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肉的來歷:原來是軍糧,美軍二戰吃膩卻風靡世界80年

2019-12-25     礪劍堂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吃飯對於人而言,那可是"天"一樣大的事情。人只有吃飽喝足才有足夠的體力從事各種勞動,並創造更多的財富。同樣,在戰場上,士兵們只有吃飽肚子,才有足夠的力氣和敵人拼殺。在抗日戰爭中,我國軍隊往往要集中四五倍的兵力才能圍殲成建制日軍部隊,這裡面固然有火力方面的差距,其中人的體力差異也是很重要的原因:由於飲食差距,當時的中國士兵普遍營養不良,想要和精壯的日軍士兵肉搏,就得依靠兵力優勢。

說到"吃",儘管我們自號"大吃貨帝國",但是真正的戰地口糧中,還是要數美式軍糧更加豐富多彩。而提到美式軍糧,就不得不提到"斯帕姆"午餐肉,這種誕生於1929年全球經濟大蕭條的食品在二戰中伴隨美國大兵走遍了世界,一直到今天,依然是最流行的罐頭肉類食品之一。它的出現,保障了前線士兵在高強度的作戰環境中熱量的補充,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午餐肉是同盟國打贏二戰的一項"看不見"的保障。

誕生於蕭條中替代豬肉走上餐桌的"斯帕姆"

"午餐肉"的製作方式主要是把豬肉絞碎形成肉糜,再加入大量的澱粉,並適量加入鹽、亞硝酸鹽等調料,攪拌均勻做熟後壓製成形,然後裝入金屬盒內,密封起來。這樣一罐午餐肉就做成了。

西方世界由於長期保持接近於遊牧的生活,所以西方人自古以來就崇尚肉食,這一點和以農耕為主的東方民族有很大的差異。而即使進入工業社會以後,西方世界對肉食的消費更是越來越高。但是在1929年席捲全球的首次資本主義經濟大蕭條中,整個社會的收入大幅減少,因此很多人吃不起肉,導致豬肉嚴重滯銷。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荷美爾食品公司(Hormel Foods, LLC)的傑伊·荷美爾嘗試使用其他食物替代肉食,以降低肉類的銷售成本,擴大銷量。

荷美爾的做法就是將少量的豬肉絞碎後和澱粉混合,做成"午餐肉"銷售。當時的午餐肉名為"斯帕姆",SPAM是"shoulder of Pork And haM"的縮寫。由於荷美爾在"斯帕姆"中特別加入豬肉中的筋腱和肥肉,這樣整體的午餐肉由於浸潤豬油,所以有很濃的肉味,但是由於加入了大量的廉價澱粉,因此午餐肉儘管經過多道加工工藝,但其銷售價格只有同重量純豬肉的三分之一。所以已經推出立即受到歡迎,在整個"大蕭條"期間,很多美國家庭都以"斯帕姆"作為豬肉的替代品,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午餐肉在最低限度上保證了美國國內的社會情緒,最終確保美國沒有走上類似於德國的極端路線。

因為戰爭,走上前線的"斯帕姆"午餐肉

隨著1933年羅斯福新政的不斷展開,美國政府開始大規模干預經濟,並以國家稅收為保障,開始投資大量的公益設施建設,美國經濟由此逐漸進入復甦。美國經濟復甦後,隨著人民收入的提升,人民開始重新購買新鮮豬肉,購買午餐肉的人越來越少,荷美爾公司的銷售量日益下滑。但是,就在荷美爾公司一籌莫展之際,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這場空前慘烈的人類浩劫,卻成就了"斯帕姆"午餐肉的世界名聲。

因為士兵也是人,是人就必須吃飯。而新鮮的肉類在戰火紛飛的前線難以保存,而且生鮮肉類也難以在前線就地加工——二戰時期的各國陣地中,如果是白天,只要飄散出炊煙,就必然會招來敵人的炮火伺候;如果是夜間,燒煮的火光同樣會招來敵人的炮火。這一點,我國的志願軍將士在朝鮮戰場上也是深有體會,因此後勤保障也一度是志願軍在朝鮮最難以解決的問題。

