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小麥莖稈粗壯、麥穗變大的方法來了,還能控旺長、抗倒伏

2019-11-25     鋤禾園

農民種小麥的整個過程中,有3個階段是農民最憂心忡忡的時刻。

第一怕是播種子時候播稀了,導致小麥出苗之後稀稀拉拉,這時候即便想補種也已經來不及了,所以一般農民寧可足量播種,甚至超量播種。

第二怕是出苗之後小苗苗情太弱,不但弱,還會發黃。這種麥苗是既不能抗寒也不能抗凍,在冬季時候活活就能被凍死。所以播種時候農民總是提早播種,並且能多施肥就絕不偷懶,澆水也是一樣,一定要在上凍水之前看到麥苗高高的、密密的、綠油油的才覺得心裡踏實。

第三怕是小麥的生長中後期,開花接穗之後,接近成熟的時候,就怕突然的一場大風把麥子刮的前倒後伏,如果這種情況的話,那就不是簡簡單單的減產問題,絕產都有可能。即便不絕產,那也只有一鐮刀一鐮刀的來用手割麥了。

那我們依次來分析,先說第一怕。一般在山東、河南、河北,每年的10月1日前後就開始播種了,一直到10月15日前後結束。這時候日平均氣溫都在16-18度,這個溫度對於小麥的出苗是很好的。如果要播種晚一些,就要選擇半冬性的品種,選擇日平均氣溫在14-16度時候播種。一定要購買在當地適應性強,產量表現好的品種來播種。選擇好合適的播種時機,別太早也別太晚。每畝的播種量15斤左右,這樣出苗之後,每畝麥田基本苗可以控制在15萬左右,苗情可以得到保障。

再來說第二怕。多施肥並不是好事。別迷信莊稼全靠肥當家,肥料是需要合理搭配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的。像是氮肥、磷肥、鉀肥就需要合理的搭配,各種肥料也需要照顧小麥的各個生長階段,按需施肥才行。最忌諱集中在一個階段,讓小麥一次「吃個飽」。根據有關數據,小麥使用底肥的量大概是每畝需要已經發酵好的農家肥3000公斤左右,生豬糞是不能直接用的。每畝純氮大概6公斤,五氧化二磷大概需要7公斤,氧化鉀大概需要6公斤。這些底肥大概占了小麥全部生長期的肥料用量的7成,但是一旦底肥施加過多,容易出現旺長。其他3成肥料一般用在起身拔節期。

最後說第三怕。倒伏的原因旺長居多。如果沒有把握好播種的時間,小麥種子量也沒控制好,或者氣候原因,比如冬季前期的氣溫較高,都會讓小麥苗出現旺長。所以在越冬前和小麥春季煩請後,就要採用控旺手段控制旺長。一般都是使用矮壯素,噴霧手法撒到麥苗上。在小麥起身拔節期,要及時追肥澆水,培養壯苗,提高麥苗的抗倒伏能力。

對於已經出現旺長的麥田,在春季時候要用矮壯素外,還要蹲苗。就是不能過早的追肥澆水,要等一等,往後推一推,推遲三五天再澆水和施肥。如果出現倒春寒,就一定要在倒春寒之前澆水,防止凍害發生。如果已經發生了倒春寒的凍害,要及時施肥澆水,並且採用葉面噴尿素等肥料的方法,減輕凍害。

讓小麥莖稈粗壯、麥穗變大、控旺長、抗倒伏,其實是從選種、播種、育肥和田間管理上綜合發力的結果,很多農民心裡害怕這三怕出現在自己的麥田裡,但卻偏偏就出現在自己的田裡,犯錯不可怕,怕的是次次都犯一樣的錯誤。並且很多農民出現問題,都礙於面子不懂裝懂,一定不能這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wKdpG4BMH2_cNUgmPr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