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孩子失敗不可怕,現在輸得起,將來才贏得起

2019-10-27   家學寶

關注「家學寶」每天收穫專業家庭教育知識

(圖片來自網絡)

家學寶主筆團 | 微宛

1


你知道芬蘭的「國際失敗日」嗎?

2010年,芬蘭阿爾託大學的一個社團創立了「國際失敗日」,一開始只在大學裡舉辦,很快就全民流行。

每年的10月13日,芬蘭人都會鼓勵大家「自曝己短」,以此來釋放自己內心的壓力,擺脫對於失敗的恐懼。

他們在官網上列了一份非常詳細的「失敗指南」,教人們如何「失敗」,比如:

1、用自己的方式,盡情地失敗一次。

2、把你的失敗發布在twitter或instagram上,貼上話題#dayforfailure#,分享的同時,盡情為其他同樣經歷了失敗的小夥伴點贊。

……

9、請私藏這個行動指南。

10、從你的失敗中學習!」

這個號稱「國際教育全球第一」的國家,把「失敗教育」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並普及到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希望從小就告訴孩子:

失敗其實並不可怕,而且我們可以從失敗中學習。

2

真正可怕的是害怕失敗


失敗是成功之母,這雖是老生常談,卻絕不是虛言。

近日,2019年度的諾貝爾獎陸續揭曉,不禁想起曾獲2015年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屠呦呦教授。

她和團隊經過繁複而冗長的實驗,扛住了190餘次失敗,才最終以191號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達到了對瘧原蟲100%的抑制率,獲得成功。

(圖片來自網絡)


每個人都難免會遇到失敗,害怕失敗也是正常的,不只是孩子,大人也一樣。但如果因為怕輸就不敢嘗試,並選擇放棄,那也就失去了成功的機會。

正如有人曾說的:「除非你停止嘗試,否則就永遠不會是失敗者。」

周末,兒子有一項英語作業,是給動畫片配音,然後發到群里,優秀的同學可以去參加學校的表演賽。

他自己說周六就能完成,結果到了周日,還沒有上交。

我問他原因,兒子說怕配不好,選不上。

我問他:「你想參加表演?」

兒子點頭。

「嗯,媽媽支持你。那我們就好好練習,然後去嘗試一下。」

我陪著兒子一起練習了幾遍,他還是擔心:「媽媽,要是選不上怎麼辦?」

「如果不去試一試,那就肯定沒有機會呀。就算真的沒選上,我們也可以知道自己是哪裡有不足,下一次的選拔就更有機會啦!」

後來,兒子鼓起勇氣,在群里提交了錄音。

我告訴兒子:「不管結果如何,媽媽都是你的粉絲。加油哦!」

在中國合伙人中,黃曉明飾演的成冬青曾在給學生的演講中提到:失敗並不可怕,害怕失敗才真正可怕。

(圖片來自網絡)

從沒有人能夠只成功,不經歷失敗。希望獲得成功,就要不怕失敗。

如果因為害怕失敗而裹足不前,從表面上看是逃避了失敗的風險,但也關閉的通向成功的大門。

3

輸得起,才贏得到


剛上一年級的樂樂,課堂積極發言,但如果答錯了,或者老師表揚了其他同學的發言,她的情緒就會低落。

最近班裡在舉行十月小班長的評選,樂樂沒有當選。她跟媽媽說,學校不好玩,不想上學了。

孩子要強,是有上進心的表現。但我們要注意培養孩子健康的好勝心,所謂「勝不驕,敗不餒」,特別是在遭遇挫折的時候,要有輸得起的心裡承受能力。

如果孩子每次失敗後,都陷入愧疚、自責等負面情緒,長期累積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甚至輕生。

媒體報道,今年4月在印度特倫甘納邦,一次大型考試在成績公布後,累計有21名學生因掛科而自殺。

(圖片來自網絡)


更為悲劇的是,此次考試由於系統故障,導致了分數的誤判。也就是說這些自殺的孩子,也許並不是真的成績不好,而是系統錯誤導致。

網友們在惋惜之餘,也不免感嘆:「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視起來,再重要也重要不過命。」

