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阿凡達》給中國電影市場上了最重要的一課

2021-03-12     一起拍電影

原標題:11年前,《阿凡達》給中國電影市場上了最重要的一課

作者 / 呂世明

從復工伊始就開始期盼,史詩巨作《阿凡達》終於將在本周末正式重映。

距離上次在國內上映已經過去了4084天,內地無論是從市場還是到影迷已經疊代N次,即便是目前最火熱的春節和國慶檔,也很難重現11年前《阿凡達》上映初的火爆和熱鬧。

當年,普通觀眾想看電影往往要提前到電影院的售票窗口買票,遇到熱門影片和公眾假日,排一會兒隊是很常見的,提前到電影院幾乎是常態,影迷購買賣品和衍生品的熱情也並不低。

11年前,《阿凡達》給中國電影市場上了最重要的一課

《阿凡達》在中國香港地區的譯名是《天神下凡》,還是很契合影片的氣質,其對於好萊塢而言,幾乎可以算最後的一部史詩影片,畢竟一手締造它的是詹姆斯·卡梅隆,而且該片在全世界都掀起了3D電影的狂潮和革命,特別是對於中國電影市場。

11年前,《阿凡達》給中國電影市場上了最重要的一課

此次重映版海報

其實近些年每當北京、上海甚至長春的電影節有《阿凡達》的展映時,票幾乎都是最快售罄,所有影迷也都以「看過《阿凡達》IMAX3D版」和「沒看過」區分為兩個群體,其在業內外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那麼,《阿凡達》對中國電影市場到底有哪些改變呢?

11年前,《阿凡達》給中國電影市場上了最重要的一課

技術的革命&更新,

影院建設開始出現差異化

在很多漫威粉絲津津樂道《復仇者聯盟4》最終拿下全球票房冠軍之時,很多更資深的影迷略感不屑,畢竟《阿凡達》在很多觀眾心裡的地位是難以撼動的。

「如果沒有《阿凡達》,中國電影的院線加速進程可能延緩3-5年,在2010年前前後後,它從多個方面一步步地改變了世界和中國的電影,並一直影響到今天。」

一位資深從業者對於《阿凡達》本次重映非常感慨,這次重映也引發了業內和影迷群體的轟動,但一切仍然還是要從《阿凡達》首次在國內上映說起。

11年前,《阿凡達》給中國電影市場上了最重要的一課

2010年《阿凡達》國內首映,許多影院門口排起長隊

雖然中國電影在本世紀初就開始進行了院線化改革,並逐步推進電影院的多廳化改造和數位技術的提升,但所有的一切一直到《阿凡達》上映之後才得到更快推進,畢竟傳統的膠片發行放映方式和未來一段時間內3D電影的推進是相違背的。

2008年10月內地上映了一部全3D進口片《地心歷險記》,當時內地的3D銀幕數量不足100塊,很多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二線城市甚至連一塊3D銀幕都沒有。

到了《阿凡達》上映時,內地的銀幕數量與規模已經有大幅提升,大部分區域中心的商業街均已經開始配置3-6家的電影院,且每家影城至少要配置2塊以上3D銀幕,只不過IMAX銀幕當時在國內仍屬於稀缺品。

一些影迷和媒體表示,在《阿凡達》後很多觀眾對於進口大片的看法有很大改觀,並信誓旦旦的說「只有看了IMAX版《阿凡達》才算看過這部影片」。畢竟當年IMAX版本的《阿凡達》,僅用14個影廳創下了1.68億的票房,占全部票房的12.2%。

11年前,《阿凡達》給中國電影市場上了最重要的一課

不過在《阿凡達》之後,巨幕影廳逐步開始在國內流行起來,千萬級別的IMAX我們玩不起,於是各種廉價巨幕廳迅速崛起。同時3D影廳技術的本土化也在一步步推進,畢竟北美地區流行的Real-D專利技術需要票房分成,這對於剛剛起步的中國電影市場,是很難經由一部影片而產生強大的新建和投資慾望。

在《阿凡達》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看起來似乎所有進口片都急於推出特供3D版,並希望賣到中國來多賺一筆,很多國產片也急迫的轉3D和IMAX版本,但就市場推廣而言,《阿凡達》可能才是這一切的開拓者,且藉助中國市場方面的成長,還讓一家加拿大瀕臨倒閉的公司重獲新生。

11年前,《阿凡達》給中國電影市場上了最重要的一課

同時,在《阿凡達》後新建影廳也開始呈現出多廳化和全數字化,大部分新建影城僅保留1個膠片廳(有的甚至完全捨棄掉),同時影廳內座椅的舒適程度和候場區的環境也在逐步提升。從那個時候開始,內地觀眾逐步可以舒舒服服的在電影院裡面看電影了,外資(含港資)影城也一點點的更多進入到內地。

11年前,《阿凡達》給中國電影市場上了最重要的一課

硬核影迷出現,

影迷消費升級,宣發投入提升

其實在《阿凡達》之前,內地電影院的整體區別不大。儘管像萬達影城已經開始展露頭角,但大部分影管院線仍然處於一種混戰的狀態,影迷也基本處於發展的懵懂時期,能區分一家影城是否為星級影城,並配備什麼樣的音響系統的已經算非常高端的影迷了。