儘管西方各國的主食是麵包,而麵包可以烤好後送上前線,即使放涼了也不妨礙食用,但是前線打仗的士兵們不能只吃麵包而沒有配菜,特別是行軍打仗是一項極為消耗體力的活動,弄不好還會丟了小命,所以"吃飽吃好"是保持軍隊戰鬥力的一項重要條件,如何為士兵提供簡單方便,同時又有足夠熱量的飲食,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工作。為了有效解決前線士兵的吃飯問題,美國陸軍向荷美爾公司訂購了多達1500萬罐的罐裝"斯帕姆"午餐肉,將其配發給前線作戰的美軍士兵。不僅如此,午餐肉還被作為軍援,交給同盟的英軍甚至是蘇聯軍隊,用以援助其和納粹作戰。

對於在本土吃香喝辣的美國大兵而言,午餐肉實在是個可惡的敵人。由於美軍定購量太多,以至於前線的美軍實在吃膩了這種打著"肉"的招牌,其實只是澱粉和豬油混合物的東西。前線的美軍士兵給午餐肉起了很多綽號,例如"某型疑似肉"(Something Posmg As Meat)、"下水肉"(spare Parts Animal Meat),不過更多還是叫作"靈肉"(Mystery Meat)。為此甚至有美國大兵直接抱怨稱,"斯帕姆"午餐肉就像"敵人的子彈以及淋病一樣,是幾百萬美國大兵共同的敵人"。

而且荷美爾公司在二戰中由於接到了美國陸軍太多的訂單,生產忙不過來,所以還曾經一度偷工減料,在配料中再次大幅減少豬肉的配比,增加豬油的分量,這導致戰時生產的"斯帕姆"午餐肉口感更差,甚至吃不出肉的味道,只是滿嘴的豬油。荷美爾公司也因此惡評如潮,最終美國政府不得不出面,以行政方式干預荷美爾公司的生產,才確保了午餐肉的質量。由此可見,資本家無論哪國都一樣的"黑心"。

伴隨戰爭,走遍全球,暢銷全球

和工業強大、保障有力的美軍不同,二戰時期的英軍、蘇軍等盟國軍隊可沒有那麼多時間研究如何讓士兵吃得好,畢竟對於國土被納粹炸成焦土的國家而言,有得吃就是一種幸福。午餐肉無論在英國還是蘇聯,都曾經大受歡迎。英軍士兵用午餐肉配合煎蛋、或者直接用來燉湯。

蘇聯紅軍更是把午餐肉當作絕佳的美味,因為二戰時期蘇聯有約四分之一的國土被德國占領,但是這片國土上卻聚集了蘇聯超過80%的工業產業,由於工業大量毀於戰火,蘇聯軍隊的後勤可以說捉襟見肘。根據記錄,蘇軍士兵的主要口糧是俗稱"大列巴"的蘇式黑麵包,而在戰時,這種麵包也難以確保供應,發到士兵手中的黑麵包,往往還摻雜著棉籽、蕎麥甚至是木屑。在這種情況下,一盒"斯帕姆"午餐肉對於蘇軍士兵而言,無異於美味佳肴。蘇軍的士兵甚至根本不需要加熱,只用刺刀將午餐肉切成小片,就著大列巴吃。由於英美前往蘇聯的運輸線並不穩固,經常遭到德軍的襲擊,航線上最主要的物資還是各種武器裝備和軍火彈藥,因此運抵蘇聯的"斯帕姆"午餐肉數量有限。在當時的蘇軍中,只有執行特殊任務,或者是在戰場上取得特殊成績的士兵,才能獲得午餐肉作為獎賞。

