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開年:澳洲大火還在燒,12億動物死亡,65萬蝙蝠飛出……

2020-02-15     霂霖清看世界

2020年,魔幻,太魔幻,極其魔幻。

當我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肺炎疫情的時候,

在這個世界的其他地方,

也同步發生著一件又一件令人震驚的事情。

當我們把這些事情連在一起去看時,

你會發現,人類才是活得最卑微的。

01

澳大利亞的山火依然在燒……

1月31號,

澳大利亞首都地區因林火風險進入緊急狀態。

這也是2003年以來,該地區首次進入緊急狀態。

看到這個消息,很多人和我一樣非常意外。

都五個月了,這山火怎麼還沒滅啊。

難道真要把整個澳洲都燒為平地嗎?

澳大利亞首都地區首席部長當天表示——

高溫、大風和乾旱,將會使首都坎培拉遭受巨大的林火風險。

「這是2003年以來最嚴峻的情況。」

人們最怕聽到的詞就是噩夢重演,

17年之後,超級山火還是再次襲來。

坎培拉南部地區,

火場面積已近1.8萬公頃,占首都近8%的土地。

首都坎培拉城區也被濃煙籠罩,

整個天空都被蒙上了一層灰色。

濃煙鎖城,建築隱身在一片暗黃之中。

很多人相當疑惑——

大火整整燒了5個月了,怎麼就不能給它撲滅呢?

其實,這是誤解。

事實上,自從1月中旬澳大利亞大火引發全球關注後,

澳大利亞政府也已經意識到火情的嚴重性,

甚至增派3000名軍方後備役人員加入了消防人員的行列,

很多國家也派出了自己的支援團隊前來協助。

此外,在設備上也算是下足了功夫。

空中每天大約有100架飛機噴洒止燃物。

在地面上,也有消防車、推土機和挖掘機等設備,

以移動泥土,清理碎屑區域並製造「防火帶」,減緩火焰的傳播。

可如此煞費苦心,

為什麼情況就是不見好轉呢?

因為森林大火,

和我們常見的城市火災並不一樣。

它和地震、海嘯和颶風一樣都屬於大型的自然災難。

破壞力根本是人類難以抵禦的。

再加上澳洲今年本就處在極端的乾旱天氣中,

所以,這火確實真的難滅啊。

感受一下這場山火的威力

這是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消防部門公布的一段畫面。

一開始,消防員們還在附近工作。

突然,看到遠處有山火襲來,

消防人員趕緊撤退。

2020開年:澳洲大火還在燒,12億動物死亡,65萬蝙蝠飛出……

大概一分鐘後,

消防車停靠的位置就被大火包圍。

2020開年:澳洲大火還在燒,12億動物死亡,65萬蝙蝠飛出……

真的不敢想像,若晚一分鐘,

所有人頃刻之間便會化為屍骨。

下面這個是澳洲廣播公司播出的,

消防人員進入火場的真實畫面。

在消防員的視野下,

烈火近在咫尺,所到之處血紅一片。

每個人都面對著死亡的威脅,

被無盡的火山包圍。

2020開年:澳洲大火還在燒,12億動物死亡,65萬蝙蝠飛出……

山火遮天蔽日,火光直穿雲霄,

比電影的災難片還嚇人。

02

從去年9月份開始,這場大火已經燃燒了5個月。

其嚴重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了人們的想像。

根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報道:

澳大利亞全境被燒毀的森林面積約1120萬公頃。

而去年震驚世界的

亞馬孫雨林大火燒毀森林面積才約180萬公頃。

此外,有1400多公里的海岸線都在燃燒,

相當從東北燒到了江浙滬。

根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統計,

大約有12.5億隻野生動物直接或間接死於此次的森林山火中。

這又比之前5億的數據翻了一倍。

(圖源: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

然而,這些數字並不是終點。

隨著大火的繼續燃燒,

以後會是什麼樣子依舊不得而知。

但起碼就目前的情況來看,

造成的影響已經是不可逆的了。

死去的動物

2020開年:澳洲大火還在燒,12億動物死亡,65萬蝙蝠飛出……

被污染的空氣

常年保持空氣品質優良的澳大利亞,

目前多個城市都已經登頂全球污染指數日排行榜榜首。

數以百萬計的澳大利亞人因山火煙霧窒息。

2020開年:澳洲大火還在燒,12億動物死亡,65萬蝙蝠飛出……

好不容易下了場雨,

連雨水都是黑色的,還有一股刺鼻的煙燻氣味。

(圖源:中新網)

波及全球的蝴蝶效應

更可怕的是,

澳大利亞的這場大火也對全球造成了影響。

歐洲哥白尼大氣監測服務發表數據:

澳大利亞已經向大氣排放約4億噸二氧化碳。

這個數據比全球116個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低國家年排放量總和還要高。

NASA地球觀測站圖像

如果,你覺得這場大火足以讓澳洲滿目瘡痍。

那你錯了!

