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樹褐腐病發病規律及防治方法!

2020-03-27     農林衛視


桃樹褐腐病又叫菌核病,是桃樹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在多雨年份,遇蛀果類害蟲嚴重發生時,可造成毀滅性損失,應加以重視。

(1)發病症狀

桃樹褐腐病危害桃樹的花、葉、枝梢及果實,在露地以果實受害為最重,在設施中以枝梢及花、葉受害重。花部受害自蕊及花瓣尖端開始,發生褐色水浸狀斑點,逐漸蔓延至全花,隨即變褐色而枯萎。天氣潮濕時,病花迅速腐爛,表面生出灰色霉層,天氣乾燥時萎垂乾枯,病花殘留枝上經久不落。嫩葉受害,自葉緣發病,病葉變褐萎蔫,殘留枝上。侵害花與葉片的病菌絲可通過花梗與葉柄逐步蔓延至果梗和新梢上,形成潰瘍斑。病斑長橢圓形,中央稍凹陷,灰褐色,邊緣紫褐色,常發生流膠,當潰瘍斑擴展環繞枝梢一周時,上部枝條即枯死,氣候潮濕時,潰瘍斑處大量流膠。果實被害初,在果面產生褐色圓形小斑點,而後病斑迅速擴展,數日內擴及全果,果肉變褐軟腐,在病斑表面生出絨狀霉叢,成輪紋狀排列,病果或腐爛脫落、或失水後變成僵果掛在樹枝上。


褐腐病危害果實症狀

褐腐病危害花症狀


(2)發病規律

褐腐病為真菌病害,病原菌以菌絲體或菌核在僵果或枝梢潰瘍部越冬,第二年桃樹開花時產生分生孢子,靠風雨、昆蟲傳播,經柱頭蜜腺侵入花器,經蟲傷、機械傷、皮孔侵染果實。此病原菌自桃樹花期至成熟期均能侵染,條件適宜時,病部分生孢子可進行再侵染,貯藏期通過病果與鍵果接觸發生傳染。


桃褐腐病—枝幹發病

桃褐腐病—葉片發病

桃褐腐病—病部有輪紋,產生小黑點

桃褐腐病—僵果


(3)發病條件

1.高溫是桃褐腐病發生的主要因素。桃樹開花期及幼果期溫度低、濕度大易引起新梢發病;果實近成熟期如溫度高、雨水大、霧多易引起果腐。2.樹勢衰弱,地勢低洼,管理不到位,枝葉過密,通風透光差園片易發病,且發病較重。3.蟲害嚴重,發病嚴重。4.果實貯藏運輸過程中溫度高、濕度大有利病害發展。5.設施桃樹花期後濕度大、通風不及時容易發病。6.設施桃樹在在陰天、雪天、傍晚澆水易發病。


(4)防治方法

1.清園。結合修剪,徹底清除樹上和園中地面上的僵果病枝,集中燒毀,結合深翻將地面病果翻入土中,減少侵染源。

2.人工摘除花萼。設施栽培中,及時摘除幼果上沒有順利脫落的萼片,減少感染源。

3.果實套袋。謝花後20天套袋,減少病害發生。


4.及時防治蟲害。對桃蛀螟、綠盲蝽等害蟲,及時發現噴藥防治,減少蟲傷,減少病源侵入的機會。

5.設施栽培使用無滴消霧膜。設施桃樹在密閉條件下,通過覆蓋塑料膜來保溫、採光進行生產,所以栽培時必須選優質滴消霧膜,以降低設施內濕度。

6.覆蓋地膜。升溫澆水施肥後,設施內覆蓋地膜,並注意排濕,降低設施內空氣濕度,使空氣濕度控制在80%以下。

7.適時灌水。據土壤墒情適時灌水,設施栽培時陰天、雪天、傍晚不能澆水,澆水最好在陰天上午進行。儘量不要大水漫灌,最好利用噴灌、滴管進行灌溉,以減少設施中的空氣濕度。

陶氏益農公司的大生M-45


8.藥劑防治。桃發芽前噴3~5度石硫合劑+100倍五氯酚鈉或45%晶體石硫合劑30倍液,殺滅越冬病菌。花前、花後噴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50%多菌靈1000倍液或大生M-45 600~8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2000倍液,以後每隔半月左右噴一次,採收前1個月必須停止用藥。

來源 果樹種植新技術


(農林衛視新媒體整理髮布,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EcTG3EBnkjnB-0zqea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