和相對比較發達的歐洲不同,在亞洲戰場上,無論是日本還是韓國,在見到"斯帕姆"午餐肉後,幾乎一瞬間就扔掉手裡的飯糰和壽司,爭相搶奪這種美式軍糧。因為在當時的亞洲,儘管日本在1905年日俄戰爭擊敗俄國後躋身新列強行列,但是就綜合國力而言,日本和歐美還有巨大的差距,這一點在飲食上體現尤為明顯,日式的軍糧也就比中國抗日軍民的野菜小米好一點,和美軍吃到膩的午餐肉根本沒有可比性。

在二戰結束後,美軍駐紮在韓國並一直延續至今,而由於80年代以前韓國極為貧困,以至於美軍在當時根本無法在當地採購足夠的食物供美軍消費,所以駐韓美軍的軍糧,在數十年冷戰期間,幾乎都是從美國本土空運而來。其實即使在今天,韓國人餐桌上的很多食物依然來自美國。而在當時,食物極度匱乏的韓國人經常去翻檢駐韓美軍的廚衛垃圾。這是因為美國軍隊的飲食標準有嚴格的規定,凡是已經放置過期的食物,無論是否腐敗,都將被扔掉,然後採購新鮮食材。所以在當時有大量的"斯帕姆"午餐肉因為過期而沒扔掉。

對於美軍而言已經過期的午餐肉,對於根本無飯可吃的韓國人而言,也是比大米飯更美味的食物。窮困的韓國人可不管午餐肉是否過期,只要能撿到就是好東西。韓國人把這些美軍丟棄的午餐肉罐頭帶回家,把午餐肉切成片或者條,和自己種的白菜一起下鍋煮熟食用。久而久之,這道菜居然還成了韓國一道流行的名菜——部隊鍋。這大概是連午餐肉的發明人,荷美爾都沒有想到的情況。不過這裡的"部隊鍋"可不是韓國部隊或者美軍部隊吃的"鍋",而是用撿來的過期午餐肉罐頭合著白菜、粉絲、豆腐等素菜煮出來的窮人食品。

餐桌上的國力體現

一盒小小的午餐肉看起來似乎並不起眼,但是在整個二戰期間,荷美爾公司總計向美國軍隊以及同盟國軍隊提供了總量高達1億磅(1磅=0.454公斤,1億磅約合454萬噸)的"斯帕姆"午餐肉罐頭,它的口味雖然一般,但是卻能夠為前線的士兵提供充足的熱量補充,而在當時,全世界只有美國能做到大規模生產這種肉罐頭,並且將其運送到世界各地,分發到前線作戰的士兵們手中。這中間所體現的,正是當時美國強大的綜合國力。

其實,從一張餐桌,就可以看出國力的強弱:二戰時期,只有美國能夠為前線的士兵們提供大量午餐肉以確保士兵的戰鬥力,而且這種被美軍吃膩的食物,在其他國家(例如韓國)甚至還被奉為"天賜美食"。美國和世界其他國家之間的國力差異由此可見一斑。

在當今,我國被網友們親切的稱為"大吃貨帝國",這一點也充分說明了我國綜合國力之強。根據統計2018年中國總計消費8700多萬噸肉類,其中豬肉約為8000萬噸,摺合過來幾乎相當於每2個中國人就吃掉了一頭豬。同時我國的蔬菜年消費高達500公斤/人/年,蔬菜作為一種新鮮食物,其保質期較短。500公斤的年人均蔬菜消費量體現出的正是中國強大的農業產業化和運輸業的大規模發展,而農業產業化所需的農機、化肥;運輸業的汽車、火車、公路、鐵路等等無一不是中國強大工業實力的體現。所以說,一張小小的餐桌,體現的正一國的強大。

在韓國人把以午餐肉作為主料的"部隊鍋"當作國家名菜時,中韓之間的國力差異已經暴露無遺。所以讓他們去吃澱粉混合的午餐肉,我們把午餐肉當作"美食"的時代早已一去不返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ApwR28BMH2_cNUgL5h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