因為更可怕的還在後面。

根據《每日郵報》報道:

據不完全統計,大約有65萬隻蝙蝠,

分別湧入澳大利亞不同的城區。

一架醫療直升機被數不盡的蝙蝠包圍而無法降落。

其中最危險的蝙蝠,

攻擊力強,可以咬傷人的脖子。

2020開年:澳洲大火還在燒,12億動物死亡,65萬蝙蝠飛出……

根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的報道:

一場巨大的沙塵暴席捲了澳洲乾旱地區。

沙塵遮天蔽日,風速超過每小時100公里,還夾雜著雷暴。

整座小鎮被沙塵暴吞噬,陷入無盡的黑暗之中,宛如世界末日。

不要以為這就結束了,

澳洲這次真正詮釋了什麼叫禍不單行。

一邊乾旱地區沙塵暴肆虐,一邊東海岸又下起了冰雹。

像高爾夫球一樣大的冰雹,轟炸在這片土地上,

人被砸傷,數百輛車被砸爛。

極端天氣接踵而至,災情堪憂。

不要以為等躲過了這些災害,一切都會好起來。

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

人類的下一次災難,將會在什麼時候出現。

最近,暴風雨雪「格洛麗亞」就襲擊西班牙。

造成強風、暴雨、降雪等極端天氣。

洪水襲擊多處市鎮,沖毀橋樑、

破壞海灘、中斷鐵路和公路。

這也是西班牙30年來遇到的最強暴雨。

不得不說,自然的反噬力量實在太可怕,

人在自然面前還是太過渺小。

03

如果你覺得僅僅這兩個國家發生的事情,

還不足以讓你懼怕。

我們接著再把目光投向東非。

恐怖蝗災襲擊正在東非……

造成這一災難的原因是氣候變化。

乾旱的氣候,為蝗蟲的繁殖提供了溫床。

在東非一些國家,大面積的蝗蟲鋪天蓋地呼嘯而來。

每個蝗蟲種群包含數億隻成蟲,

每天可以飛行90英里以上。

它們瘋狂地吞噬著莊稼和植被,

所到之處只剩一地狼藉。

光是一個普通的種群,

每天可以摧毀多達2500人的口糧。

救援人員使用農藥泵和車載噴霧器來驅散蝗蟲群,

甚至連警察也出動了,他們拿槍掃射蝗蟲。

可是蝗蟲就像燒不盡的野火一樣,

怎麼滅都滅不完。

聯合國糧農組織稱:

隨著新一代蝗蟲的繁殖,它們的數量會呈指數式增長。

9個月後會增加8000倍。

千萬不要小看蝗災,

這玩意兒狠起來可太要命了。

在三大自然災害里,我們最常見到的是旱災和澇災。

而那個被人遺忘的就是蝗災。

1875年,美國西部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恐怖的蝗蟲災害。

1萬億隻蝗蟲遮天蔽日,席捲整個大地。

多達三分之一的人口在蝗災後離開了自己的家園,

造成的損失大約1160億美元。

真是細思極恐。

如果東非災情得不到控制,

按照現在的趨勢,蝗蟲會沿著大陸走向最終抵達

中亞、印度,甚至侵襲我國。

這就像一場蝴蝶效應。

你以為遠在天邊發生的事情,

最後還是會影響到我們自己。

04

當然,我們的疫情還在繼續……

說完了其他國家此時正在發生的事,

最後再說回我們國家。

現在每天打開手機,

查看疫情動態似乎成了每個人都要做的事情。

截至2020年2月5號17點,

全國確診病例24423例,死亡人數492例。

(圖源:騰訊新聞)

這不是一個個簡單的數字,

而是一個生命,一個家庭。

如果一開始沒有人打開「野味」這個潘多拉的魔盒,

也許一切的悲劇也都可以避免。

可惜,沒有如果。

(圖源:視覺中國)

每個物種,都有自己的免疫系統,

有的病毒在一種物種身上沒啥事,

可是在另一種物種身上就是致命的。

不同物種身上攜帶不同的病毒,

說白了都是為了適應生存。

在千百萬年的進化中,

我們的祖先也早已通過生死考驗,

篩選出哪些是人類能吃的食物,哪些不是。

所以一旦打破了這個自然平衡,

後果便會不堪設想。

於是,我們看到了現在所承受的代價。

05

2020年的開年,真的很難。

澳大利亞山火、西班牙大暴雪、

菲律賓火山噴發、東非蝗災、新型肺炎……

當這一連串的事情,

在很短的時間內集中發生的時候,

突然覺得好魔幻。

儘管科技在發展,

醫療水平也在不斷提高,

可是當自然災害,病毒……來襲的時候,

我們才發現自己並沒有那麼強大的力量。

其實,作為生存在一個星球的萬千物種之一,

人類還是如此渺小。

人類總會在不知不覺的時候,

給自己埋下一顆種子,

可是,沒人知道這顆種子究竟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也許,就不再是一場火災,一場蝗災,一場暴雨那麼簡單了……

記得去年春節,我們還在被《流浪地球》畫面震撼,

為國產科幻電影的進步而高興。

沒想到2020年春節,

我們在忙著急速建造醫院、方艙。

或許,

很少有人注意到《流浪地球》中這段話:

「最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

「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

「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

如今再看,感慨萬千。

(圖源:《流浪地球》劇照)

澳洲大火還在燒,東非蝗蟲開始肆虐。

不只是白鱘,還有很多物種滅絕了……

當電影中的場景如今似曾相識。

難道,人類還不該給自己一些警示嗎?

我們常說拯救地球,其實地球的自我調節能力很強,

我們能做到自救,就很不錯了……

2020年,

我們又增長了一歲,地球也老了一歲。

人類確實真的該長大了,

要學會敬畏自然 學會尊重生命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8YFSHAB3uTiws8KJBT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