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這條街那條巷,一條比一條有文化

2019-12-23     南京公安

天下才子,半出江南。而古都南京又是江南文樞,自古便是文人大咖薈萃之地。

這座瀰漫著書卷氣息的城市,街巷一條比一條更有文化。或許,你每天上下班經過的那條路,就曾經「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無名山路

《文心雕龍》在這一帶完成

紫金山上,梧桐葉飄落的山間小道,名不見經傳。但路的盡頭,劉勰與《文心雕龍》紀念館屹立其間。白牆黛瓦,古樸典雅。

紀念館門前是劉勰的雕像,著斜襟衣裳,平視前方。雕像背後的牆壁上,題著「將閱文情,先標六觀: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觀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斯術既形,則優劣見矣。」這是《文心雕龍·知音》中提出的六觀說,意思是說,文學鑑賞必須從六個方面入手。

紀念館內,展出的是上世紀90年代考古出土的上定林寺的文物。

關於《文心雕龍》的誕生地,坊間有很多種說法,但南京大學教授賀雲翱認為,這部文學評論巨著就是在紫金山上完成的。

1500多年前,劉勰從鎮江來到南京,住在上定林寺,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完成了巨著。「我們在山上找到了上定林寺的文物,比如瓦當,有蓮花紋的、獸面形的。」賀雲翱說。

有了劉勰開頭,後世的文豪們紛至沓來。王安石晚年歸隱南京,也到了這裡,還建了一間書齋,取名「昭文齋」。宋代文學家陸遊來過上定林寺兩次,還留下了遊記。


清涼山鋪滿紅葉的路

清涼古道

眾多文學大咖來爬過山

山上是世外桃源,山下是紅塵萬丈。

在清涼古道走一走,台階上鋪著雨後零落的紅楓。不難理解,為什麼走在這條路上的文人騷客都愛懷古,實在是滿目皆畫卷,詩意撲面來。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石頭城遺蹟位於清涼山西麓,唐代的很多詩人都喜歡在這裡寫關於石頭城的懷古詩,比如劉禹錫、杜牧。

山中也有古剎梵音。始建於南唐的清涼寺,曾是當時的皇家避暑行宮,南唐二主李璟、李煜都曾到訪此地。不知寂靜的山風,可曾讓奔走於紅塵之中的心清涼下來,在兩位詞人的心間吹起漣漪,化為筆下驚艷的詞句。

東麓半山坡上,有一座崇正書院,依山而建,分為三進,山中清幽盡收眼底。明代的時候,這裡會聚了江蘇、安徽等地的尖子生。

紅楓鋪在清涼山南麓的小徑上,倒是應了「掃葉樓」的名字。院前翠竹婆娑,院後假山層疊。明末清初,龔賢居住在此。他不僅是南京畫派「金陵八大家」之首,在詩壇也享有盛譽。由於拒不和清政府合作,人們崇敬他的民族氣節。當時文人來到南京,都會去掃葉樓拜訪他,寫《桃花扇》的孔尚任就曾來過。


太平南路上的古籍書店

太平南路沿線

曾是南京有名的書店一條街

在太平南路街巷的轉角處,有一家古籍書店。車水馬龍間,倒更顯出嫣紅色門匾的鬧中取靜。

走進書店,人不多,一排排文史典籍排列有序。隨手翻開一本,瞬間讓人浮躁的心沉下來。在存放古書的房間,泛黃的古書整齊羅列,書中垂下很多書籤。書籤也有年代了,蒙著灰塵,由毛筆書寫,上面記載著書名、印刷方式以及價格。那時,一本古書的價格多是2元或5元。

