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文稿寫作常見失誤案例分析(59期)

2019-10-27     老秘網

今天繼續耕耘方格,探討寫作碎碎念。集中侃一個例子。

例文白天就上傳培訓群了。大家先談談你們的觀點、看法唄。

一、關於文稿準確定位

初入門者,接受文字寫作任務,往往容易緊張和蒙圈,這是人之常情,但,不能蔓延為常態。俗話說,情況明決心大。情況明是前提。碼稿子的首要任務,就是得對要寫的稿子進行準確定位。尤有如我們廠礦鉗工修毛刺,得用夾具把工件六個方位都固定住,然後才能拿銼刀可勁銼一樣。

下筆開碼前,養成先對文稿準確定位習慣,對於文章謀篇布局以及減少材料的反覆修改,十分重要。對文稿進行準確定位,包括哪些內容呢?

起碼來說,下面四個基本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1.作者是誰。就是以誰的名義署名,這點一般都會比較明確。不容易忽視。比如,例文署名就是以縣工信辦的名義。

2.讀者是誰。文章寫出來主要給誰看的,這個很關鍵的了,特別是對我們公文寫作而言,到什麼山唱什麼歌,文章要面對的哪座山必須得有數,否則筆頭就不曉得朝哪拐。

3.做啥子用。就是說,我們寫稿要達到什麼目的,這個不能含糊其辭。這個問題關係到文稿的布局謀篇和內容取捨,以及關鍵性問題的描述,相當要緊。比如,例文,讓市裡來的調研組了解縣裡工業發展現狀。

4.特定要求。任何一篇稿子都有其特殊性,這個跟寫作背景和領導意圖攸關。如果不是常規的套路性文稿,我們得想辦法了解到。不論是法定公文,還是公務性文章,比如領導講話稿、調研報告等等,都有這方面問題。

例文這份調研報告,那位同學給我之初,由於線下事多,我沒有深究,看了報告的冒頭,想當然地認為是給縣委縣政府的常規應景式調研報告,也就按照這個判定三下五除二地給做了些調整修改,但後來那位同學告訴我具體背景,聲稱是縣裡剛成立工信辦,市工信局領導要來調研,稿子是準備給調研組的。由是觀之,這份調研報告的作用和主要讀者都發生了逆轉,那麼文稿的寫作要求應該做相應的轉變。

按照這位同學給出的具體使用背景,這份報告由於定位問題偏移,存在以下幾隻大蟲子:

第一隻,導語與主旨想脫節。大家看看導語部分,說是「為縣委、縣政府決策提供對策和建議」呢,顯然牛頭不對那啥。

第二隻,文稿的格局過於狹隘。機構是新成立的,但工業經濟發展的車軲轆一直在轉,作為縣工信辦向市工信局的彙報資料,稿子裡頭,縣委縣政府為推動工業經濟發展的決心和決策沒能很好體現,縣工業主管部門及其相關單位這幾年發展工業所做的努力不見影子,該縣工業經濟體制機制變革全無蹤影,工業經濟對縣域經濟的影響和拉動作用沒有涉及,工業經濟發展的大數據,諸如經濟效益、產業結構數據殘缺不全,整體狀況勾勒不明晰。我們說,雖然縣裡工信辦才成立,或許許多人包括領導才到位,但工業經濟的發展並不是才開始,縣委縣政府推動工業經濟發展也不是才剛重視,對過去的工作怎麼看,改革後怎麼干,應當和必須保持應有的連續性。特別是面對上級部門時,不能因為以前不是我們干我們管的就有意無意地忽視或忽略了以前的工作成效。此為職場大忌。

第三隻,必備的要素殘缺。調研報告必須有四個必備要素:主題、調研、分析(提煉)、結論。我們在落筆之前,對這四大要素,要做到基本心裡有數。就是說,我們草擬調研報告,主題要明確,不能摸石子過河。調研活動要實在,這裡指的調研活動,未必非得我們參與全程調研,但歸集到我們手上的素材必須是來自基層的第一手材料。調研要有結論,或傾向性意見或判斷,這是我們碼報告時的主心骨,沒有核心論點,調研報告就缺乏應有的生命力。而分析提煉,則伴隨調研的全過程,直到報告定稿。例文在這些方面比較欠缺,特別是工業發展現狀的總體判斷沒有定性、不見定論,乾巴巴的。

第四隻,文稿體裁選擇失當。上級對口部門來調研,如果在彙報材料之外要提供些基本素材,完全可以不用調研報告的方式,直接就用「XX縣工業發展概況」,簡明扼要,而且不受文種限制,用調研報告,就得有調研活動介紹和語氣等方面局限,徒增筆墨。

基於第四隻蟲子的存在,我們按照接著兩種情形進行討論。

二、關於以調研報告形式呈現的修改完善

把例文整理成供市工信局領導來調研時的書面介紹材料,有哪些地方需要做大的改動呢?

