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柿樹葉片泛黃變黑,提早落葉影響次年產量,此病應如何防治?

2019-11-24     蜀鄉小果

柿子雖然好吃,但是管理卻不簡單。柿子樹的病蟲害相對於桃子、梨子等果樹可能要少一些,但是一旦感染爆發後造成的影響卻是非常大的,​清者造成落葉落果,嚴重的可能會導致樹體死亡,因此柿樹種植朋友們應當引起必要的重視。

柿樹角斑病,屬於柿子樹上的常見病害,在我國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雲南、陝西、四川、廣西、廣東、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台灣等省(區)都有發生。發病嚴重時,造成柿樹早期落葉、落果,對樹勢和產量影響很大,如不加以管理,更有死樹現象出現。

柿樹角斑病的發病症狀常出現在葉片以及柿蒂上。葉片受害時先出現病斑,然後慢慢加深變得更加嚴重;柿蒂受害後常會導致果實脫落,嚴重影響樹體產量。具體的症狀請看以下詳細介紹。

柿樹角斑病危害葉片症狀:柿樹葉片受害,初期在葉片正面出現黃綠色病斑,形狀不規則,邊緣較模糊,斑內葉脈變黑色。隨著病斑的擴展,顏色逐漸加深,呈淺黑色,以後中部顏色褪為淺褐色。病斑擴展由於受葉脈限制,最後呈多角形,其上密生黑色絨狀小粒點,有明顯的黑色邊緣。

角斑病病斑自出現至定形約需1個月。病斑背面開始時呈淡黃色,後顏色逐漸加深,最後成為褐色或黑褐色,亦有黑色邊緣,但不及正面明顯,黑色小粒點也較正面稀少。病斑大小為2~8mm。

柿樹角斑病危害柿蒂症狀:柿蒂染病,病斑發生在柿蒂的四角,呈淡褐色至深褐色,邊緣黑色或不明顯,形狀不定,由蒂的尖端向內擴展,病斑兩面都可產生黑色絨狀小粒點,但以背面較多。

角斑病發生嚴重時,採收前一個月即可大量落葉。落葉後,柿果變軟,相繼脫落,落果時,病蒂大多殘留在樹上,如冬季清園沒有清理到位,次年還會繼續危害柿樹。

柿樹早期落葉後,會造成枝條發育不充實,花芽分化不飽滿,來年的產量就會大大減弱。且提早落葉會致柿樹冬季易受凍枯死。

柿樹角斑病的病原菌為柿尾孢,屬於半知菌亞門。病斑上出現的黑色絨狀小粒點,即病菌子座。子座半球形至扁球形,暗橄欖色,大小為(22~66)μm×(17~50)μm,其上從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不分枝,短杆狀,直立或梢彎曲,無分隔,尖端稍組,淡褐色,大小為(7~23)μmx(3.3~5)μm。分生孢子梗上著生1個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棍棒狀,直立或稍彎曲,上端較細,基部梢寬,無色或淡黃色,有0~8個隔膜,大小為(15~75)μm×25μm。角斑病病菌發育最適溫度為30℃左右,最高40℃,最低10℃。

任何病蟲害都有一定的發病規律。而柿樹角斑病的發病規律則是角班病菌以菌絲體在病蒂及病葉中越冬。到第二年環境條件適宜時,產生大量分生孢子,通過風雨傳播,進行初次浸染。掛在樹上的病蒂則是主要的初浸染來源和傳播中心,在病害的浸染循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病蒂能殘存在柿樹上2~3年,病菌在病蒂內可以存活3年以上。在河北、山東等地,一般6~7月在越冬病蒂上即可產生大量新生的分生孢子,經風雨傳播,從氣孔侵人,潛育期25~38天,8月初開始發病。發病嚴重時,9月即大量落葉、落果。當年病斑上產生的分生孢子,在適宜條件下便可進行再侵染。但是由於該病的潛育期較長,再侵染一般較次要。

在河北省,5~8月降雨早、麗日多、雨量大,有利於分生孢子的產生和侵入,發病早而嚴重,9月下旬至10月初,葉片大多落光,果多變軟,不能加工,造成的損失巨大,應加以防治。

在掌握髮病規律以及發病病症後,就要採取相應的防治方法,哪怕本年已受到嚴重的危害,也不要灰心放棄管理,做好目前的防治措施,可為來年柿樹的正常豐產降低管理難度。詳細防治措施請看以下介紹方法。

1、人工預防:清除掛在樹上的病蒂,這是減少病菌來源的主要措施。在北方柿區,只要徹底摘除、鉤除柿蒂,即可避免此病成災。

2、噴藥保護:噴藥預防的關鍵時間,在北方柿產區是6月下旬至7月下旬,落花後20~30天。藥劑可用1:(3~5):(300~600)的波爾多液噴1~2次,也可噴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

3、加強栽培管理:增施有機肥料,改良土壤,促使樹勢生長健壯,提高抗病力。低濕的果園,應做好開溝排水工作,降低果園濕度,減輕病害。


以上就是關於柿樹角斑病的介紹以及防治方法,希望對於種植柿樹的果農朋友有所幫助,如您有更好的防治方法,非常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其實任何果樹的病蟲害管理都是重在預防,前期做好相應的預防措施,後期管理難度相對要簡單的多,也不會使樹體受到很嚴重的危害。

成功就在離我們不遠的地方,就看我們是否努力了!今天的技術分享就到這裡,關於更多果樹的種植管理新技術,可以關注『蜀鄉小果』長期免費學習技術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xDgrm4BMH2_cNUgZ6r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