這棟樓建於1936年,當時是「中華書局南京分局」。書店裡木質樓梯和地板,也泛著80多年來歲月摩挲的光澤。

書店負責人說,這條街曾經有50多家書店,因為種種原因,大多已不見蹤跡。

沿著太平南路尋覓書香,不知不覺走到三山街,這裡曾是古代的出版中心。

明代南京的書坊,先後有100多家,其中60多家在三山街。《三國演義》《西遊記》《儒林外史》等古典名著,都曾在這裡刊刻出版。這些書坊密密麻麻,都有堂號和坊號。

南捕廳

《白下瑣言》誕生地

南捕廳這個老地名,聽起來讓人心中一凜。但是走近看看,滿眼都是文氣。

這條路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甘熙故居,中國最大的私宅。

推開甘熙故居的門,仿佛另一個世界,白牆灰瓦將紅塵和喧囂隔在門外。陽光被古樸的窗欞碾碎,變成點點灑金落在地面。這裡現在也是民俗博物館,很多非遺技藝在這裡展示、傳承。而在清代,這裡屬於甘家。

甘熙是晚清南京著名的文人、金石家、藏書家,在這座中國最大的私人民宅里,他寫出了南京掌故筆記《白下瑣言》。這本書記載了金陵山水、名人遺事等,內容包括名勝古蹟、經濟狀況、文化生活、風俗人情等,共570多則,是研究明清南京地方歷史的重要文獻。

龍蟠里

龍蟠里

300米小巷引無數文人競折腰

小街不長,只有300多米,卻是諸多文人墨客鍾情之地。在人行道旁的牆壁上,掛滿了名人簡介,訴說著他們與這條街巷的故事。

清代散文家、桐城派創始人方苞,把家祠建在了龍蟠里,即「教忠祠」。方家家祠東邊,就是魏源故居。魏源是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師夷長技以制夷」就是他提出的。道光十二年(1832年),魏源定居於江寧府,也就是南京,住在龍蟠里的小卷阿。他的屋名取自詩經《大雅》的篇名「卷者曲也,阿者大也」之意。

在魏源故居對面,是曾經的江南圖書館。江南圖書館建於清代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公共圖書館。蔡元培、魯迅、胡適、徐悲鴻等人都曾在這裡住館閱覽。

丹鳳街

張恨水筆下的煙火氣

南京人總有一部手機來自丹鳳街。走在丹鳳街,路邊最多的就是數碼電子店。這和現代文學大師張恨水筆下的丹鳳街,倒有很大差別。

20世紀40年代,在張恨水創作的長篇小說《丹鳳街》中,這條街充滿了煙火氣,鵝卵石鋪成的路邊,油鹽雜貨店、米鋪、柴炭行、醬坊、茶館等商鋪林立,菜場、魚市、布店等也是人聲鼎沸。「每日中午以12點為界,整個上午是熱鬧喧囂的菜市,日影過午,便靜寂空落,給人以時光倒流的感覺。」

這本書原名叫《負販列傳》。從書名中不難看出,張恨水就是在為平凡的販夫走卒著書立傳。他把丹鳳街寫得這麼好,是因為他曾經住在唱經樓。如今的丹鳳街上,依然有一個唱經樓小區,居民口中硬正的南京話,也還是小說里那個味兒。


成賢街

成賢街

通往古今和未來的成賢之路

北到北京東路,南到珠江路,這是一條通往古今和未來的「成賢」之路。

明朝時,最高學府國子監便在這條街上。往來皆是即將步入仕途的學生,因此名為「成賢街」。

如今,寫著「國子學」三個大字的門樓依然矗立在街角。往來於門樓之下的,是東南大學的莘莘學子。建校百年來,大量文化學者集中在這裡,踏著明代國子監學生走過的路,在學海上下求索。

南京圖書館老館也在成賢街。老館裡現在有幾十家教輔機構,依然在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

成賢街是一條單行線,亦如人生。在成為賢者的道路上,不進則退。徜徉在這千百年來讀書的好去處,總能有些新的感悟,來自這一處處沉默不語的歷史遺蹟,也來自一代代讀書人的薪火相傳。

轉載自江蘇文脈

致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t1YMm8BMH2_cNUgbSXj.html