一是調研由頭得重新理順。許多同學認為,調研報告不就是黏貼複製嗎?其實不然。草擬調研報告,很多時候總是與調研活動緊密相關的。先有調研活動,後才有報告寫作;有工作上的目的或任務,才有調查研究的使命。這些概念一定要建立。我們相信,提供例文這位同學的單位其實並沒有開展見人見物的實質性調研,但整成文字,必須得添些油加些醋,在冒段進行些必要的加工,特別是得把由頭給換掉。個人覺得,可以從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這個角度切入,比較自然些。

二是現狀部分須重新組裝和補充。例文關於發展現狀這塊,不論是內容還是文章結構,貌似過於簡單,且繁簡不當。常規來說,基本情況,應該以近年來縣裡為推動工業發展採取的措施和主要成效為主,這個是核心、是關鍵,稿子這個內容缺失,宜補上。

三是第三大塊標題得調整。第三大點的標題顯然是不妥的,不應當局限於今年,今年都時已過半,如局限於今年工作計劃,則調研和建議的意義不大了哈。可以改為: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對策措施。

四是第三大塊冒段切角過於突兀。第三大點寫對策,總說部分,關於對策措施的提出和升華,應該從縣域工業經濟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出發、破題,而不是簡單的直陳。簡單的直敘,其合理性、科學性、必要性均無鋪墊,給人以對策措施不是基於現狀考量和補齊短板的需要而設計,如此,自身調研成果各個部分的內在邏輯性沒有。當然,稿子如果只是純碎交差了事,那另說。

五是今後部分四項具體對策提煉太簡單粗暴。從句式語義和文種對應呼應的角度,標題採取以什麼什麼抓什麼什麼句式,純碎體現的是領導工作方法,反應的只是工作抓手而已。而調研報告的對策措施,是多維和多視角的,這種語句涵蓋不了所有內容。這種句式不適用於調研報告。再者說,調研報告的對策是與第二大點的存在問題有密切的邏輯關聯的。對策建議從領導方法角度切入,是想說之前抓工業的法子出錯了、法子不對?顯然本意不是和不能這樣。

六是對策建議有重大缺項。例文四條建議,真正涉及到工業經濟主體,激活他們的內生動力和發展動能的內容,都沒有涉及到,這種缺失沒有與時俱進,也不符合線下發展實際。如何創新添活力,增強發展動能,可以和應當列一條,內容包括機制體制改革,開放,技術創新,支撐平台建設等。

好了,我把在例文的修改及調整意見上傳到群組,供參考。

三、關於以發展概況形式呈現的修改完善

以發展概況形式出文,結構與文字表述上可以更加簡潔和省里。我在調研報告的基礎了,再行調整了下。大夥瞅瞅是不是更省事。

大家認真瞅瞅,發展概況,在走筆上更加直白簡潔,調研報告中建議性語氣語句都刪除了,可有可無的切入性語句都可以不要。

具體運用那種方式,我還是傾向於用後一種。這樣有個好處,可以在語言和語句上避免與調研組來時的彙報材料重複或相左。

有兩處重要的修改,涉及到概念性、政策性東西,這裡再叨幾句:

其一,投資比率不是資產負債率高的直接誘因。例文存在問題部分有句話「資產大部分都壓在固定資產上」被我刪掉了。因為這個不是問題,企業流動資金周轉需求依行業和產品而定,作為投資方,流動資本和固定資產的比率並沒有一成不變的固定標準,而且二者比例的高低也不是資產負債率高的直接誘因,也不是資金鍊斷裂的直接原因。辦實業,不是街頭賣麥芽糖,只要身上多留幾塊錢就不會存在找不起零錢的問題。

其二,樹立「營商環境就是第一生產力」這個話有些言過其實。我百度了,也搜狗了,並沒有出處。在我的知識層面了,只有聽說過鄧小平總設計師的著名論斷:「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舍此無他耳。

今天就講到這裡,講得不對不妥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作者:春秋 來源:老秘網公文課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wgOD24BMH2_cNUgod2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