11年前,《阿凡達》給中國電影市場上了最重要的一課

2010年《阿凡達》國內首映時

《阿凡達》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這些,作為一部多格式發行放映的影片,該片在當時幾乎發行了內地所能放映的所有版本,特別是東莞萬達作為當年內地最大的膠片IMAX影廳,一張IMAX版的《阿凡達》可謂一票難求。

11年前,《阿凡達》給中國電影市場上了最重要的一課

網友曬出的票根,圖源見水印

為了能夠看到更好版本的《阿凡達》,更多硬核影迷開始出現。儘管《阿凡達》並不是第一部在內地上映的IMAX影片,但對於這樣一部頂級熱門的影片,更為徹底全面地研究其視聽價值是很多「硬核」影迷的朝聖行為。

在阿凡達上映期間,像東莞、武漢、北京和上海,包括長春等都成為了高端影迷的必去之地。但受到收入水平、消費觀念和多個因素的影響,「打飛的」和「坐高鐵」(京廣高鐵2009年12月26日開通)成為頂級影迷的標誌。

11年前,《阿凡達》給中國電影市場上了最重要的一課

作為一種圈層文化,《阿凡達》對於中國觀眾而言,是一次「升維刺激」,這種現象後來一直到《復聯》的出現才有更新和替代。

同時在《阿凡達》後,無論是進口片影片還國產影片自身,對於影片的宣發投入都開始明顯加劇。根據媒體報道,《阿凡達》的宣傳費用高達1.5億美金,當年該片在國內的宣傳可謂是鋪天蓋地、無孔不入。

從這一年開始,更多的原來做廣告、文案策劃和宣傳推廣的公司開始一步步進軍電影行業,原來國內的一些老牌電影公司也開始投資製作高成本的大片,更多影視公司也開始在宣發費用方面做更大的投入。

11年前,《阿凡達》給中國電影市場上了最重要的一課

票價提高,消費觀念和售票方式改變

最近幾年春節和國慶檔,普通觀眾最喜歡吐槽的可能就是票價的提升,畢竟現在的主體觀眾每年的觀影頻次都比之前有很大提升,儘管這部分核心影迷只占較少的一部分,但他們對票價的敏感程度要高於很多在重點檔期觀影的觀眾。

即便這樣,迄今為止《阿凡達》仍然是有數據可靠的內地院線上映影片平均票價最高的一部,這裡不包括一些在電影節小範圍放映的影片,畢竟那部分影片的版權費是單獨結算。但《阿凡達》接近50元的平均票價和場均72人的觀影人次,仍然是今時今日任何一部影片難以匹敵的。

11年前,《阿凡達》給中國電影市場上了最重要的一課

在《阿凡達》之前,其實內地的平均票價還是挺高的。但無論是影城的會員卡體系,還是根據國家相關政策所推行的周二半價策略,從執行層面來看都很難帶動市場的徹底變革。在看到像《阿凡達》《變形金剛》和其他一些進口片動輒提價的情況時,中國電影的從業者才真正意識到我們的差距在哪裡。

如在普通的一二線城市3D影城,《阿凡達》普通3D票價也非常高。即便如此大家仍然是趨之若鶩,哪怕我去買的票是最差的位置,能夠看到該片並第二天在辦公室參與話題討論不落下風才是緊要的。

11年前,《阿凡達》給中國電影市場上了最重要的一課

由於放映場次過於密集,有影院的IMAX放映設備甚至出現損壞

觀眾並不是牴觸電影院的高票價,觀眾是牴觸影片內容的低品質。只有影片的質量過硬,有足夠多的新鮮元素刺激到大家,多花一些錢大家是不在乎的,特別是在近幾年的春節檔,作為一個新民俗,多花錢看電影已經一點點變成常態。

如果按照物價上漲指數和通貨膨脹率來看,11年前花費百八十元看《阿凡達》大體相當於2019年的觀眾花三百多看《復仇者聯盟4》,在《阿凡達》之後的那些真真假假的3D影片也有「溢價」的現象,但3D影院最初質量良莠不齊,導致3D影片口碑大打折扣,但這些鍋不應該由《阿凡達》來背了。

不過對於院線和影城而言,《阿凡達》所引發的產業變革和流量,其實並沒有在票務平台上做出相應的更新和改變。雖然大多數院線和影管公司都在十餘年前推動會員卡模式,可以通過電話訂票、網絡平台(當時只能通過PC&WAP網頁端)訂票,過程繁瑣且容易延遲。

《阿凡達》這樣的經典影片在此時重映,不僅令許多當年的觀眾情懷奔流,也讓許多聽著這段傳說長大的年輕觀眾們可以真正領略經典的風采。同時,其對於眼下市場淡季的緩解和拉動作用也格外重要。

11年前,《阿凡達》給中國電影市場上了最重要的一課

影片中,「天神下凡」的驚艷畫面是一個時代的記憶,而對於3月的大盤降溫期來說,《阿凡達》的登場不也恰似「天神下凡」嗎。

當然了,這次重映只是一個開胃小菜,未來的《阿凡達2》和後續作品才是重頭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u23JHgB9wjdwRpvTft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