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木清到神風特攻隊,探究日本自殺式襲擊行為,背後的動因

2019-09-26     高廣銀

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逐漸走向軍事擴張的道路,當時日本人認為,日本不僅僅要超越西方,而且還有拯救東方人的使命,那就是要幫助其他亞洲國家一起避免西方勢力的壓迫。在這種思想的引導下,逐漸形成了軍國主義的道路。

日本侵華背後的原因

作為初生的帝國主義國家,日本的擴張企圖是非常明顯的,1895年甲午海戰打敗了中國,緊接著又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中,戰勝了俄國。這兩個國家中,一個是曾經的宗主國,另一個是歐洲的強國,這兩次勝利給了日本人極大的自信心,甚至日本人認為自己已經超越西方列強的軍事實力。

到了1923年關東大地震,之後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使得資源匱乏的日本雪上加霜,導致日本的政治暴力事件頻頻爆發。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開始了全面的侵華,對於對華戰爭,日本一開始還出現不同的聲音,但是這批軍國主義者把對外戰爭進行美化。認為這是在建立「大東亞共榮圈」,是日本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日本哲學家三木清在他的《新日本的思想原理》中描繪了一個由日本人領導,對抗整個西方世界的大東亞共和國。

這個時期日本國內經濟惡化,同時在軍事上嘗到甜頭,由此加速了政權與軍隊之間的矛盾。但是此時軍隊的開支已經占到整個日本國家預算的75%,軍隊的實力不斷擴大,使得軍權已經逐漸脫離政權的管控,開始走向軍事獨裁。

瓜島戰爭

日本占領東北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整個華北,七七事變爆發前夕,日本已經形成了對北京的三面包圍之勢,當時盧溝橋成為北京對外的唯一通道,對於北京的守軍來說戰略位置極其重要。

一木清,作為任中國駐屯軍牟田口聯隊第三大隊少佐大隊長,七七事變中他以自己所在聯隊士兵失蹤為由,在盧溝橋率領部隊向宛平縣城發動進攻,開啟了全面侵華的「七七事變」。這位狂熱的戰爭狂人,曾經多次宣稱自己是為帝國強盛,打響了信號槍。七七事變之後,一木清就直接晉升為步兵中佐,調回了日本任日本軍校的教官,同時還獲得天皇授予的金鷹三級勳章。

1942年美國開始全面對日軍進行反擊,5月份美國太平洋艦隊在珊瑚海水域,重創了日本艦隊,6月份又在中途島戰役中擊沉了日軍的航空母艦,讓日軍在太平洋上失去了主動權。但是日本仍然堅持抵抗,在索羅門群島南部瓜島上修建機場,企圖配合空軍展開行動。

1942年8月7日,美軍突襲瓜島,利用航空母艦上的艦載機對日本陣地開始進攻,不到10個小時,美軍就成功登陸瓜島。當時島上大都是日本的工兵,還有修建機場的朝鮮勞工,當時日本人信不過這批朝鮮人,所以都沒有配發武器。少量的警衛軍看到大批美軍壓境之後便都逃入了叢林。不到一天時間,1萬多名美軍士兵便成功登陸了瓜島。

當時的美軍沒有衛星導航,在叢林當中摸索前進了一整晚,才找到了日本人建造的機場。面對突如其來的美軍,日本人都逃亡進了叢林。美軍便輕而易舉地占領了機場,而此時機場已經接近完工,同時美軍還繳獲了大批的後勤補給物質。

當時的美軍將領范德格里夫特知道日軍很快就會反攻,因此立刻組織部隊做好防禦工事。范德格里夫特是美軍作戰經驗豐富的老將,面對瓜島雨林氣候,發電報給總部要來了1400個保險套,這在戰爭史上成為一個段子。但是這批保險套,套在槍管上,起到了很好的防潮的作用,可見老將對於戰爭細節的了解。

不怕死的一木清

為了奪回瓜島,此時已經擔任旭字一木支隊隊長的一木清,率領900名精銳部隊,於8月16日開始登島。當日晚上,一木清的部隊在機場東面順利登島,可能是信息有誤,或者是一木清一貫常有的賭徒心理,讓他覺得美軍害怕夜戰,尤其是夜間的白刃戰。

驕傲的一木清不等後續部隊,讓100人在灘頭看守陣地,自己親率800多人,攜帶8挺重機槍向著機場沖了過去。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美軍不但嚴陣以待,而且當時駐紮在瓜島的美軍有1萬多名。

