湊,好不容易,湊齊了首付款簽了合同。可買下來後,李先生及其家人卻接連遭遇不順心,現在,一家人都把這原本以為的搖錢樹視為燙手的山芋,恨不得立馬脫手,這是怎麼回事呢?
只用188萬元就能買下價值300萬元的商鋪?這樣的好事情,怎能錯過?去年12月,李先生的父親在遠房親戚的引薦下,從重慶專程趕到武漢蔡甸,以兒子的名義買下武漢人民國際汽車城二期的一間商鋪,開發商承諾2020年交房:
李先生介紹說:「置業顧問當時給我爸說的是,3萬元一平, 95點多個平方,然後租金五年抵給開發商的,五年租金抵的是100萬元,最後我們給的100萬首付,銀行貸款了80多萬元。」
李先生原本以為,自己是四兩撥千斤,用「以租抵購」的形式實現了收益的最大化,但直到最近,他拿到合同的複印件後傻了眼,這間商鋪,遠沒有當時開發商承諾的,那麼值錢!
李先生告訴記者:「置業顧問當初跟我們說這房子值300萬元,然後這房子價值只值188萬元,說的五年抵的100萬元根本為零,這是虛假宣傳的,這是騙了我爸的,簽字畫押都不是我的。」
李先生與開發商簽署了兩份合同,為什麼當初承諾的價值300萬的商鋪,到如今備案價格只有188萬元 而當初承諾的5年100萬元的抵租 最終卻變成一份免費合同呢,記者就去營銷中心了解一下。
武漢市蔡甸區人民汽車城營銷中心置業顧問說:「我們這裡所有的合同都是這樣的,你要是問我這個,我也不清楚。」面對記者接連提出的質疑,這位賣房小哥始終不予作答,隨即轉身離開。不過,一位自稱該營銷中心銷售經理的人,之後是這樣解釋的:
武漢市蔡甸區人民汽車城營銷中心銷售經理稱:「因為我們前面有個培育期,就像買了這個商鋪,也是想未來增值嘛,相當於就是一個培育期,有個五年的時間。」記者問道:「他為什麼要跟你們簽這份合同,一分錢都不要給你們用五年呢?」銷售經理只是說:「他可以選擇不簽啊,你也可以自己用啊。」
李先生現場播放了一段與此前置業顧問的通話錄音,錄音里很明顯提到,置業顧問向他承諾這個房子可以值300萬元,至於提到為什麼花的是3萬一平的錢卻寫的是2萬一平,顧問含糊回答說每個開發商都是這樣的,不僅僅只有他們一個。
這時,另外一名負責人出面回應,公司同意幫李先生辦理退房,但要求他隔天再來,並拒絕記者介入。第二天,記者通過電話得知,事情有了進展,李先生說現在已經解約,賠償了大約6萬元的解約金,錢的話在兩三個月左右退回來。
雖然李先生家由於急於脫手,對開發商的處理意見妥協了,但他們購買的這個商鋪在房管部門的備案價究竟是多少一平?開發商在銷售過程中,又是否存在違規之處呢?帶著重重疑問,記者隨後諮詢了轄區房管部門。
武漢市蔡甸區房管局市場科工作人員表示:「它的備案價只有2萬元一平米,所以這個東西確實有問題,目前我們懷疑認定三方面的問題,關於租賃這塊,涉嫌違規租賃,第二個方面,就是違規的售後包租,第三個就存在偷稅漏稅,第四個就是額外加價,這四方面都有嫌疑,具體的我們還要後一步去認定。
對於此事,記者還將持續關注。這天上掉下的餡餅是又一次把人們從睡夢中砸醒。在遇到類似事情的時候,多問幾個為什麼,謹慎打聽,很多糾紛都可以避免。同時也建議對於違規的開發商要給予嚴懲,杜絕再次侵害消費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