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鋒:社交電商的基石都是同一批微商

2019-08-14   中國社交電商網



社交電商的基石 都是同一批微商

沒有人能否認,「社交電商」這一概念正在火出天際。

現在,微商也從以往的代理不知名小品牌,走到了如今為大平台貢獻能量。到了社群團購,本質上也是依賴分銷的模式。貫穿始終的是企業不變的的核心經營邏輯——利潤最大化。從過去的傳統分銷商到如今的微商分銷,從實體門店到線上個體,是效率和輻射面積的變化,信息傳遞速度更快,代理轉化速度更快,下單的決策時間更短,而基於關係的無限傳導效應,最終輻射到的人群也要更為廣泛。這是流量時代的紅利,但流量永遠只是管道,人才是關鍵的節點。

社交電商≠社群經濟

社群經濟在於差異化和局部價值認同,社交電商在於大眾化和普遍利益誘導,他們的本質都在於認知和價值取向的高度趨同。社交電商關鍵並不在「社交」,而在「電商」,更多依賴於消費返利和分享返利的模式,然後進行品牌概念的灌輸,且強調的還是如何帶團隊和發展下線,最終要的是規模性和普遍性。唯一的變化在於,網際網路讓一切關係上了線,永恆不變的在於,自利是驅動社會關係的核心。

社交電商讓微商飛速壯大?銷售者和消費者的角色合一,是當下社交電商最大的特點所在,二者的角色衝突,被會員制的分級機制完美化解,製造等級,設置層層加碼的利益空間,才能最大限度地驅動團隊擴張,即使流量邊界拓展,有了足夠大的流量池會員轉化自然不是問題。

中國特色商業的會員制和美國有著迥然不同,後者是基於社群經濟的理念,有著清晰的用戶畫像,企業通過品牌調性的打造和不斷優化的服務來實現業務拓展,但基本不會超出這個圈層;但前者並不太在意用戶圈層,在於無差別的轉化。伴隨無差別轉化的,除了極致擴張效應,還有市場失衡的問題。從企業到微商代理的所有環節都想賺錢,而必須有人得為此買單,隨著分銷代理轉化的人數越多,剩餘的純粹消費者就越少,買賣之間的平衡會被打破。最後結果是大量微商代理不但沒有賺到錢,反而為企業貢獻消費額。

社交電商的理想模型在於,所有用戶都是銷售,並不斷將身邊的人無差別轉化為銷售,這顯然是不合理的。而現實情況是,微商依然在急劇膨脹,他們多數都相信自己是那個薅羊毛而不是被薅的人。原因有兩方面,一個是企業對於商業模式的設計誘導,一個是社會心理學的作用。

門檻的無線降低、風險的無限壓縮和前景的無限放大,這是做分銷代理配套設施空前齊全的時代,這是屬於微商的時代。

如果說商業模式的精巧為微商代理的轉化提供了理性基礎,那麼社會心理學則突破了人們最後的一道感性防線,其中以達克效應和樂觀者偏差最為典型。

文章來源:營訊傳媒,特此鳴謝!

轉載聲明:請遵守CC協議,轉載不註明來源上黑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