一次考試的失敗,就一蹶不振,甚至極端地放棄生命,那何來未來可言。

在2019年清華大學新生開學典禮上,於歆傑教授指出:「挫折教育是每位清華新生都必須上的一課。遭遇失敗不可怕,失敗說明你在追求進步,屢遭失敗,是你一直在追求進步。」

不久前,中國女排在世界盃成功衛冕冠軍。女排姑娘們曾在重大比賽中屢遭慘敗,然而她們在一次次困難中的堅強、在重壓之下勇敢,在失敗中重新站起。

(圖片來自網絡)

主教練郎平郎平曾說過: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明知不會贏,也竭盡全力,是你一路即使走得搖搖晃晃,但依然堅持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眼中充滿堅定。

成功,不是從不失敗,而是不被失敗擊倒,輸得起當下,才應得到未來。

4

教會孩子正確面對失敗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每個人都可能遭遇失敗。

我們不能永遠守護在孩子身邊,唯一能做的,便是引導他們正確看待「失敗」,不要被失敗擊倒。

1.無條件接納孩子


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永遠是孩子最堅實的後盾。

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不要指責孩子:

「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

當孩子因失敗而情緒低落的時候,不要埋怨孩子:

「一點挫折都經不起,算什麼男子漢。」

在這個時候,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擁抱、陪伴和傾聽。我們要給他力量和信心,成為他最值得相信的依靠。

父母可以告訴他:

「寶貝,你能勇敢地嘗試、努力參與,做得很好。無論輸贏,你都是爸爸媽媽的驕傲。」

接納孩子,並及時地肯定和認可,才能讓他繼續保持勇氣,不斷地勇敢嘗試,最後達到成功的彼岸。

2.家長先輸得起


只有我們自己先有能接受失敗的心態,才能逐漸引導孩子正確地面對失敗。

劉國梁是乒壇大滿貫得主,無數次大賽的歷練,可謂是寵辱不驚。在他的培養下,女兒劉宇婕小小年紀就已經獲得了青少年高爾夫多個賽事的冠軍。

他在微博上寫道:

「不但要教會孩子怎麼去贏,更要教會孩子如何去面對失敗,只有輸得起的人,才能真正強大,並且在成功的路上走得更遠。」

(圖片來自網絡)


父母不妨給孩子講講自己曾經失敗的經歷,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大人也有許多做不到、做不好的事情,爸爸媽媽都曾經失敗過,失敗並不可怕。

3.失敗是平常事


在芬蘭,孩子們大多從4、5歲起開始學習滑雪,他們的第一堂課,就是練習跌倒。

老師會親身做示範,教孩子們跌倒在地後,再一步一步爬起來,這是讓孩子明白:跌倒是最正常的事情。

《成功心理學》里有這樣一句話:成功的要訣,你有可能失敗,但你絕不是一個失敗者。

失敗並不丟臉,遭遇失敗的人也不意味著就是失敗者,別為自己一時的不足而自尋煩惱,只要盡了最大努力,勇敢地爬起來就好。

4.給孩子體驗失敗的機會


父母因為擔心孩子不能承受失敗,就替孩子去解決問題,這其實是剝奪了孩子對於失敗的體驗。

一個很少體驗失敗的人,當然會難以承受失敗,或者很容易被失敗重傷。

游泳健將菲爾普斯在訓練的時候,他的教練總會給他「找茬」,干預他的訓練,進行「挫折演練」。這幫助他在實際比賽中,面對各種困難,都能沉著應對。

英國心理治療師尼克·盧克斯摩爾曾說:

「無休止地從失敗的經歷中保護孩子們,對他們是有害無益的,當失敗再次發生時,孩子們就會覺得很羞恥、難以理解甚至難以接受。」

父母要知道,過度的保護,也許可以讓孩子贏得了一時,卻贏不了一世。

失敗不可怕,怕的是喪失了不怕失敗的勇氣。

與其憂心尚未可知的失敗會把孩子擊倒,不如現在就教會他們坦然面對失敗。

現在輸得起,未來才贏得到。


家學寶編輯團隊以專業的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理論為支撐,原創圖文、音頻、視頻和測評內容,為您提供全方位的教養支持。家學寶——您手邊的家庭教育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