到了第二日,一木清的一個40人的偵查小部隊與美軍的巡邏隊遭遇,戰鬥打響以後,日本的舊式武器在美軍半自動步槍面前,形同玩具,而日本自以為優勢的白刃戰,根本就是自殺,在美國人槍口下,一一倒下。

這次戰鬥,美軍不但輕鬆擊殺30名日本軍人,而且還繳獲了日本人標註的地圖,這張地圖上標註了美軍的防線情況。這無疑給美軍提供了,日軍進攻情報,隨後美軍在可能進攻的據點進行重點布防。

1942年8月21日凌晨一點,一木清率領800名日軍,對美軍陣地發起了進攻。靜候多時的美軍,對日軍進行猛烈還擊,戰鬥中,不斷有日本人端著步槍,想與美國人進行白刃戰。但是在美軍密集火力下,日軍一一倒下,根本就無法突破美軍的防線。

起初美軍以為這只是日軍先頭部隊,來試探美軍的防線,但是等到美軍偵察機觀察後發現,剛剛瘋狂掃射的「人肉探子」,就是主力部隊。隨後美軍繞道日軍的背後,實行兩面夾擊。一木清看著大局已去,便一路潰退到海邊。

當時美軍本著人道主義精神,派遣醫務人員對受傷的日軍進行救助,但是頑強的日本軍人竟然拉響了手榴彈,同前來救自己的美軍同歸於盡。隨後美軍大怒,下令出動坦克徹底消滅剩餘的日軍。

在坦克面前,日本軍隊如同肉餡一般從履帶後面吐出,一木清看著大勢已去,拿出短刀,切腹自殺。這場戰役,美軍陣亡35人,日軍800多名衝鋒隊員,全軍陣亡。一木清死後,為了表彰他的英勇,被追認為陸軍少將。

神風特攻隊

一木清是當時整個日軍的典型代表,用狂熱極端的方式對待戰爭,除了異想天開的「白刃戰」,最為有名的要數「神風特攻隊」。

二戰後期,日本內外交困,見大勢已去,為了挽救戰局,日本軍部提出了建立一個「神風特攻隊」。之所以要用「神風」這個名字,那是因為在蒙古帝國時期,忽必烈在東征日本的時候,突然海上颳起了颶風,幫助日本人戰勝了蒙古軍隊,日本人把這突然刮來的颶風稱之為「神風」。他們希望這個特工隊,能夠像「神風」一樣,再次拯救日本。

「神風特攻隊」的作戰方法就是,在飛機上綁上大量的炸藥,一旦發現敵方目標之後,就駕駛著飛機同敵人同歸於盡。因此「神風」也是日本賭徒心理的代名詞,代表著膽大,代表著極端。

神風特攻隊在戰爭的初始階段確實起到了恐嚇的效果,1944年10月24日,日本10架神風戰鬥機沖向了美國「普林斯頓」號航母,雖然9架神風戰機都沒擊落,但是其中一架在甲板上爆炸,引燃了航母上的彈藥庫,導致該艦很快爆炸沉沒。

這則消息傳到日本,給當時的日本軍隊打了一針強心劑,在後來硫黃島、沖繩戰役中,無數次地使用這種自殺式攻擊。前期這種自殺式襲擊確實給美軍造成了一定麻煩,但是後期美軍加固了航母的甲板,這種自殺式襲擊無異於送死。截止到二戰結束,共有5822名「神風」飛行員,其中4615名成為炮灰。

日本將「神風特攻隊」的送死的行為,看成了「像櫻花飄落一樣」浪漫的「為國捐軀」。讓這些年輕人自願赴死的不是軍國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而是被美化了的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軍國主義分子利用「櫻花」美化和掩蓋了他們的罪惡,利用了年輕學生的天真和理想,把這些青年才俊送上了不歸路。

軍國主義是日本在尋求自己民族獨特性的過程中產生。當日本取得了「日俄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兩戰的勝利之後,獲得了樹立國威的存在感。軍國主義的治國綱領得到進一步強化。七七事變中的一木清,是軍國主義日軍的典型代表,他這種自殺式軍事行為,在日本受到鼓勵,讓富於熱情、理想和抱負的人群義無反顧地踏向死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wh0f20BMH2_cNUgr6F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